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网络与吉林省汽车企业创新竞争力研究

2014-07-01 23:28张冀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因变量汽车产业吉林省

赵 朝,张冀男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产业集群网络与吉林省汽车企业创新竞争力研究

赵 朝,张冀男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本文利用回归方法对“产业集群网络—知识学习—创新竞争力”进行验证,指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集群网络,并充分重视知识学习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产业集群网络;知识学习;创新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网络研究的提出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区域性创新网络系统,是各关系主体,如企业、供应商、客户、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在某个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聚集,通过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即所谓的“弹性精专”,提升集群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力[1]。

关于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分析角度。斯密、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基于要素禀赋差异提出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H-O理论,隐含着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细化劳动分工、推动国际贸易的思想;韦伯、马歇尔等人认为产业空间集群能够形成“外部经济”;费尔德曼通过对创新、知识、技术发明与集聚的实证研究,证实产业集聚能带来知识溢出,提升业务合作;Scott认为产业集群能够保证以较低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迅速获得大量外部资源,促使产业区位集中以及区域经济专业化[2];Storper提出公司之间在当地的知识溢出,对人际关系、规则和习俗的依赖性,使公司在不确定活复杂性条件下能够相互协调[3]。

产业集群从本质上说是各种网络关系在空间上的集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根源在于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和制度化要素的空间密集性。通过“集群化”或“网络化”成长,集群内部的企业能够在技术演进步伐迅速、竞争日趋全球化的环境中,通过资源的低成本获取而保持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通过自身各种网络关系实现隐性知识的低成本转移;通过建立网络间信任,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通过面对面交流获得外部信息,为创新和提高竞争力创造必要的条件[4]。

二、产业集群网络与集群企业创新竞争力关系构建

与非集群区域相比,产业集群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而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也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由此具备的知识优势。Dickson认为具备比竞争者更快速的学习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5]。知识优势由于具有难以模仿的特性,是组织获取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无形资源。

产业集群网络将包括制度、信息、文化、知识等无形资源在产业空间上黏着,使得集群企业可以通过与集群内其他主体建立关系,获得各种隐性和显性知识。产业集群内部汇集了大量的熟练劳动力(隐性知识的物质载体),其集群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交流成为知识传递的关键。此外,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集群所在区域地方政府不仅从制度上为劳动力区内流动提供支持,同时还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各种组织机构,如行业协会、技术中心等为促进群内主体间合作、加强学习交流和创新活动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集群企业的生存发展日益“嵌入”或“根植”于社会网络之中,嵌入于与其他组织交换关系中。通过产业集群内部社会网络,企业间可以互补资源、互相学习。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产业集群网络、知识学习和创新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简图,如图1:

图1 产业集群网络与集群竞争力关系简图

其中,产业集群网络的关系主体包括具有竞合关系的企业(供应商、客户、同业竞争者)、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大学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途径在于形成产业集群网络,产业集群竞争力提高的表现为创新能力,知识学习在产业集群网络和创新竞争力中起中介作用。

三、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网络与创新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本文以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参考里克特五分量表形式,简化设计问卷(问卷略),内容涉及汽车产业集群内部主体关联、知识流动、创新能力等。问卷对象包括一汽集团公司、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解放、技术研究中心、一汽铸造有限公司、启明信息股份公司、一汽轿车销售公司等30家企业职工。总计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80%。

(一)提出产业集群网络、知识学习与创新竞争力关系假设

产业集群网络与集群竞争力关系图中涉及三组关系:产业集群网络与组织知识学习的关系;组织知识学习与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关系;产业集群网络与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关系。

由于产业集群网络能帮助企业从环境中获得自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资源,如信息、资源、服务和技术,并具有促进学习和知识交换的作用,本文提出假设H1: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网络与知识学习正相关。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创新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创新所需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外生。创新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学习,也可以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供应商和客户交往中产生,通过在互动中学习得以实现。故提出假设H2:吉林省产业集群网络与创新竞争力正相关。

Damanpour指出,重视学习的组织往往比竞争者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6]。Farrell发现组织学习能力对组织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7]。学习与新产品成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和共享效率越高,效果越好。由此假设H3:知识学习与创新竞争力正相关,并且知识学习在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网络与创新竞争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问卷设计及信度、效度检验

本文利用SPSS17.0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表1),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7;因子分析方法对量表的效度检验,KMO值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Sig.小于0.05。最大变异法旋转后的3个因子(旋转成分矩阵略),累计解释79%的差异变量(表2),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三)变量间回归分析

(1)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网络与知识学习之间的回归分析

为了研究的便利,本文将问卷中产业集群网络题项归为两个维度:产业合作网络和支持网络。以产业合作网络和支持网络为自变量,以知识学习为因变量,对其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数据显示社会网络两个维度对知识学习均有显著正向作用,其B值分别为0.128和0.548,sig分别为0.029和0.000,小于0.05,因此假设H1成立。

a.因变量:知识学习

(2)汽车产业集群网络与创新竞争力之间的回归分析

将汽车产业集群网络的两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将创新竞争力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中数据显示,产业集群网络两个维度与创新竞争力正相关。B值分别为0.262和0.576,sig值分别为0.013和0.000,小于0.05。因此,假设H2成立。

a.因变量:创新竞争力

(3)汽车产业集群企业知识学习与创新竞争力之间的回归分析

表5是产业集群企业间知识学习与创新竞争力的回归分析,其中知识学习是自变量,创新竞争力是因变量。B值0.666,sig值为.000,小于0.01,显示知识学习对提升创新竞争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3成立。

a.因变量:创新竞争力

(4)知识学习中介作用的检验

当自变量通过某变量影响因变量时,该变量即为中介变量。由前文介绍可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基于产业集群网络带来的企业互动学习和知识交流,因而知识学习成为产业集群网络促进集群竞争力的中介因素。由表6可知,产业集群合作网络对创新竞争力的回归系数为0.406(sig值0.024);支持网络对创新竞争力的回归系数为0.428(sig值0.000),分别低于表4中的0.468和0.576,意味着产业集群合作网络和支持网络对创新竞争力正向作用依然显著,但回归系数下降了,证明知识学习在产业集群网络和创新竞争力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a.因变量:创新竞争力

四、提高吉林省汽车集群创新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简单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了验证,证实产业集群网络、企业知识学习和创新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即产业集群网络有助于集群企业间知识交流、互动学习,而集群企业间的知识学习将带动集群企业创新竞争力的提升。

针对实证检验结果,本文认为提升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首先在于培育良好的产业集群网络。从产业集群合作网络来看,汽车企业要增加与供应商、客户的交流,增加与同行企业的合作,关注市场需求,加强企业间的互动学习、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从产业集群支持网络来看,产业集群企业要充分重视集群网络的重要性,加强与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的联系,通过产业集群社会网络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和支持。

其次,应充分重视知识学习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都知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但限于各种因素制约,如资金有限、研发实力薄弱、同行敌视、自我封闭等,使其更多停留在思想意识或口号上,特别是许多零部件企业将更多精力用在生产领域,而非研发技术。因此,利用产业集群支持网络,通过行业协会获得行业信息,通过金融机构获得研发资金,通过科研机构获得人才技术,通过地方政府获得政策便利,都将最终带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1]Porter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12).

[2]Scott,A.J. From Silicon Valley to Hollywoo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media Industrial in California in Braezyk[C]∥H.J. et al e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London: UCL Press,1998.

[3] M. Storper.全球化、本地化与贸易[Z]∥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149

[4]代吉林,李新春,张书军.社会网络与集群企业竞争力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40-41

[5]Dickson, P.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titive Rationa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2,156:69-83.

[6]Damanpour,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3):555-590.

[7]Farrell,M.A.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 Learning Orientation[J].Marketing Bulletin,1999(10):38.

2014-04-23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项目(20120673)。

赵 朝(1983- ),女,吉林松原人,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张冀男(1964- ),男,吉林梨树人,长春师范大学副校长,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F270

A

2095-7602(2014)05-0024-05

猜你喜欢
因变量汽车产业吉林省
调整有限因变量混合模型在药物经济学健康效用量表映射中的运用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适应性回归分析(Ⅳ)
——与非适应性回归分析的比较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