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日语的暧昧性
——从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风土和表现形式出发

2014-03-29 07:52吴铁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风土含蓄日语

吴铁梅

(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24)

探析日语的暧昧性
——从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风土和表现形式出发

吴铁梅

(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24)

日语由表层的发音、词汇、语法构成,深层则与日本文化紧密结合,作为日语深层的重要内容、也是日语重要特征的暧昧性更是承载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理解日本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文化因素的“软件”,从文化心理的最深层培养出该民族的文化人格、思维方式等情感上的文化直觉,使身心受到这种文化的浸泡,是掌握日语暧昧性的关键。本文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风土和表现形式出发,探析日语的暧昧性。

自然地理环境;文化风土;暧昧性格;审美观;日语的暧昧

日语的表层由简单的发音、丰富的词汇、复杂的语法系统构成,深层则沉淀了日本文化,通过日语的重要特征——暧昧性反映出来。日语的暧昧性是日语很独特的语言现象,与其说日语涵盖了日本文化,不如说日语的暧昧性是对日本文化凝练之后的最大程度的承载和高度体现。它既是日本文化的产物,又是其表现载体,涵盖了这个民族的全部文化信息。学习日语,光掌握它表层的基本要素这个有章可循、规则明确的“硬件”,简单地表达意思很容易。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容易、简单的背后往往又是最难的,难在要受到它文化的洗礼,即要越过异文化差异,设身处地融入其文化之中。换句话说,此时此地,忘却自身的文化习性,经过文化灵魂的“软件”浸泡之后形成日本式的人格气质,即从性情上、趣味上达到对日本文化的内化——理解日本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文化因素的“软件”,从文化心理的最深层培养出该民族的文化人格、思维方式等情感上的文化直觉,由内而外化作对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个综合运用能力集中体现在对暧昧性的掌控上——经过日本文化的浸染,在言语表达中渲染出一种语感、一种语境,飘荡出日语的特色——暧昧表达:朦胧隐晦、委婉含蓄,在猜测、揣摩、玩味的婉转曲折中传递出日语的美感——暧昧美学。

一、日语的暧昧性

(一)暧昧性的定义

暧昧性是指日本人在说话或写文章中,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愉快的氛围,避免直截了当、强加于人、断定的言辞,不直接表达想要表达的事情,而是以谦恭的态度,委婉含蓄、暧昧朦胧、模糊羞涩、声东击西地表达,或者只说半句话,实则传达弦外音、言外意,即真正的“本音”,让对方在猜测、揣摩中领会真正的意图。那么,对方能否领会错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不谙日本文化特点和日语表达习惯的外国人才会感到困惑,以致造成误会。暧昧性被日本人把玩得游刃有余,是日本人乐此不疲追求的“暧昧美学”在语言上的体现。

(二)暧昧性的真正含义

用日语表达清晰准确的意图并没有任何障碍,只是日本的文化风土以及培养出的民族性格使得日本人不能或者不愿意以清晰、简洁、逻辑的方法表达意思,而习惯于以迂回曲折、试探对方的可能反应的方法,以至于养成了对毫不掩饰地有话直说感到很不舒服的民族特质。然而,日语的暧昧表达只是反映了日本人的暧昧性格,并非日本人对事物感觉迟钝、模棱两可或思维表达含混、拙于精确,恰恰相反,正反映了日本人感情细腻丰富、态度严谨缜密、追求细节之美的性格特征和日语语言的丰富细腻、纤细敏锐、秋毫毕现的语言特征。

日语的暧昧性反映了日本民族性格和文化的暧昧性,民族性格的暧昧性既产生于暧昧的文化风土,又对文化及语言产生影响,形成的日本文化及语言便具有了暧昧性;同时,暧昧的文化风土又对文化及语言直接产生影响,日语语言便具有了暧昧性,而所形成的暧昧的文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性格的暧昧。如此周而复始的相互作用,将三者的暧昧性发展到极致。

二、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暧昧的文化风土

(一)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暧昧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观——暧昧美学:含而不露、委婉含蓄

“同一民族生活在同一的自然风土下,作用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会铸造出其相同的基本性格,基本的民族性格必然对其民族的实际生活乃至精神文明和物质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人的性格和审美观,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和文化性格。日本自然景观小巧纤丽,山河秀丽隽永,气候四季分明,形成了日本民族的基本性格:细腻敏感,爱自然,喜花草,具有较高的艺术情趣及才能。这些基本性格和自然景观的作用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小巧精致、严整井然、含蓄暧昧、富有艺术情趣为美。 民族性格和美意识又直接作用于日本文化及日本文化的“玄关”——日语语言,使得日语具有了与民族性格和审美观相似的特征——细腻精致,委婉含蓄。由此,日语的暧昧性成为民族性格、审美观和日本文化三合一的表现载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日本初始的社会结构,孕育了暧昧的文化风土,形成了日语的暧昧性

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日本初始的社会结构:集团意识(集团主义)、等级制、耻感文化,其中集团意识中的“和”为贵思想——避免他人蒙羞,孕育了暧昧的文化风土,培育了暧昧的民族性格和暧昧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追求暧昧朦胧的审美观)——避免直截了当表达观点而采用含蓄暧昧的言语,以不使对方难堪,给对方留有余地。在社会生活中,暧昧性的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又整塑了暧昧的性格,并加深了这种性格的暧昧程度;而含蓄暧昧的性格又进一步加深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暧昧。等级制要求人们在社会格局的等级轨道中“各安其分”、谨言慎行,发达的礼仪文化由此而生。其中,作为察言观色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使用暧昧性的社交语言成为必然。耻感文化中,由避免自身蒙羞而衍生的思想意识——在意他人看法、遵守社会机制等规范了日本人的社会行为,使得日本人习惯于谨小慎微地生活在内敛含蓄、严整有序的生活轨道里,比其他民族更热衷于把玩语言的艺术性与朦胧效果,使得语言的使用更趋向于暧昧。

集团主义、等级制、耻感文化这三种社会机制互相包含,环环相扣,层层叠加,使得社会规矩多重性地作用于人,又直接、间接性地形成社交语言——日语的暧昧性,日语语言便呈现出其水到渠成的、相应的暧昧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和稻作文化形成以“和”为贵的集团意识——重视人际关系的心理

日本生存环境恶劣,必须依靠集体内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共同协作,最大的恐惧就是被所属集团抛弃,因此,日本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凡事为对方考虑,以“和”为贵。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成员间的交流含蓄内敛、委婉暧昧,避免直截了当、主观断定的言辞,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睦。

2.耻感文化

日本恶劣的生存环境催生了强者哲学——暴露缺点是弱者、是耻辱,要为自己建立自尊、荣誉,要知耻,从而形成了耻感文化。耻感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根源所在,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知耻”是日本人的立身之本,“耻”比“死”更重要。在岛国内部,不能遵守、履行家庭、集团、社会的规矩,即违反岛国内的各种规矩时,就是日本式的“耻”。 耻感文化的各种清规戒律将日本人的个性牢牢捆在日式的道德伦理体系中,在必须遵守执行的过程中,形成了规矩戒律要求下的隐忍和内敛,形成了暧昧的性格和暧昧性的语言。

3.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以心传心的“腹艺”

日本是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很少受外来民族和文化的侵入,单一的民族、单一的语言,相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共同的民族特质,使得人际交往无需太多的言语便能心心相通、心领神会,达到以心传心的“腹艺”——日语的暧昧性由此产生。

三、日语暧昧性的表现形式

暧昧的文化风土培养了暧昧的性格,也创造了语言交流中暧昧语言的表达形式。日本人根据情况、说话对象的不同而不断变换语言规则,如:句子的关键部分谓语以及语气部分、语法现象都在句尾,都可以因说话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随时调整句子的语气。

(一)词的用法

日语中的副词、助词往往一词多义,须揣摩所对应的意思,只用一个词即可代表一句话,起到委婉含蓄、不直截了当便将话语说得明白而又为对方留有余地的作用。如:在道歉的场合下:どうも(后面省略的肯定是すみません) ;在致谢的场合下,どうも(后面省略的肯定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副词通常不独立使用,须与后面的肯定或否定句式相配套呼应使用。当使语气暧昧或缓冲而不使语气特别鲜明时,往往只说这个副词便止住,后面应该跟上的句子或动词不说。这时,肯定或否定的语气便已经了然,尽管说了半截话,但想表达的氛围弥漫在话语里。如:わざわざ,后面省略「来てくれてすみません」,或者「買っ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 ;「そろそろ」,是「そろそろ …してはいけない時間です」的省略语;「今はちょっと」(后面省略婉拒的原因,以模糊婉拒来掩饰隐私;まさか后面省略「そんな事はできる(ある)もんか」。

(二)措辞

不鲜明地表达自我观点,如果措辞婉转,必然烘托出朦胧暧昧的语言效果。如:我想是不是……「…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ますが」。

(三)使语气委婉柔和

这属于敬语和敬体的范畴,如:形容词表示假设时,「…ければ」要比「…たら」柔和婉转,「お名前を」(把您的名字……,省略下半句的「教えていたたけますか」)要比「お名前は」(您的名字是……,省略的下半句自然是「何というですか」)委婉客气得多。

避免自身的观点、判断成为强加于人的公理,往往在句末加上「と思う」,表示“我是这么认为的”,强调只是本人的主观见解,含有谦逊之意。当表达毋庸置疑的肯定句式时,不是观点鲜明的斩钉截铁和戛然而止,而是在句末加上缓冲的助词「~が」、「~けれども」,让话语留有回旋余地,如:“昨天我去了迪斯尼”,外国人会说:“昨日 私はデズニラドに行きました”,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也便没有了下文。而日本人会说:“昨日 私はデズニラドに行ったんですが”,既委婉柔和,又留有余音,使会话继续下去。

将判断句说为自发句,表达情不自禁的情感。如「ようにと思われます」或「思われます」要比「と思います」婉转客气。

将主观判断句说为不确定的商量语气,多用委婉不确定的推量句式以表断定,这样可以不直接表明说话者的立场,如:「~でしょう」、「~かもしれません」,以及「~そうだ」「~ようだ」、「~らしい」等等。

不确定指代:方向上不是一点、一线,而是一面,如:「ここ、こちら、あちら、あそこ」。

(四)主语不出现(省略主语)

敬语:不出现主语是通过谓语动词的自谦或尊敬语的形式实现的,如:

(1)谓语动词采用自谦语时,主语自然是指“我”,或“我方”的人;

(2)谓语动词采用尊敬语时,主语自然是指对方,或“对方的人;

(3)特定词的特殊用法。如:谓语动词「~がる 」限定第三人称才可使用,「~と思う」主语一定是第一人称,而「~と思っている」限定第三人称才可使用。

(4)将主动句为不出现主语的客观叙述,用被动态形式:

(五)避免敬体形式,多用郑重语形式「……のですが」。

如:法庭上受到质问的被告,或证人受到询问而反感地不想回答,回答“不知道”: 如果用敬体「分かりません」,意为“无可奉告”之意,含斩钉截铁、拒人千里、毋庸置疑之意,自然毫无委婉含蓄之意。而通常的情况下,与此相对应的委婉回答如:「ちょっと分からないんですが…」。

(六)腹艺”:以心传心,男女用语、尊长、男女老少用语不同。

(七)将肯定句说为双重否定。

(八)只说半截话,目的是不使对方难堪,留有余地。

(1)经常用到铺垫语「……が」。当表达肯定句时,后句不说,表示与前句意思相反的观点,即转折;或者前半句已经表明的观点,接下去希望对方领会说话人的观点意图来行事。

(2)当表达问句时,不显唐突,或者不强求一定非要对方回答,回答与否凭对方意愿。

(3)当表达主观句时,不将自己意愿强加对方。如:「行きたいんですが」,已经委婉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另外的意思:主观上非常想去,但客观上去不成。

(九)委婉拒绝型

对于对方的观点或提议,如果与己不一致,也绝少旗帜鲜明地否定「いいえ」,而是先肯定对方,然后在句式的最后加上表示缓冲、转折的助词「……ですが」,「……ますが」,「……けど」,而真正否定的意图和语气在下半句,即使不说下去,对方也明白。或者不想因拒绝而使对方失望,看似给对方留下希望,实际上是可能性极小的推诿措辞「……また 今度」、「……考えさせてもらいます」、「検討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这些言辞一出现,就意味着下文不同意或否定的意思了,仔不仔细听下去都无关紧要了。

四、结语

日语的暧昧性涵盖了日本的地理、风土、人情、历史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是日本文化风土的浓缩,日语暧昧性的用法是模糊的、经验性的,没有一套清晰明确的条文可以套用,故将日语暧昧性的用法逐一列举出来是困难的。本文探析了日语的暧昧性,由点及面触及日语暧昧性的表现形式,从理解日本的文化风土、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性格方面出发,旨在浸润其中的一种对双方心理的体察和审情度势来感受并把握语言的语境。正确把握日语的暧昧文化,有助于我们突破日语学习的瓶颈以及解读日本人和日本文化,实现异文化交流中真正的理解和沟通。

[1]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李兆忠.喧闹的骡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叶渭渠.日本文明[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久野昭.日本人的精神风土[M].日本:名著刊行会,1981.

[收稿日期]2014-03-12

Analysis on the Ambiguity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Analyz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vention Based on the Natural Geography of the Nation

WU Tie-me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100124, China)

The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and grammatical pattern only tell the outside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while its essenc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ulture of the nation. The specific ambiguity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carries not only the essence of the nation but also the variety of the Japanese culture. The key to master the Japanese language, viz., to learn the ambiguity of the language, is to understand the so called “software” such as the geographical climate, the native humanity,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nation etc., as a first step, and then jump into the deep water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Japanese cultural personality, thinking pattern, cultural instinct etc.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 Japanese cultural convention based on the natural geography of the nation, and to address the ambiguity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natural geography; cultural convention; ambiguous personality; esthetic sense; ambiguity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2014-04-03

吴铁梅(1964-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从事日本文学与日本文化研究。

H36

A

2095-7602(2014)05-0201-04

猜你喜欢
风土含蓄日语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风土和历史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论《风土什志》中李劼人的饮食文化书写
含蓄三义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