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斌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的有机统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是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的有机统一,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一条符合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际的发展道路,同时还是一种制度体系的象征。当然,在这里不去探讨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路,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制度,而是强调,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需要方法论的自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为此,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形成的基本条件,深刻地揭示它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这无论是对于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拓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完善和健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毫无疑问的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论是同世界观相联系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指导方法论,方法论贯彻世界观,但世界观却更为根本。众所周知,世界观指的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则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实质就是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是有效地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重要途径,离开了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且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因为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中国化,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中国化,同时还包括马克思主义方法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方法的中国化更带有根本性,因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方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中国化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障碍甚至挫折。历史表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在中国的当代诠释,体现并蕴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重要实践基础,同时也是它的世界观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及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及观点于中国革命、改革及建设的具体实际,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改造道路和建设道路,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胜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方法论和社会主义建设方法。但在这段历史时期,由于党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离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倾向,局限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个别字句或个别结论,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经验神圣化,严重地脱离中国革命及建设实际,既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急躁冒进,也酿成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重大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为指导,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同时借鉴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体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全球化时代,是世界历史时代,是现代化的历史时代。如果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过程中形成的,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则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奠定了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而且事实上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及其发展逻辑……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不断实现由‘哲学—方法论’创新——‘实践—方法论’创新——‘理论—方法论’创新的逻辑发展。”[2]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现代化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又一个重要实践基础。可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就是在不断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就是在不断回答“进行什么性质的中国革命,怎样进行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等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正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社会现代化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片面而畸形的现代化向全面而健康的现代化的革命性转变和整体性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则既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以全新的方法论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具体指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指的是一条道路和一种制度,同时还是一种方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制度一样,都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都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正如学术界长期以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中国化研究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方法的中国化研究一样,学术界在重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制度的研究过程中却事实上忽视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从而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胜利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问题尽管重要,但不是首要的问题。其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尽管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丰富和发展,但它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试错纠错的过程中历史形成的,体现为一种历史生成,体现为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提出总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是可以理解的。其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相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而言,具有抽象和隐秘的特点,不易把握其精神实质,总结和研究的难度较大,因而其研究的滞后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研究,首先有必要明确其精神实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和科学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诠释,是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被中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及经验总结,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具体内容的方法论。由此可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内涵丰富:其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绝对视界。当然,马克思主义方法的中国化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形成的重要线索,但却不是唯一线索。其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中国化的产物,它不同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具有较大的继起性和连贯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其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指的是一种方法论,它是由具体的方法构成的一个方法论体系,内在地包括了解放思想的方法论、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以及求真务实的方法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3]在这里,毛泽东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阐释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概念范畴。对此,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4]14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指导,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地揭示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和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解放思想的方法论。解放思想指的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4]143在邓小平看来,解放思想是势在必行的,“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4]312解放思想不是对实事求是的反动,相反,解放思想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4]364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的方法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国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实质上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与时俱进,就是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是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一切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与时俱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新的过程,即“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6]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指导,既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的历史发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方法论。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原则。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求真务实的方法论指导,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逐步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物质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最根本的就是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自觉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为此,必须坚持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从而在此基础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牢牢抓住科学发展的实践主题,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必须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一方面,始终将发展作为实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另一方面,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是推进现代化还是建设社会主义,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模式,无论是中国过去搞革命还是现在搞建设,都要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为此,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坚持不懈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必须建设适合中国历史国情的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在当代中国,没有别的方法论能够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自觉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指导,我们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2]王浩斌: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4.
[3]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4]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