胡建锋,曹 童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特别策划——现代汉语虚词的多功能研究
试析标示反向条件关系的“尽管”
胡建锋,曹 童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主持人语:自《马氏文通》起,虚词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虚词对语言结构的完整和意义的表达是不可缺少的。其出现的频率之高、意义用法之广,都表明其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虚词是汉语语言特征的一种体现。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来说,虚词也是最重要的难点之一,通过中介语语料库可以发现,留学生的许多偏误都是由虚词的误用、漏用、错用等原因造成的。
近年来,随着第二语言教学和计算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动态语言研究的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意义虚化而对句子生成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的虚词,已经成为制约理论突破和实际应用的瓶颈,因此对汉语虚词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重视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意义在于:(1)在对虚词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现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为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为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提供语言学证据,为汉语的信息化和产业化提供直接支持和服务;(2)突破以往对虚词的个体性描写,将虚词统一起来,探究不同虚词在同一句子中协同表达的内在机理,为汉语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虚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丰富汉语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3)在详细描写各种虚词的句法和语义属性的基础上,阐述虚词在汉语句子的理解和生成中的重要价值,寻求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突破,丰富汉语的词类系统;(4)涉及普通话和不同方言、不同语言虚词的差异,搜集语言样本,进行归类和分析,意图通过对跨语言样本的描写和整理,得出类型不同则标志有别的结论,在类型学研究中寻求突破。
本专栏刊登的5篇研究虚词的论文,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上各有不同,但还是呈现出相似的研究取向和研究特点:(1)理论多元,在保留结构主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吸取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等各种语言研究本体理论的精华,分别从形式或意义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互相验证,充分揭示虚词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形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2)坚持用动态的、连续的、联系的观点来对汉语虚词及其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研究,将句法、语义、语用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3)力求沟通虚词的内在各种语法意义之间,尤其是基本义和派生义的内在联系,描绘出虚词语义演变的网络,也有助于留学生对其用法的掌握;(4)加强对虚词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语境因素和篇章特征,管辖范围和连接成分以及由虚词引起的歧义现象的研究。
主持人简介:齐沪扬(1950-),男,浙江天台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
连词“尽管”具有反向条件标示功能,其关联的P与后续句Q之间存在着条件关系,而且P不利于Q的出现。Q必须是确定性的,一般是陈述句,Q中有时可以不出现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在表达过程中,“尽管”与“虽然”的视角不同,P、Q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语用功能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尽管;反向条件关系;虽然;差异
“尽管”和“虽然”都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关联词语,多数工具书认为两者的解释基本相同,即“尽管”作为连词时同“虽然”。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的释义是:“虽然【连】,表示让步,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用在前一小句,可放在主语前或主语后,后一小句常用 ‘但是、可是、还是、仍然、可、却’等呼应”。“尽管【连】,表示让步:虽然。后一小句用‘但是、可是、然而、可、还是、仍然、却’等呼应”。从以上解释看,两个词的用法似乎没有区别。
但通过查找北京大学汉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发现“虽然”的语料95089条,“尽管”的语料55875条,这说明“尽管”和“虽然”都是高频词,如果“尽管”的意义跟“虽然”相同,明显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要求。而且从考察的情况看,有些“虽然”不能用“尽管”替换。 例如①:
(1)但还是试着要求他们,结果不出所料-被拒绝了。那么,只好继续历史论的著述工作了。不过,上次为了写一份辞呈,用掉几十张纸,所以虽然有笔,但却没有纸了。躺在床上,一想到自己被审查会成员一个接一个审问的情景,刹时又觉得厌烦透顶。
(2)在这一时期,初等教育虽然不断地发展,但始终未能达到基本普及的程度,以致新的文盲、半文盲不断产生。
例(1)和例(2)中,“虽然”都不能用“尽管”替换。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以下主要讨论“尽管”的功能,并比较其与“虽然”的异同。
条件关系是复句中的一种重要的逻辑性关系,苑成存、林卿(1994)认为有三种条件联系,即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分必)要条件。张盛彬(1995)对此作了补充,认为条件关系还包括负条件关系(负充分条件关系,负必要条件关系,非充要条件关系)和非条件关系(非充分条件关系,非必要条件关系,非充要条件关系)。我们通过对复句的考察,发现还存在一种反向条件关系。
反向条件关系是从心理层面考察的,也就是一种条件上的“反预期性”。在研究转折复句时,心理因素也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如吕叔湘(1982:340)提到:“凡是上下两事不和谐的,即所谓句意背戾的,都属于转折句。所说不和谐或背戾,多半是因为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这个预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贯的,其间有一转折。”指出了转折关系构成上的心理层面因素,强调转折句同心理预期的密切关联。
“尽管”作为一个常用的关联词语,语篇衔接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篇章功能,其在衔接的同时还突显一定的心理层面的因素,标示特定的关系。例如:
(3)雷克雅未克是世界少有的“无烟城市”。人们还利用地热发电,培植瓜果蔬菜等(A)。尽管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P),人们在温室里好像置身于热带国家中一样 (Q)。
(4)“蝙蝠善于夜飞 (A)。尽管是漆黑的夜晚(P),它照样忽上忽下,急剧地变换着飞行方向和速度,捕捉飞虫作食物,从不会撞到什么东西(Q)。
从使用的情况看,“尽管”关联的小句前常有表示背景信息的内容,我们把这个背景信息记作A,“尽管”所在的小句记作P,其后续句记作Q。例(3)中的背景句A是:“雷克雅未克是世界少有的 ‘无烟城市’。人们还利用地热发电,培植瓜果蔬菜等”,Q是:“人们在温室里好像置身于热带国家中一样”,两者一致,而条件 P“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是不利于Q的出现的,但P没有影响Q的出现;例(4)中,背景句A是“蝙蝠善于夜飞”,P是“漆黑的夜晚”,是不利于“飞行”的,但实际上并不影响结果Q“照样忽上忽下,急剧变幻着飞行速度和方向”。所以“尽管”使用的基本模式:(背景A+)尽管P+Q。
对于这个模式,具体说明如下:
(1)“尽管”小句前常常有表示背景的信息A(特定语境中A可以不出现)。
(2)A的内容与Q的内容是一致的。
(3)P陈述的内容应该不利于Q的出现,与Q的出现是反向条件关系。
(4)P的出现没有影响结果Q。
所以“尽管”的标记功能是:“尽管”关联的小句P,与Q是反向条件关系,但P的出现并没有影响Q。
由于“尽管”句的标记功能是表示反向条件P不影响结果Q,其在篇章特点方面也有所体现。
2.1 P必须与Q具有条件关系
由于“尽管”的标记功能,P和Q之间必须具有条件关系,即P的出现应该对Q产生影响,而且是不利的影响。例如:
(5)尽管我们长期以来把唯物史观看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标志性贡献(P),但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的提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Q)。
(6)在典型的封建政治下,大大小小的贵族是自己在那里为自己行使统治,在名分上,尽管小贵族对较大贵族维持着一定的依属关系(P),但实质上,他是所在属地的绝对支配者(Q)。
例(5)中,在“把唯物史观看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标志性贡献”这个条件下,应该是“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的提法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实际上是“没有”;例(6)中,由于“小贵族对较大贵族维持着一定的依属关系”,一般情况下应该受到较大贵族的限制,实际上却不是(是所在属地的绝对支配者)。所以P都是“非Q”的条件,是Q的反向条件。
当然,有的时候这种反向条件关系,是说话人主观看法。例如:
(7)在马克思看来,尽管康德高扬了实践理性的重要性(P),但他对实践的理解仍然打着软弱的德国小资产阶级的烙印(Q)。
(8)在柯林武德看来,尽管这两个方面对历史学的实践来说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P),但从根本上来说却都是有害的(Q)。
例(7)中,在马克思看来,康德高扬实践理论的重要性,并不能解除其“打着软弱的德国小资产阶级的烙印”;例(8)中,在柯林武德看来,“积极作用”不能改变 “(这两个方面)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有害的”结果。这两个例句中,都有主观标记语,表明是说话人认为P和Q之间存在着反向条件关系。
2.2 后续句一般都是陈述句
由于“尽管”句主要表示反向条件不影响结果,所以其后续句表述的内容一般都是明确的。从句类角度看,应该是陈述句,从我们考察的情况看,情况基本如此。例如:
(9)农村青少年的品行问题是和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密切相关的,尽管可能与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而监管不够有关,但是一些父母在家的孩子也存在这些问题(Q)。
(10)我们都不期望有完全一致的主张,只期望各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用公平的态度,来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所以尽管有激烈的辩争,我们总觉得这种讨论是有益的(Q)。
例(9)的“一些父母在家的孩子也存在这些问题”和例(10)中的“我们总觉得这种讨论是有益的”都是陈述句,这主要是因为只有有了确定的结果以后,才能够考察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还有的时候虽然形式上是问句,实际上并不表示疑问。例如:
(11)尽管有人对你说放松点打,你会那么打吗?我不这么想。
这个句子有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不表示疑问,而是设问句,表达的意思是“(我认为)不会放松打”,所以意思是确定的。
2.3 P与Q不是强制性的转折关系
我们认为“尽管”句主要表示反向条件不影响结果,还表现在“尽管”句对后续句的转折关系没有严格的强制性。我们判断连词所引导的复句功能,主要还是依据形式标记(与“尽管”配合使用的关联词语),即邢福义(2001)所说的“用标志来控制关系”。本文所说的强制性转折,是指分句中必须出现转折义连词。金允经、金昌吉(2001)从语义上将现代汉语的转折连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示转折的,主要是:但是/但、可是/可、然而/然/而、不过;另一类是表示补充、修正或限制的,主要是:不过、只是、就是。本文的转折义连词是指本身具有转折义的连词,也就是金允经等的第一类。我们对随意选取的200条“尽管”引导的复句语料进行统计,发现出现转折义连词的用例为160例,占全部语料的80%,没有出现的40例,占20%。例如:
(12)由于两只眼睛不在同一位置上,尽管观察的是同一实体,视网膜上的两个像也是有差别的。
(13)父母是我最好的教练,尽管他们不跟我一起练球,我们总在一起谈论篮球——在我的每次比赛后,甚至我在NBA的第一年也是如此。
20%的后续句中可以不出现表示强转折的标记词,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也可以说明其对强制性不是那么严格。之所以仍有80%有标记词,主要是“反向条件”和“转折”是不同视角,这点3.2中具体讨论。
2.4 “尽管”小句可能被省略
“尽管”所关联小句的条件不影响事件的结果,从信息地位的角度看,这个小句的内容不是说话人要表达的主要信息,有的时候只是为了表述的全面性引入的,所以其可能被省略而不影响表达的主要意思。例如:
(14)初中生的骨骼、肌肉尽管增长较快,但亦易疲劳,负荷能力较差。因此,初级中学的生产劳动、体育活动都不应该使学生的骨骼、肌肉负荷过重。
(15)科学主义一般讲是与人文主义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尽管人们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但其含义似乎并不清楚。
例(14)中,“增长较快”可以省略,说成“初中生的骨骼、肌肉易疲劳,负荷能力较差”;例(15)中,“尽管”小句也可以省略,说成“科学主义一般讲是与人文主义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含义似乎并不清楚”。以上小句中,“尽管”小句具有类似插入语的功能,有时还具有补充的功能。例如:
(16)其间,经过一个十年,互联网成功地容纳了原有的计算机网络中的大多数 (尽管像FidoNet的一些网络仍然保持独立)。
(17)除此之外,河西商场还拥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公开的秘密”:商场职工(尽管有的职工就住在商场附近)从来不在自己的商场购物消费。
以上两例中,为了表达的连贯性,不能够在其主句之前插入“尽管”句,就在其后用括号的方式插入,具有补充功能,使表达更加完备。
3.1 P、Q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
“尽管”句的P、Q之间必须是条件关系,即P的出现必须能对Q的出现产生影响,我们把 “虽然”句中相应的句子也记作P、Q,它们之间可以不是条件关系。比如沈家煊(2003)曾经讨论过“虽然刮风了,但是下雨了”这样的转折复句,有人认为不能说,但沈先生认为在言域中可以说,可以是:设想要等一个刮风而不下雨的天气拍电影:“虽说刮风了(拍吧),但是我说下雨了(别拍)”。但“尽管”不能出现在这一用法中,不能说,“尽管刮风了,但是下雨了”,因为在这里“刮风”与否不对“下雨”产生影响。 再如:
(18)即使像《再别康桥》这类抒情诗,虽然表现的感情比较诚挚(P),但也缺乏时代气息(Q)。
(19)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P),但铁路、公路和民航设施所占比重却相对偏低(Q)。
上两例中,P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并不影响Q,也就是两者没有条件关系,所以不能用 “尽管”关联。总的来看,“虽然”的使用范围比“尽管”大,一般情况下“尽管”句都可以用“虽然”表达,但“虽然”句不一定能用“尽管”句表达,主要是因为“尽管”句中的P、Q的语义关系比“虽然”句限制更多。例(1)、(2)中的“虽然”句不能用“尽管”句表达,也是因为它们的P、Q之间没有条件关系。
3.2 说话人的视角不同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视角是主观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沈家煊2001)从说话人出发,即使P、Q两个小句的基本命题一样,考察两者的关系也可以有不同的视角:
(1)有一个预期结果Q,看P这个条件是不是对其产生影响。
(2)出现了P这个条件,看结果Q是不是与预期P这个条件导致或影响的结果一致。
当说话人的视角是(1)时,常选择用“尽管”关联,而当视角是(2)时,选择“虽然”关联。选择何种方式,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性。先看选择“尽管”的例子:
(20)还有人认为,以分取人是当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尽管应试教育弊端多多(P),但是它确实是目前相对来说最为公正的选拔办法(Q),反对者到目前为止无法找出比应试教育更好的选拔人才的办法来。
(21)由于同俄罗斯做生意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因此尽管路途遥远、困难重重(P),众多的中国人还是涌入俄罗斯赚钱(Q)。
例(20)中,有人认为“以分取人公平”,“应试教育弊端多多”是应试教育的不足,但不影响其是“目前相对来说最为公正的选拔办法”;例(21)中,“能够获得巨大利润”是吸引人去的,所以“路途遥远、困难重重”是去俄罗斯的不利条件,结果仍然是“众多的中国人涌入俄罗斯赚钱”,这两例中,“尽管”前都有表示说话人观点的句子,例(20)中是:以分取人是当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例(21)是:同俄罗斯做生意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可推理出人们愿意去),用“尽管”关联的两个P小句中的条件都是不利于保持这个观点的,但实际却是对结果没有产生影响。
当说话人的视角为 (2),即出现了条件P,“非Q”的结果与P的出现是一致的,但结果却是Q,一般用“虽然”。 例如:
(22)刚到北京时虽然路过那儿(P),但我只是隔着车窗雾里看花,并没有机会仔细瞧一瞧咱们伟大的天安门广场(Q)。
(23)虽然大业历对于类似问题的处置不如皇极历周全(P),却也别树一帜,尤其在五星运动的研究上最为突出(Q)。
例(22)中,说话人认为“路过那儿”,应该是仔细看了,结果与之相反,“没有机会仔细瞧一瞧咱们伟大的天安门广场”;例(23)中,“大业历”存在着不足,应该不够好,结果却是“别树一帜”,也与预期的结果相反,这两例都是突显结果与P不一致。
“尽管”和“虽然”的这种区别,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用法的比例进一步证明。比如在语料中出现“尽管如此”1864例、“尽管这样”226例,占总数的6.0 5%,而“虽然如此”420例,“虽然这样”56例,只占0.79%。“尽管”句中表示“这样”、“如此”不影响结果的比例是“虽然”的7.7倍,说明其主要突显P没有影响Q。
当然,从Q的角度看,“尽管”后仍有高达80%的后续句中存在着强转折标记词,但这并不矛盾,因为反向条件与结果之间是不一致的,如果从语义的一致关系角度看,自然属于反预期信息,所以反向条件关系并不排斥转折关系,相反是相容关系,可以共存,只是突显的重点不一样。从认知的角度看,“尽管”句一般将背景信息A作为认知的起点,而“虽然”是把P作为认知的起点。例如:
(24)老人没有旁的办法,只好尽量地勒着钱(A)。尽管妙斋的平信,快信,电报,一齐来催钱,老人还是毫不动感情地到月头才给儿子汇来“点心费”。
例(24)中,当认知的起点是“(老人)只好尽量地勒着钱”,突显的是“平信,快信,电报,一齐来催钱”也不影响老人,所以“还是毫不动感情地到月头才给儿子汇来‘点心费’”;而当认知的起点是P时,则可以说:虽然妙斋的平信,快信,电报,一齐来催钱,老人还是毫不动感情地到月头才给儿子汇来“点心费”。所以单就P、Q之间的关系看,在这个句子中,用“尽管”和“虽然”都可以。
3.3 Q的句类的丰富性不同
由于“虽然”的主观性比“尽管”强,所以其后续句与“尽管”的后续句的句类的丰富性不同,可以不是陈述句。例如:
(25)至于当叫花子,虽然要比饿死的强,但滋味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26)人虽然已经了解了动物的生理变化,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动物冬眠呢?
例(25)中,Q是感叹句,表达说话人对“滋味不好”的肯定程度;例(26)中Q是疑问句,表示前面的条件没有解释Q所提出的问题。
“虽然”的Q句类比较丰富,主要是因为与“尽管”相比,它只要满足Q与P不一致就可以了,而“尽管”句突显反向条件不改变Q,所以这个Q应该是确定的形式。这个还可以通过后续句是同样让步条件的复句来进一步证明。如:
(27)它虽然很短,但即使它短到只有一秒钟,我也要付出毕生的努力走好它,因为它容纳了我的一生,容纳了我一生的所有梦想与憧憬。
(28)后来夫妻俩被双双下放到大兴县干校劳动,尽管近在咫尺,即使在一块地里干活,由于看管人员看得太紧,彼此也不能说一句话。
例(27)中,“虽然”一般不能用“尽管”替换,因为Q是一个假设的让步条件;而例(28)中,是事实的让步关系,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3.4 语用功能不同
最近,中国著名的网球运动员李娜宣布退役,在其告别词中,出现了3个“尽管”和1个“虽然”,它们的选择显然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能非常贴切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通过这几个句子,可以比较两者表达功能的区别:用“尽管”能突显条件即使不一般,但仍然难以或无法改变结果,比“虽然”更加客观、更加委婉。具体例句如下:
(29)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中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在这之前我苦恼了几个月,最终,长期以来的伤病让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尽管我做出了100%的努力去争取参加第一次在我家乡举办的比赛。但是,作为一个职业的网球运动员,现在离开赛场对我来说是最正确的决定。
(30)很多朋友知道我右膝的伤病一直“伴随”着我的职业生涯,每当我踏入赛场时,人们都会看到我右膝处的黑色护膝,它就像我胎记一样。尽管我对它已经习以为常,但膝盖病发还是会时不时让我疼痛难忍。
(31)赢得大满贯,获得世界排行第二名,这是我选择带着这样的荣誉离开网球赛场。尽管做出这一决定的过程非常艰难,但是我对发生的这一切都很平静,不会后悔。
(32)这里虽然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例(29)中,“尽管”后的“100%的努力”表明“我”非常渴望参加即将在自己家乡举办的比赛,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伤病”,“我”不得不离开,突显了“我”的无奈:尽力了,但无法改变离开的结果;例(30)中,用“尽管”表明“习以为常”可能让别人认为不影响我了,但不能改变“时不时让我疼痛难忍”,也就是实际上就是一直影响着“我”,很客观;例(31)中,用“尽管”突显了我的依依不舍(作出决定的过程非常艰难),表明决定是慎重的。3个“尽管”,让人深切感受到“我”作出离开的决定是难以或无法改变的。例(32)中,表达的重点是 Q的内容:感谢陪伴过我的所有人,这个句子中不宜用“尽管”。
“尽管”与“虽然”的表达功能存在着细微的区别,满足了语言表达丰富性的要求,“虽然”强调结果的反预期性,“尽管”突显反向条件不改变结果。这也表明语言既是经济的,也是系统的。至于两者功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区别等,我们推测可能是因为来源不同。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另文讨论。
注释:
①本文例句除特别说明的以外,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为节省篇幅,不再注明出处。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金允经,金昌吉.现代汉语转折连词组的同异研究[J].汉语学习,2001(2):34-40.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195-205.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7]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苑成存,林卿.也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4(2):45-49.
[9]张盛彬.条件关系试申说[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5(4):7-11.
[责任编辑:余义兵]
Marking Function of Reverse Condition Relation of“Jinguan”
Hu Jianfeng,Cao To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
The conjunction“Jinguan”has the marking function of the reverse condition,the conditional relation exists the correlative P and the follow-up sentence Q,and P goes against the emergence of Q.Q must be definitive;generally it is a declarative sentence.Furthermore,Q can sometimes not present words which mark the adversative relationship.With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Jingguan”and “Suiran”,and there exists difference in the semantic relation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P and Q.
Jinguan;Reverse Condition;Suiran;Differences
H146
A
1674-1104(2014)05-0001-06
10.13420/j.cnki.jczu.2014.05.001
2014-09-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YY126);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4ZS114)。
胡建锋(1968-),男,安徽宁国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