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海
(长春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2)
大学价值实现的重要行动
——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哲理与实践
张兴海
(长春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2)
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青年大学生是当代中国大学的重要使命,组织实施“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完成大学的核心使命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实施该工程的理论基础、重要性和可行性,论述了实施这一工程的创新模式、教育实效和工作载体。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党组织;大学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功能凝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大学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行动实现自身价值,实现智力的、思想的、道德的外化和传承。其中,培养有思想的人才是大学的核心使命。着眼于我国社会深刻转型期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为培养党的坚强后备力量,长春师范大学实施了“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从2012年起,从每届大学一年级学生中选拔100余名优秀学生,对之进行特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通过实施两年特殊的培养规划,使学生具备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思想觉悟、道德修养、信仰情感,为其以后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大学更好地完成使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行动。
有史以来,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呈现了复杂多样的态势。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认识从初级到高级,逐渐摆脱了众多谬误的束缚,人的认识能力达到了较高层次,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以服务自身的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人们认识的差异和多样性是始终存在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固有属性,并将始终存在。然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确有其内在本质属性和规律。虽然目前人类文明发展到较高程度,但是对规律和真理的认识还不能一致,特别是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和认识上,差异巨大,各持己见。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已经被人类发展的实践所证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丰富着马克思主义,也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与时俱进性。近代以来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经济或金融危机、政策调整、阶级矛盾变化、社会冲突、社会性质整体的悄然转变,都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证①。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复杂的形势面前表现出深刻的理论自觉和强大的理论自信。科学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便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科学的理论更需要由青年来掌握,否则它将毫无意义。青年掌握真理,是青年成长、人类成熟的最重要行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最进步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教育青年,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未来的骨干力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其作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
长春师范大学党委作为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结合实际,立足长远,精心组织实施了“青马工程”,并以点带面,推动全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项工程是学校党委培养党的坚强后备力量的践行使命、对历史负责的重要行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与自信,筑牢了学校党委实施
这一工程的前提基础。
追求真理,渴望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是大学生的突出特点。青年知识分子的这种思想追求特征与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契合。当代大学生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未来。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汲取新知识,勇于开拓创新,有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真理、掌握真理。只要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和积极培养,他们一定能够坚定信仰,成为党的事业的优秀的、可靠的接班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社会根本性、基础性的变革,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的新时代、新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置身于新环境、新战场。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强化其科学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大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能逐渐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和建设,正处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在这种情形中,党、国家和社会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战斗力经受着考验,这也成为民众的担忧和疑虑。众多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发生了问题。在新形势、新任务的考验之下,共产党组织更需要强化思想理论的指导。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更是共产党未来的希望。任何组织不把培养青年、教育青年作为重要任务,都是短视的、没有前途的。革命导师和革命政党在分析历史状况、指导革命行动时,都非常重视革命后备力量的培养,将其作为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组织保障。新时期,在大学教育已经发展为大众教育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的武装,是着眼于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奠基之举,是目前党处理许多复杂困难问题过程中绝不可忽视的任务,是党的组织和思想再生产的重要机制和途径。大学党组织在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方面肩负着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必须从历史责任和现实需要出发,努力有所作为。只有将越来越多的有理论武装、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知识分子充实到党的队伍中,才能保证党不“缺钙”,才能增强党组织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认识及思想方法初步形成,这对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正确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教育,引导他们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教育任务。大学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和培养技能,最重要的是培养人,使人成为人,这是大学价值实现的主要形式。现在我们的一些大学出现了一种脱离本质的办学倾向,即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各类项目和奖项等方面,逐渐淡化甚至淡忘大学的本质任务,更少谈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认识和科学价值观。这种淡化以至淡忘,是现代大学发展之弊。处于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社会让人浮躁,使人缺乏坚定的操守。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社会组织或团体也可能会浮躁。浮躁就会离本质渐远,这是作为当今社会思想主要集聚地的大学该深思的。美国的一些世界级大学在发展中也出现过脱离大学本质的浮躁倾向。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所著《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指出:“各顶尖研究性大学正为追求卓越地位展开空前的竞争,却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希望通过这本书提醒美国人民:我们在教育中放弃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大学原本应该为社会培养原则性强、受人尊敬的领导人;应该培养学生重要的价值观、性格、道德,让他们情愿为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学习”。[2]长春师范大学实施“青马工程”,既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负责。在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没有高校层次和水平的高低之分,任何层次和种类的大学都同样肩负着这一使命和责任。这也是大学弘扬人文精神、张扬价值理性的崇高行动。
长春师范大学党委实施的“青马工程”,不是一般的教育活动,也不是一般的理论知识传授行为,而是基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坚强后备力量、储备骨干力量的考虑而进行的有历史意义的行动。其价值在于在抓好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这个点的基础上,点亮一束火炬,让光亮引起重视和思考;在于创造一种路径,为大学党组织承担使命提供启迪;在于持之以恒抓出成效,为党培养坚强后备人才创出一种模式。所以,我们的“青马工程”承载着对历史负责的深厚意蕴。这项工程必须抓实抓好,保证坚持不懈、取得实效。为保证“青马工程”的实施效果,我们确立了“高举高打”的“三高定位”,即学校党委站位高、理论教育势位高、培养标准格位高,以形成工程的“势能”。
第一,学校党委站位高,构筑推进落实“青马工程”的“势”。“青马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广博科学知识的精英和骨干,使他们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后备力量。同时,这也是纯洁党组织、提升党的队伍政治思想水准的有效举措。只有这样的精英和骨干,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按照党的改革路线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顶层设计。这个工程由党委直接领导,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政法学院、学生处、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团委、关工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等九个部门参加,各部门各自或协同承担相关工作任务。党委的顶层实际、高位引领,使工程的起点更高、影响力更大,确保了这项工程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这种“高举高打”的做法具有开创性。
3.3.1.1 术前准备 按要求做好术前检查,包括凝血4项、血常规、心电图、肝生化检查等;做好环境及物品准备;做好床上排便训练和呼吸屏气训练,教会患者学会深吸气后呼气,在呼气末屏气5~10 s。我们认为教会患者术中正确的呼吸动作及穿刺时屏气是非常重要的,若穿刺针进入肝脏后,患者仍在呼吸易导致大出血。
第二,理论教育势位高,打造夯实教育效果的“势”。学校党委高举旗帜,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高屋建瓴,对“青马”学员进行了规范的、高质量的理论教育。在理论教育内容的设计上,抓主导、抓核心、抓前沿。在授课形式上,把“青马”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单独编班,安排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知名教授和校内省级精品课教师给学员授课。课后结合教学内容安排“青马”导师组织实验训练。这种理论教育高势位的建构,形成一种“势能”,发挥了统摄、指导功能,使理论教育高质量、高效力,学生掌握得多、吃得透。
第三,培养标准格位高,激发学生渴望成长的“势”。“青马工程”起点高,要求各个培养环节都要有高规格的标准定位。从工作体系的确立到管理模式的设计,从各个培养环节内涵的确定到组织实施,从学员选拔到导师遴选,从形式到内容,都实现了更全面、更高水准的规格要求,努力使各个方面都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在实施“青马工程”的过程中必须有所创新,一是要通过与众不同的路径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二是要用创新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体内在能动性。通过创新理论教育、实验训练、特殊指导、实践砥砺、自我修缮、网络交流、行为养成“七位一体”的培育路径,实现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素质培养“知、情、意、行”的科学认识,真正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第一,创新理论教育方式。将“青马”学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大课堂独立出来,单独编班;特别配备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为学员独立授课;单独为“青马”班学员编写教学大纲,大幅提升课程内容的层次和深度;以基础理论课、专题报告、专家讲座三种教学方式授课,并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词汇串写、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手抄报等活动辅助授课。
第二,创设实验训练模式。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青马”学员理论实训中心,将其与学校原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大学生活指导室、心理健康咨询室等进行资源整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困难、现实困惑、成长烦恼等问题,在每一阶段教学内容后安排实验训练,实训选题的设计与理论教育的内容相匹配,贴近学生实际,由特聘的“青马”导师以导师组为单位,指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清晰、透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三,创新学员社会实践方式和内容。组织经常性的“青马”学员志愿活动,让他们在校内、社区、军营、基础教育一线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和培养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安排每期学员到学校、社区的机关各部门参加一学期的顶岗实践锻炼,确定部门领导做他们的指导教师;每期优秀“青马”学员都在“青马”导师带领下赴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第五,创新指导方式,实施“青马工程”导师制。在“青马工程”中,对学生进行导师制的特殊指导,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校遴选理论修养好、思想素质高的教授或正处级以上干部担任学员导师,指导学员理论学习和日常成长。每位导师指导5~10名学生,根据学科背景、个人工作性质、学生工作经验和能力等情况,由三位导师组成一个导师组。导师个别指导与导师组集体活动相结合,对“青马”学员开展特殊培养、指导活动。每学期导师队伍都组织多次集体学习、研讨活动,总结指导经验,不断创新指导方式。导师制是实施“青马工程”的关键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取得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第六,创新网络教育路径,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青马工程”。网络是目前青年最钟爱的获取信息和交往的平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培养不能忽略这块重要阵地。学校特别设计了“青马工程”专题网站,建立了QQ群,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利用网络多途径的交流平台,建设共享的学习资源,发布导师和学员共用的信息,展示学员成长风采。校报开设“青马”专栏,宣传“青马工程”相关信息。“青马”活动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第七,创新学员管理方式,通过行为养成使学员成为行为模范。实施“青马工程”时,必须培养学员的自觉自制能力,通过自律和他律,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学校对每期“青马”学员单独编班,建立学员档案,成立单独的党团组织,单独配备班主任。建立了学员学习和日常表现考核制度。通过开展制度性的素质拓展训练、义务劳动、主题班会、学习成绩跟踪监督等活动,实施高质量的教育训练计划。通过学习成绩不过关一票否决的淘汰制、班委会干部选拔的竞聘制、与学员家长保持联系沟通的信息通报制,帮助学员养成规范自己、积极进取的良好意志品德。
“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在高校的一个现实行动。在我国复杂深刻的当代社会变革和转型中,它注定要载着使命在理想的昭示下负重前行。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把握青年就把握了民族发展的未来。“青马工程”用信仰引领优秀青年,凝聚着向上的进步力量,以自觉和自信为坚实依托,以创新作为强劲的动力,推动大学价值的全面实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党的建设新探索。我们对这项工程寄予期望,期待它成为希望的种子,孕育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期待它成为一簇火焰,淬炼我们民族精神中的“钙”。②
[注 释]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其政党为赢得国内政治选举,采取了诸多手段和措施。这在客观上改善了普通群众的生活,增加了民众的社会政治参与,使整个社会结构和本质内容产生社会主义倾向。
②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19/c_123967017.htm。
[1]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2][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13-12-26
张兴海(1963- ),男,吉林公主岭人,长春师范大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教授,党委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4)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