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培养途径研究

2014-03-29 05:34王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王升

(赤峰学院 科技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培养途径研究

王升

(赤峰学院 科技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制定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要结合民族性、地区性的特点,在理论上要以人文素质教育的先进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采用灵活的适合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方法,逐步逐层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民族;人文素质;目标;途径

对“素质”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心理学的观点,这是其本义;二是教育学的观点,这是引申义;三是习惯用语,这是“素质”概念的泛化.本课题指的是教育学的观点,即“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教育学的素质,强调的是一种后天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并与后天素质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先天与后天的整体素质.

人文素质指在与外界交往中将习得的“人所以为人”之道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内在精神品质与价值观念.人文素质教育即教“人之所以为人之道”.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则主要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陶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想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高校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继续,是以基础素质为基本目标、以专业素质为重要目标、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高校素质教育,是当今高校正在实践的教育模式,但它更应该是一种高校的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甚至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教育理想.因而,高校素质教育不但应以人为中心,还要以人出发点,着眼于人的可能性,从人之为人的根本——自由——入手,在关注人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价值,从而深入到人自身并充分获得与完善自身,以人的方式调动人的主体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建构和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真正促使人之全面生成和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性、地区性的特点,在理论上要以人文素质教育的先进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采用灵活的适合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方法,逐步逐层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1 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1.1 品质素质

现代心理学一直在强调情商,说到底其实是一个人的品质素质.中国古代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品质,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强调“文如其人”,这其实是要求每一个都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要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今天我们要继续古代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使当代民族地区大学生具备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文素质.

1.1.1 要有理想主义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要有理想、有抱负,“好男儿志在四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有理想、有抱负的英雄事例.在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今天的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他们大多只追求个人的幸福,在民族地区高校尤其如此.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先天缺乏一种自信心,总感觉伟大的事业都是名牌大学的学生所为.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要引导当代的大学生把追求个人幸福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要以实现更多人的幸福为目标.

1.1.2 要有责任感

与理想相结合的就是责任感.新时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常常是在口头上,在理论的探讨中.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感应该落到实处,要从社会生活的的一点一滴做起.比如,你是否有带走你身边自己制造的垃圾的习惯;你是否遵守了交通规则;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包括你说一句话的时候,你是否考虑了其他人.当代社会,我们国家已经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需要从精神层面对青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小的行为的养成,小的行为形成的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真正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少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还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都在标明要重视细节,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民族地区高校,长期以来虽然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尚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以小见大的责任感教育,因为这是一个人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因子.

1.1.3 要有竞争与合作精神

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同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大、合作领域也越来越多.但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更加激烈,体现在经济、科学技术、能源、军事、人才等方方面面.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密切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从战略高度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社会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只有很好地与别人合作,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也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学会正确处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才提出地必然要求.

1.1.4 要有创新与创造精神

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强调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民族地区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与创造精神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的大学生,肩负传承文化,振兴国家的重任,如果没有创新与创造精神,很难完成这一神圣使命.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要学会从实际出发,要做到顶天立地,切实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许许多多小事做起,不因循守旧,要敢于突破常规,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在经济、科学等方面才会持续发展.

1.1.5 要有合乎中华民族的礼仪

我们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传统礼仪丢失的太多.现在通过国学课,通过传统礼仪教育,正在弥补这一缺憾.但是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来说,更需要从文明的角度去掌握礼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也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行为、行动之中.一位彬彬有礼的人自然就会受到对方应有的尊重,更会彰显他本人的自信心.

1.2 专业素质

1.2.1 优良的专业素质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时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至少应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及一项专业技能,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内容,解决社会问题.同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求知,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能做到带领或团结同事,共同努力、不断进取以优异的成绩去完成任务.这种专业素养还要与社交、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结合起来,能够介绍清楚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所研发的产品等情况.这些专业素质是一个长长的链条,每一段都不可少.

1.2.2 优良的人文素养

各门知识都是相通的,现代社会把专业分得过细,常常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人类社会早期,知识体系都完全融为一体,现代社会才给予了分割.如果一个人脚痛,医生只知道去找脚的毛病,那么他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同样,只有优良的专业素质是不够的,还要有与专业素质相配套的人文素质.民族地区高校,同样如此,既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2.1 重构适应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文素质要求专业结构、课程体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高校的教学改革一直都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但是,依据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应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重构.现有的专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的要求,尤其是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特殊文化场的要求.作为民族地区高校,从专业、课程体系来看要把蒙古族文化融入到人文素质的教育之中.只有增进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才能促进民族的团结、融合,也才能发挥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专业优势,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早熟悉民族地区的特点,增强其就业的机会,有利于其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改进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要求的教学内容,确保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民族地区高校要按照人文素质要求实现的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把理想主义、责任感、合作与竞争精神、创新与创造精神、具备中华民族的礼仪等有意识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素质的教育.另外,有条件的民族高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课,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第三,民族地区高校应适时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走出死背知识点的误区,增强实践性、实用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带动大学生自己着手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试图去解决问题.教师在对学生的考核环节中,尽量不把期末的一张试卷做为大学生课程考核的终考成绩,要把实践环节,要把人文素质考核列入考核范围.

2.3 营造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

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外在条件,民族地区高校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建设.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自身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并给予其合理的学习压力,进一步摆脱传统教育过于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学习方法.另外,学校还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的开展营造高质量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2.3.1 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

鼓励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这本身就是一个团队的事业,也能促进他们的合作与对外交流的能力,更有利于大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3.2 开设学术讲座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学术讲座,很难引起大学生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注目与思考.良好而合适的学术讲座,不仅向学生传达了新的观点、新的知识,其本身也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它可以激发大学生求知欲,激发他们对学术问题的质疑、讨论与交流.

2.3.3 开展文明礼仪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礼仪的认识与理解,可以起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2.3.4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让他们切实感受本地区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既能让他们了解本地区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历史状况等,也能通过对大好河山的考察,增强其爱国的情感.如果带着问题去考察,还能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更是不可多得的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机会.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它包括在各个专业、各门课程之中,又在各个专业各门课程之外.只有从观念上进行改革、提升,从思路上跟进,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去实施,从环境上去营造,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它的实现又不能仅仅靠校方来完成,还要求大学生本人的积极参与、社会与家庭的有力协助.因此,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要发挥各种力量的合力,最终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

〔1〕李永宁,论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民族团结的关系[M].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5).

〔2〕张爱红.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构建研究[D].中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5.

〔3〕朱磊.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D].中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9.

〔5〕藏宏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D].中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7.

G642

A

1673-260X(2014)01-0191-03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十二·五”课题 “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建构研究”(NGJGH2012.7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