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价值与生产力的互动互促

2014-03-29 09:29赵建鑫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实用功能客体生产力

赵建鑫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山西 晋中030600)

审美价值与生产力的互动互促

赵建鑫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山西 晋中030600)

从本质上来说,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先从实用价值开始的,但又高于实用价值的。审美价值是在主体审美需求作用下,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种价值一方面促进着生产力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其相对固定性、不易改变性又影响制约着生产力的进步。这种活动体现着人生的价值,使审美具有了价值性,从而使生产中的审美活动成为具有价值意义的人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审美价值;生产力;审美活动;实用价值

1 审美价值提升了生产力的内涵

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进行价值活动的对象,客体的属性、存在状况、发展规律对价值活动提供了客观内容。没有价值客体,就无所谓价值主体,也就不可能生成价值;特定的价值客体,决定着只能生成特定的价值。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客体的属性都是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生成价值,从而成为多种身份的统一。如雄伟的泰山,既可以是审美价值客体,又可以是价值评价客体,也可以是价值创造客体;每一个层面都显示着自已独特的价值。价值客体的属性、存在状态、发展规律还制约着人们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方向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如一般的食物,仅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的需要,主要是物质价值的客体。而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则可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成为审美价值的客体。同时,价值客体具有客观性,人们只能顺应客体的属性、存在状况、发展规律来进行价值活动,而不能违背客体的属性、存在状况、发展规律来进行价值活动。人们只能基于客体的属性、存在状况、发展规律来形成自已的价值追求。

审美作为认识主体的主观活动,对于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观赏及其衍生作品加以实现,而且可以通过赋予实用产品以审美附加值加以实现。譬如农民收获一斤玉米,市场卖几块钱;但是做成人们爱吃的爆米花,它的价值就明显提高,可以卖到十几块钱;如果再进行深加工,把玉米加工成我们的早餐食品,这样便可以卖到几十块钱。从几块钱的玉米到几十块钱的玉米早餐,其中既有科技的附加值,更有审美附加值。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研究审美价值,其中包括艺术价值复杂多样的本质的必要性,既取决于理论任务,又取决于实践任务。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意义不仅在于形成人们一定的价值定向,而且在于创造最高价值——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忽视审美的价值本质,就不能揭示美的标准。人的审美关系历来是价值关系,没有价值论的态度,要认识它原则上是不可能的。

传统意义上,人们把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精神价值,称为审美价值,主要是指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是一种纯精神的审美,没有更多的价值需求和满足。而在当今,我们更把审美价值看作是精神享受和精神生产的统一。其中,精神生产包括人的审美能力(审美知觉水平和审美判断力等)的提高、审美趣味的发展等等。但是,作为审美活动成果的审美价值,其中精神享受的特征更为鲜明一些。审美的需要总是随时随地产生并且随时随地得到满足,作为需要,审美享受总是走在这种精神生产的前面,并且作为结果结束每一次的审美创造。正如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人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的观点来看待它们”[1]。因为,就最初人类来说,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无疑是首要的。也正如墨子所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审美观念及审美评价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人类对物客事物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客体事物的不断量化、质变而进一步深入、透彻,这一过程的深入才产生美的观念,美的提升。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人类审美关系使审美关系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都获得相对的独立性。主观方面的发展形成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但同时审美关系的客体在谁也不感知它时同样存在,因此,应该把具有参与人对世界审美关系的能力的客体,称为审美客体、客观审美价值。

在生产力发展史上,我们不难发现主体的审美价值观和客体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才在高于客体的实用价值,追求其审美价值。如:狩猎民族始终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动物周围的美丽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之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2]。

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原始人才能摆脱粗陋的物质生产的局限,逐渐意识到产品的审美价值,进而发现产品中的美。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品的审美价值便离开使用价值而独立存在,出现了只有审美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艺术品,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关联才逐渐趋于不明显。在满足主体的使用价值的前提下,才发展客体内涵的美的元素,演生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并分化出主要为满足审美需要的装饰物,各种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但这并不能说明原始人最初打制的石器就一定没有审美价值。只能说这种审美价值是潜在的、不为当时的人们所认识。事实上,当原始人依照一定的规律,把石头打制成有锋刃的石器的时候,其审美价值也就诞生了。因为这些石器已经具备了最初意义上的美的规律,尽管按照这些规律打出的石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简直粗糙得说不上有什么美可言。但是,正是由于这一粗陋石块的制造成功,迈开了美的创造的第一步,使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逐步觉醒和深化,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才出现了后来美的创造的高度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3]。在我们看来,以此来衡量石刀、石簇的审美价值的历史意义,是非常恰当的。

显而易见,在审美价值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生产力的历史发展提出了新的需要和新的意境,这些作为审美的理念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深化了生产力的内涵。

2 审美发展影响着生产力实用功能的发挥

2.1 生产力实用功能的发挥包含了审美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意识作用于客体,并意识到其中体现出的力量和智慧,主体自身产生喜爱、高兴的感觉,进而认为客体是美的或具有美的元素。而这一元素的不断积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时,才把这些美的观念运用到新的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比如:人类先后以兽皮(或兽牙等)、铁环、银饰、金制品作为美的饰物佩戴,并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并从中产生美感,而后作用于客体,才发展为现在的手饰之类的装饰品。这一过程,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审美不断发展的过程。既体现了客体的实用功能,又体现了客体的审美价值。又如,在六、七十年代,音乐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民生活不富裕,科技不发达,人们接受这种艺术的主要来源便是通过电波,这成为人们生活于社会接触的直接的媒介。这时“收音机”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相比之下,形式比较精小,便于携放。同时拥有这种产品成为人的一种身份的象征。进入九十年代,这种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日趋普遍,产品的实用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不再是被人们认为是稀缺的物品,而是在生活中很普及,作用也不是单一的只是用来了解外界事物。这种作用成为了最基本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科技的进步使它赋予了更多的实用功能,学生可以用来学习,因为在原有的基本功能上随着产品的改进,增添了更多新的功能,录音、播放磁带等等。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科技追求创新、产品的诞生和淘汰似乎是“转眼即逝”市场上很快便有了替代录音机的新的电子产品,MP3而这种产品,体积微小,形式简单漂亮,颜色丰富多彩,而且功能日趋完善,最主要的是便于操作,便于携带。

2.2 过份追求美会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的感受。人们也追求精神享受,所以更多美的观点深深印入人们的生活,人们追求美、享受美。但是却忽略了过分追求美的同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给我们以后的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

自然界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最终都来源于自然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逐渐从依附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被动状态转变成以征服者的姿态主动利用、改造和开发自然。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4]。就拿我们日常用的笔记本来说,本来它是我们学习记录的一个工具,其作用很简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这种样式简单的笔记本,而且这种观念也深入人心。人们在购买的同时,除了是工作学习的需求以外,还增加了审美的需求。消费者有了这种需求,那么制造商就会去迎合这种需求,那么在产品的实用功能上过分追求美的感受,势必会造成“本末倒置”的结果。所以,审美活动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任意地去超越历史,始终把实用性放在首位,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审美的活动,而审美的活动又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2.3 实用功能和审美需求具有统一性

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美的效用并不仅仅在于经济实用,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工具,是两者相结合,以生产力实用功能的发挥为主,结合人类的审美需求,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审美价值的体现。社会美最初都明显地附丽于与人的实践有用有利的事物,对人的实践无用有害的事物本质上是不能成为美的。善虽然不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基础和内容,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内容和现实基础。它既是人们求真的土壤,也造成人的新的本质力量、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新的语言、新的观念,大大缩短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人的自由时间,使人更加走向全面发展。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服装是最能体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一致的产品,它是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于一身的综合性产品,与其他实用美术品一样,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作用,既有实用功能,又可以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服装图案是实用和装饰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征为统一性、工艺性、审美性。统一性是包含服装与图案的统一;服装与附件、配件的统一[5];服装与人体、环境的统一。服装花型图案与绘画不同,绘画创作可以直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服装图型如果脱离了服装就不会充分显现出它的装饰作用和经济价值[6]。它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描绘,而是通过更重要的制作过程出来的,需要将自然界中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生产条件可以产生不同服饰。同时,服装设计不仅要有实用功能,更要结合人体的型态特征,体现人体美。也就是说,服装设计要依赖人体穿着和展示才能得到完成,同时设计还要受到人体结构的限制,因此,服装设计的起点应该是人,终点仍然是人,人是服装设计紧紧围绕的核心。另外,服装的颜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一方面,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提高,使服装的需求市场日益扩大。另一方面,服装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生产水平与科技水平的发展、文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生产过程中,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具有统一性,二者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正是由于二者的结合,更加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审美完善的过程

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审美需求、审美的文化观念,在生产活动中越来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进一步实践中,以更高的精神要求引导着生产活动,并且这种“精神生产力”,又回到物质活动中。

首先,生产与审美的交互作用、双向建构、协调发展过程,表现了实践活动的进步,并在更深的层面引起主体的精神世界的进步。这种实践活动的结果又变成新的出发点,促使客体与主体不断更新,并在新的历史阶段达到新的、更高水准的统一,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特点。全面的“人”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中各因素的纽结点和内驱力,成为生产发展的最终价值指向,蕴含着更多的人文因素,推动经济观念的进步。

其次,生产活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是特殊的“自然存在物”,在实践中将体力、智力作为物质资源、精神资源转移到产品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作为物化了的“我”凝结了更多的人的感觉、情感、想象、理解,成为鲜活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化。生产与消费将不在是人与物的交流,变成以产品为中介的人与人的交流。

自觉认识和引导经济与审美的互动,一方面可以使审美文化、审美信息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和直接的资源,发挥其在生产中的非损耗性和高增值性优点,有益于我们在资源紧张的世界背景中,突破传统产业的扩展边界。也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体力量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能力发展、本性完善、自由获得的最终决定力量[7]。因而,马克思所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对于审美来说,由于其具有历史性,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是人在特定历史阶段意识领域的体现,本身有一定和历史性和继承性。它的发展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在一步步促进着人的各方面能力、意识和对真、善、美追求的进步。

生产力是在人们物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展示着人们改造、控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程度,表现在人的不断发展上。生产力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它,人的全面发展都无从谈起。

总之,“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样,生产力就不只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质的增长,也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现,是人的潜能、个体、价值的充分发挥与发展,也说明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一致的,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价值的发现是一致的。所以说,随着生产力的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审美日趋完善的过程。

[1][匈]卢卡契.审美特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5.

[2]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艺术与社会生活.北京:人民出版社,1879:37.

[3]傅其林.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阐释——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文艺理论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6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7.

[5]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

[6]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7.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0.

[责任编辑:余义兵]

B018

A

1674-1104(2014)05-0035-04

10.13420/j.cnki.jczu.2014.05.008

2014-01-02

赵建鑫(1980-),男,山西保德人,中共晋中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哲学。

猜你喜欢
实用功能客体生产力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浅析包装设计中如何将审美要素和实用功能融合
Office2010的实用功能分析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漫谈藏书票艺术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