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辉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各种语言中的广泛使用让文学作品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学者认为,语言是隐喻性的,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Lakoff et al 1980:3)。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它含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隐喻容许人们以一种整体的方式进行交际,通过张力情绪的激发,让人们感知符号之间的总体关系,给这些动态关系提供确切的意义,而不是符号本身。隐喻是聚合关系的,在这种关系中发生语言的内在的动态关系”(Factic 1993:256)。
从古到今,学者们在研究隐喻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隐喻研究经历了一条由修辞学到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Fauconnier和Turn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大大地发展和完善了其关于语言的认知理论,将心理空间理论发展到了概念整合理论,而该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在大学英语文本中,例如目前各高校所普遍使用的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学生们会频繁接触到隐喻现象,而隐喻对学生准确理解语篇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如果能从认知角度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这些隐喻现象加以分析,注重强化学生的概念整合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地利用自己的概念认知机制,把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掌握,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隐喻意义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含义,从而有效地改进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准确应有语言的能力。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是20世纪90年代由Fauconnier和Turn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所提出的。在Lakoff的理论基础上,Fauconnier(1997:120)提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隐喻则是跨心理空间映射的结果。概括地说,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或更多的由来自于独立认知域的信息所构成的输入空间(input space)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通过提炼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结构或信息形成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然后将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其包含了类属空间里的类属结构以及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的部分结构;最后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三步整合运作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Fauconnier&Turner 1998:146)。 简而言之,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中的部分结构整合为合成空间中带有层创特性的一个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概念整合不但可以解释隐喻现象,还可以解释大量的其他语言现象与意义建构过程,在Fauconnier看来它是纷繁复杂的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冰山中的基本认知过程。由此可见,该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势必能对语篇中的概念系统和连贯的解读有独到的分析。
例如:在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一句中,我们也有两个输入空间:一是切肉,一是外科手术。这两个输入空间有两个不同的组织框架,到了复合空间里还是两个组织框架。输入空间有其共有特性即切肉、工具锋利、穿白衣服等。在输入空间里我们既不会想到笨拙,也不会想到其悲剧性后果。但到了复合空间里,我们就会想到外科医生的笨拙,甚至悲剧性后果。我们一方面想到手术室、病人、外科医生;另一方面想到屠夫以及他的工具、方法和切肉的样子。“这样通过两种概念的整合,我们就走进了一个明显属于夸张的复合空间”(彭增安2006:144)。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所普遍使用的教材,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秦秀白等2007)、《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李荫华等2002)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郑树棠等2003)等教材中,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大学英语文本中的隐喻以词汇、习语、句子或篇章的形式出现,使篇章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从理论层面上说,任何一个词汇都是隐喻化的产物。对于一个词的理解究竟需要多少条件,语言学家说法不一,因为除会读、会写外,其意义包含多少,便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了。而掌握语义并正确使用是理解一个词的应有之义。“从隐喻角度,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基本语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简化为相似性的隐喻连接和映射”(谢之君2007:166)。
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教与学不是简单地对词汇字面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和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归纳、合成,从而实现词义的构建。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起着意义构建的作用,重点研究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英语词汇知识的习得这一认知过程就是在日积月累的概念输入和整合中完成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词汇的语义构建机制,帮助学生理清词义之间的隐喻关系”(王顺玲2009:72)。例如:
(1) Napoleon and Hitler both underestimated the severity of the Russian winter.Snow,ice and freezing temperatures took their toll on both invading armies.For the Russian people,the winter was an icy defender.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低估了俄罗斯冬天的严酷。冰雪和极低的气温使两支侵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俄罗斯人民而言,严冬是他们的冰雪卫士。
(Text A Unit 1,Book IV,李荫华等2002)
历史上,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和希特勒的德国军队都发动过对俄罗斯的入侵。然而,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考虑到自然的因素,俄罗斯冬天的严酷使两支侵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导致了法国和德国在战争中的最后失败。所以,对俄罗斯人民而言,严冬是他们的冰雪卫士。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上面例句中“icy defender”的隐喻意义,就能准确理解俄罗斯的严冬对于敌人来说是“icy”,但对于人民来说,却是真正的“defender”。
因此,根据概念整合理论,英语学习者无须记忆每个单词所有的含义,而应从单词的基本含义入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模式进行推导,这样学到的英语单词才会全面、形象、生动、长久。
英语习语指的是英语语言中特有的、含有丰富文化色彩的常用短语或短句。“许多英语习语都与英语国家文化紧密相关。从这些习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民族看待事物,描写事物的方式”(王振亚2004:123)。英语习语一般既有字面意义,也有比喻意义,而比喻意义往往与字面意义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时常常望文生义,无法正确理解英语习语所隐含的比喻意义,从而影响了对篇章的准确理解。
然而,概念整合是潜意识的普遍的认知活动,可以对习语常规化、凝固化的概念结构进行新一轮的认知操作。因此,概念整合可以创造性地解释习语的深层语义关系。当然,实现对习语的理解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语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个语境空间,为习语意义的即时构建提供信息,以突出其对整合意义的影响,促成层创结构意义的产生,从而完成习语意义的整合过程”(王顺玲2009:72)。例如:
(2)At the meeting,most department heads were against the appointment of new president and they believed strongly that President’s newly-graduated daughter was 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 for the company.
在这次会议上,大多数部门经理反对新总裁的任命,因为他们强烈认为老总裁刚毕业的女儿不适宜担任公司新总裁一职。
(Unit 7,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III,郑树棠等 2003)
上面例句中,习语“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输入空间1中的信息元素为:总裁,总裁刚毕业的女儿;输入空间2中的信息元素为:方形的钉,圆形的洞;类属空间中的信息元素为:部门经理,总裁刚毕业的女儿以及总裁比部门经理权力大。既然总裁比部门经理的权力大,按常理部门经理应该听从总裁的人事任命意见,但实际情况却是总裁的人事任命遭到了部门经理们的强烈反对。于是,产生了以下的层创意义:总裁刚毕业的女儿由于经验不够丰富或其它的原因,不适合担任下一任总裁的位置,就像是把一个方形的钉放入了一个不适合它的圆形的洞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我们得到了习语“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的整合空间意义“不适宜担任某一职务的人”。
篇章中借助于隐喻习语,使得学生们通过熟悉的事物或知识来认识不熟悉的或不了解的事物,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
“语言不是存在于零散的词、短语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接着的语篇中”(王顺玲2009:73)。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授给学生词汇、短语和句子,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近几年,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发生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也从词汇和短语解释转向了语篇分析。
事实上,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Stubbs(1983:96)和Beaugrand&Dressler(1981:84)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连贯是将语义用于语篇、使之具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的结果;Blakemore(1992:48)在Sperber&Wilson(1986:199)的关联理论基础上对语篇连贯的认知模式所做的探索证实了认知与语篇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语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受者的认知有关。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对语篇意义的建构与连贯同样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例如:
(3)By day,Parker worked in an iron foundry in the Ohio port of Ripley.By night,he was a “conductor” on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helping people slip by the slave hunters.
帕克白天在俄亥俄州里普利港的一家铸铁厂干活。到了晚上,他就成了地下铁路的一位“乘务员”,帮助人们避开追捕逃亡黑奴的人。
(Text A Unit 2,Book III,李荫华等2002)
以上语篇是我们所熟悉的美国黑奴获得自由的故事之一。其中,一个由逃亡线路和可靠人员组成的用以解放美国南方黑奴的秘密网络被称为“Underground Railroad”(地下铁路),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地下铁路。它的隐喻意义来自于帕克是个“conductor”(乘务员)这个隐喻概念。帕克作为秘密网络上的一个可靠成员,起到的作用就像乘务员一样,帮助黑奴通过地下铁路到达目的地——自由。通过对该语篇中“Underground Railroad”(地下铁路)和“conductor”(乘务员)隐喻意义的理解,学生便能领会在解放美国黑奴过程中做出无私奉献的默默无闻的英雄这一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语篇。
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语篇分析可以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大学英语文本的趣味性,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局面。概念整合理论的语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们从宏观到微观两方面更好地进行大学英语学习,使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最终提高语篇分析能力。
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这就是说,今天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不仅仅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段,它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个认知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对大学英语文本中词汇、习语以及语篇的隐喻意义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因此对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概念整合理论强调了意义的概念整合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启发我们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透过语言形式挖掘语义结构。所以,在日常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概念整合认知机制去正确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具有隐喻意义的词汇和习语,培养他们理解隐喻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语篇分析能力。总之,强化概念整合意识,培养学生隐喻认知能力,必须基于大学英语文本。
Beaugrande,R.de&Dressler, W.U.(1981).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Blakemore,D.(1992).Understanding Utterance[M].Oxford:Blackwell.
Factic,A.(1993).The inter-dynamic theory of metaphor and applied psychology[J].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26).
Fauconnier,G.(1997).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G.&Turner,M.(1998).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22).
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perber,D.&Wilson,D.(1986).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Stubbs,M.(1983).Discourse Analysis[M].Oxford:Blackwell.
李荫华,王德明,夏国佐等(2002).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彭增安(2006).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王顺玲(2006).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隐喻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J].山东外语教(1)。
王振亚(2004).实用英语语言文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谢之君(2007).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郑树棠等(2003).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