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思维训练与大学生专业情绪化解

2014-03-29 05:32蓝宝江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情绪学科思维

蓝宝江

(广东金融学院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 广州 510521)

每所大专院校都有相对热门或冷门的专业。每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不少考生都会报自己当时偏好的专业,而这些专业不乏热门专业。但最后,总有不少大学生被调剂到自己并不了解的专业。还有部分得偿所愿的大学生,发现所选择专业并不如原先想象的那样。因此,何生平、邱贵宝、姜雪峰等(2003)强调帮助学生承认自身专业情绪的存在,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同时,他还提出组织专业学术带头人开设讲座,介绍专业的科学研究、发展前景、人才培养、就业情况、学习方法,开设本专业前沿研究的一些课程的建议,逐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等等[1]。本文将专业情绪化解与学科思维训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结合教育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例子进行阐述,并从教师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出训练学科思维的建议。

一、专业情绪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

(一)专业情绪的定义及表现

滕丽、蔡砥(2000)将专业情绪概括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有的一种不满的心理状态”。从行为表现上看,主要是对专业课缺乏兴趣, 厌学、混学现象突出;从不同年级的学生表达情绪的形式来看,一般表现为一年级迷茫,二年级抱怨,三年级麻木,四年级后悔、着急[2]。据黄兆信、李远煦(2010)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51.2%的大学新生不喜欢或者不明确自身是否喜欢所学专业,10.5%的学生完全不喜欢所学专业,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64.2%的新生不确定或者不认同自己的学习热情仍然高涨[3]。樊明成(2011)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中的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在去掉缺失值后的45 552名2007级本专科大一新生中,有49.15%的大学生对就读专业“达到满意”,50.85%的大学生“未达到满意”[4]。因此,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不高或者说专业情绪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大学、不同年级中普遍且持续地存在。

(二)专业情绪的不良后果

专业情绪能导致许多不良后果。许多大学生因为有专业情绪,并未认真学习专业课,也很少主动思考相关问题或是阅读老师推荐的专业书籍,而是将大量时间花在娱乐休闲上。但这些大学生逐渐又会因为学无所成、浪费时间与金钱感到痛苦和内疚。处理不好专业情绪问题的少数学生,甚至因此而退学,而大学本应是年轻人开发自身潜力的黄金时期。由此可见,专业情绪问题使得师生宝贵的时间以及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诸多高校院系领导、辅导员与教师每年为应对这些问题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高校如何有效应对学生的专业情绪问题,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来说影响重大。

二、学科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一)学科思维与学科思维训练的含义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2008)指出,教育有许多功能,如传授读写与算数之类的基本知识,但要让学生们留在学校直至15~20岁,需要更为有力的理由。这样的理由他认为是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disciplined mind)。在加德纳看来,一个让人遗憾的事实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混淆了科目(subject)和学科(disciplines)。他指出,科目仅仅是不同知识领域中事实的联合体,如历史中的名称和日期,科学中的公式和真相,而学科则反映的是揭示真相后面的思维方式[5]。“学生(教师和家长亦然)往往对学科的概念十分混淆。他们常常简单地把学科等同于‘科目’:即一门可以选修的课程,并且要以特定的教科书为基础,在特定的老师的帮助下,以达到某种标准的要求……学科不只是用事实和概念堆积起来的教科书上的词汇表、附录、全国标准的概略和每周考试的内容。学科的内涵存在于该领域专家人士发展出的特定的思考方式中。借着这种思考方式,他们可以从特定的而非直觉的角度了解这个世界。如果能够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这就是成功的教育。”[5]153-154

电影评论家戴维·丹毕(David Denby)曾如此描述他重读古典名著时的大彻大悟:“我发现自己以前所拥有的是并非知识的信息、没有原则的主见和没有信念的直觉。”周雪光(2003)根据对美国社会学界的观察和学术经历解读这句话,指出很多研究者虽然使用许多概念词汇,但这些概念词汇并没有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常常很有主见,对许多现象和课题都有看法与评论,但是这些看法缺乏一以贯之的学术思路和分析基础;许多研究者分析社会现象的直觉很好,但这些观察往往没有建立在坚实的理念基础上[6]。这些解读与加德纳对学科思维的重视具有内在一致性,并能丰富人们对学科思维的认识。本文认为,学科思维训练就是让人们(不限于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基础与特定的研究方法,使其能更加深入地认识某些现象,在探索真相与规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或刷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显然,掌握学科思维比单纯地了解事实和真相更重要。学科思维训练不仅能带来知识的增加,还提醒人们保持灵活的反思能力,提供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

(二)学科思维训练对化解专业情绪的作用

现实中的一个问题恰恰是,学生通过应试教育而了解诸多科学公式与各类事实,但是未能很好掌握揭示真相后面的思维方式。而在大学黄金时期,由于专业情绪等原因,许多大学生没有积极主动且充分地训练自己的学科思维。笔者认为,学科思维训练有以下几方面的现实重要性。

1.良好的学科思维训练能提升大学生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每个专业都有独到的分析视角、系统的知识结构与分析方法。系统且深入学习这些分析视角、知识与分析方法,掌握学科思维方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化解对专业的不满情绪。以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专业为例,这些专业在许多学校不属于热门专业,但其所关心不乏当前与今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公共养老金制度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与反贫困、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本投资等。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使得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专业在发展中不断融合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智慧,以期为社会福祉的提升作出贡献。根据笔者调查,一些大学生通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习,培养了问题意识,能从更加全面系统的视角看待某些热点话题(如养老金问题),激发起了专业学习兴趣,并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相关新闻报道、收集数据以及阅读专业文献。又以心理学为例,在非师范类院校,心理学专业一般不是最受追捧的专业。事实上,心理学对理性与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影响幸福水平因素的研究等,对经济学、管理学产生很大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心理学家如丹尼尔·卡尼曼以及罗伯特·希勒,强调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颇能说明这一影响。据调查所知,有的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发现心理学对化解压力、培养积极情绪很有帮助,或者心理学在理性投资与消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有现实应用,从而改变对专业的消极刻板印象,更积极自信地投入专业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要重视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一些被大学生视为专业常识的东西,对其他专业的人士来说未必是常识。例如,面对“1+1何时不等于2”的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更容易想到二进制下的不同表述方式,而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想到“一个集合加这个集合自身”的情况。当然,强调学科思维训练并不等于保持狭隘的视野。大学生也应广泛涉猎,拓展知识面。

2.良好的学科思维训练,有利于大学生求职

如果大学生在学科思维训练上有较大收获,一般体现在学业成绩优秀、发表专业论文或者有专利申请,或在面试过程中体现专业自信。这对大学生找工作或考研(包括跨专业考研)都是有帮助的。由此,未来的雇主或研究生导师更加相信大学生有能力做好其他事情。如果一个大学生因为不喜欢专业而没有什么出色表现,那么面试官有理由认为,他(她)也可能因为个人好恶而难以很好完成今后的任务。面试官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少数指标,对应试者的能力素质、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等因素进行估计,难免有判断失误的可能。应对此类问题,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大学生发送积极的、相关的、可信的信号,表明自己是合适的甚至优秀的候选人。拥有专业自信是传递此类信号的一种方式。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也是发送信号的方式,只是证书含金量有高低之分。各类获奖、实习、志愿服务等经历也能传递信号,情况类似。学生就业时有些面试技巧与写作技巧能把大学生的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来,但技巧的效果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大学专业学习的成效。

3.良好的学科思维训练能提升大学生的发展后劲

不同学科专业总有相通的地方,在学科思维训练上有所收获的大学生,更容易触类旁通,有效学习新领域的知识,或者更能灵活运用原有的专业知识与智慧解决新的问题。笔者认识的一些理工科专业的朋友,因为数理基础与专业功底扎实,在毕业求职时很有竞争优势,并在与专业对口或不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不俗表现。因此,无论目前对专业是否喜好,大学生应充分重视通过专业训练,训练学科思维。

三、学科思维训练对学生专业情绪的化解

学科思维训练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又是化解专业情绪的重要方法。下面从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角度,分别介绍如何通过学科思维训练化解专业情绪。

(一)教师方面

1.回顾自身求学生涯与科研经历,寻找化解专业情绪的有效办法

教师可回顾在求学与科研生涯中,什么样的老师、课程、书籍、例子、问题或经历,提升了自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推动了积极主动的学习。回顾这些因素并请教学界前辈与同事,有可能发现一些有效的办法,来应对学生专业情绪问题。这对教师自身发展也很有益。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看似非常冷门或枯燥的专业,依旧有大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并在学业和事业上收获巨大。挖掘和深入研究此类成功案例,将为专业情绪的化解与学科思维的训练提供有用的信息。

2.研读优秀的入门教科书,借鉴各种能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的做法

国内外学者撰写的优秀教科书有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很好体现了该学科有何独特的视角;思考题经过精心编写与安排,论述准确而又深入浅出,做到了理论密切联系自然或社会实际。当然,由于这些特点,这些教科书一般篇幅较大。通过研读优秀教科书,教师可以不断深化对本学科重要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进而,教师可选取有趣的例子与问题,或者自己整理合适的例子,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专业学习兴趣。此外,著名学者、教学名家所撰写的教学论文甚至随笔,对理解学科思维与教学实践都很有启发。例如王飞跃(2013)在周以真(2006)、陈国良与董荣胜(2012)等学者的基础上,阐述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含义、哲学背景与时代意义,对基于计算思维的素质教育提出了建议[7]。

3.在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训练学生学科思维能力

教师在人才培养诸多环节中,应激励学生主动理论联系实际,持续激发其学习兴趣。这些环节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做实验、社会实践、提问与点评、课后作业布置、考试、毕业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等等。例如,如果某门专业课期末考题多为选择、判断等题型,学生就更可能采取传统的死记硬背策略,并且难以体会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与学习的趣味性。如果教师增加比较灵活的题目的比重,在评分上侧重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那么大学生一般会更加重视如何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二)大学生方面

1.积极上课、提问与回答问题

许多大学生低估了上课的收益与逃课的成本。有的大学生平时不经常上课,他们损失了什么?即使不考虑成绩以及投入的学费等因素,这也不利于大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减少了提高专业思维能力的机会。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逃课的效应在短期来看似乎不大,但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很大的差距。而且不经常上课的大学生,会错过老师推荐的好书与其他资源,以及蕴含其人生体悟的故事[8]。此外,经常上课并积极回答问题或提问的学生,其收获远胜于被动听课的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既能给教师提供有益的信息反馈,帮助其调整或完善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和发展专业视角,更好实现教学相长。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有的大学依据现代技术手段来应对逃课问题,如刷指纹点名、蓝牙点名等,这会取得一些效果。本文则想强调,通过让大学生意识到学科思维的重要性及其与学业投入的相关性,以此确保课堂参与率,更能体现大学自身的优势。

2.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好书和好文章

大学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间,此时读书的时间机会成本一般比毕业后低,且更容易有连续的时间静心阅读、思考与讨论。大学期间阅读记忆效果好,获益时间更长。毕业后当然也可以读书,而且阅历增长也使得人们更懂得读书,但时间会更加稀缺与零散。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同时应充分听取教师的建议,减少漫无目的的阅读带来的时间损失。大学教师一般都会推荐若干与专业有关的高质量且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文章或书籍。这些书籍或文章一般能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本学科重要概念与研究方法的了解。社会学家周雪光(2003)曾列举许多人们并不陌生但可能未加深究的组织现象,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很多组织花费很多资源去做一些和它的效率生产没有关系的活动(如鼓励员工参加公益活动);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各种组织的内部结构越来越相似;为什么一些看似低效率的“形式主义”做法会长期存在等,并用组织社会学理论来解释[6]185-202。这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并展示社会学学科思维的力量。

3.从专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观察身边的真实世界并多思考,主动用理论联系实际,如此学习效果方好。例如谈到垄断,大家可以像普通消费者一样抱怨价格高,学过经济学课程的大学生,一般要考虑需求价格弹性、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甚至思考垄断与技术创新可能的关系。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受过学科思维训练的大学生,要学会看“门道”。又例如不少笑话嘲笑GDP这一指标的缺陷,指出GDP有可能与人们福祉呈负相关关系。如果停留于这样的笑话,就会忽略GDP与人类福祉也有正相关的一面,而且这一指标相对利于量化考核。不足在于还有很多因素目前难以衡量,而又对福祉影响极大[9]。专业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拥有“热情的心”的同时,具备“冷静的头脑”,启发大学生用新的视角看待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从而有利于进行比未经专业训练之前更加系统且深刻的分析。

四、结语

如果把就读于不喜欢且不能更改的专业视为一种逆境,那么大学生不要放弃在逆境中磨练与提高自己的机会。学科思维训练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又是化解普遍存在的专业情绪问题的重要方法。未能积极应对专业情绪的大学生,会浪费不少时间,在大学教育中获益较少,自信心难以经由专业训练而充分提升,并错过很多发展的机会。反之,脚踏实地用好大学的教学资源,努力训练学科思维能力,大学生活可以过得更加自信和快乐,自身也将更有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 何生平,邱贵宝,姜雪峰,等.大学生专业情绪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3(4):11-13.

[2] 滕丽,蔡砥.试论大学生专业情绪的产生与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2000(S2):145-146.

[3] 黄兆信,李远煦.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5):63-85.

[4] 樊明成.我国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43-45.

[5] 霍华德·加德纳.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 [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

[6]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

[7] 王飞跃. 面向计算社会的计算素质培养:计算思维与计算文化[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6):4-8.

[8] 马龙海.大学学习生涯指导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3.

[9] 蓝宝江,李培祥.生活事例、学术笑话与西方经济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9):45-47.

猜你喜欢
情绪学科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学科新书导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