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新题型下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4-03-29 02:37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题型译者交际

符 蓉,李 成,关 昕(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CET新题型下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符 蓉,李 成,关 昕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浪潮极大地推动了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翻译能力作为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国内外都备受瞩目。为了促进新形式下翻译教学的更好发展,以翻译能力研究为理论支点,从整体论和系统观出发,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特性,以语言、文化、交际与认知风格的多重维度为坐标,探索构建一个动态立体的翻译教学新模式。

CET翻译测试;翻译教学;翻译能力

到今年为止,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已经实施了近三十年。它的认可度高,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大,每一次的变化和改革都引起了普遍关注。根据2013年8月颁布的CET改革新规定,翻译新题型由原来填空式的汉英单句翻译调整为汉英段落翻译,分值比例由原来5%增至15%,翻译考察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相比于旧题型,新题型除了包括完整的句子翻译,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篇章组织能力,能把原文翻译成流畅、连贯、地道的英文语篇。CET翻译题型的调整除了呼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对翻译能力三个层次的说明,也对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见,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趋势:继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后对翻译能力愈加重视,这也正好迎合了翻译教学模式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过去以CET为背景的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过于功利,特别看重基础语言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却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内在翻译能力的培养,导致的结果是虽然学生记住了一定数量的语料片段,但却不知道如何自然恰当地运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维与观点。鉴于此,本文以CET新题型改革为切入点,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强调翻译能力的培养不但是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还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质量和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在翻译能力研究的牵引下,尝试构建新型的翻译教学模式,使得大学英语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更轻松、更主动、更高效地投入到翻译学习中并从中受益。

一、翻译能力与翻译教学

庄智象指出:“翻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翻译能力。”[1]罗选民也曾说过,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具体翻译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随着学生对语言认识程度的加深,反过来可加强他们自身的翻译能力[2]。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带有特定交际目的,要构建有效的翻译教学模式就必须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概念,指涉了各种百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应用。有人把翻译能力的培养简单粗糙地等同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这种误读给翻译能力的研究带了不少负面影响。

对翻译能力的描写与分析、归类与界定,一直是翻译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翻译过程中译者具体行为的剖析,过去的学者将翻译能力细化成三个表征范畴:双语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和世界/主题知识(world/subject knowledge)。本世纪初阿尔布雷希特·诺伊贝特(Albrecht Neubert)将翻译能力划分成五种能力成分: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诺氏随后还进一步阐释了翻译能力的七种特性:复杂性(complexity)、异质性(heterogeneity)、近似性(approximation)、开放性(openness)、创造性(creativity)、特定性(situationality)和历史性(historicity)[3]。翻译作为一项动态的认知活动,涉及多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联与投射。诺氏对翻译能力构成参数的分类描述,有利于更有效地解读翻译活动中译者复杂的认知过程,对翻译教学研究有着建设性的参考价值。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的学者(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对翻译能力也进行了立项研究,试图建立翻译能力构成的模式图谱,提出了翻译能力模式六个成分构成: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利用工具能力、翻译知识能力以及心理生理因素等[4]。国内学者涂兵兰也指出,双语转换能力、相关百科知识、听辨及逻辑记忆能力、反应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等都应该是翻译能力所包括的内容[5]。

译者之所以能够进行翻译正是因为其具备相应的翻译能力。一位成功译者所具备的翻译能力可以具体被解读为他掌握了各种翻译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策略,这种能力的总和是一张复杂系统的认知网络,其边界早已超越语言和语用能力的范畴,其中世界知识、语言能力、语用规范和社会因素业已和谐地融为一体。翻译能力的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分析翻译能力这些独立的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解读这些能力构成成分在翻译过程中的特定作用,使其成为发展翻译教学的基础,再规划相关的翻译教学原则与策略,并将这些原则与策略融入翻译教学的大纲中,这些内容都已经成为翻译研究中应用分支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6]。

二、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现代化的新型翻译教学模式必须以整体论和系统观为支点,以语言、文化、交际与认知风格的多重维度为坐标,探索构建一个动态立体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并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特性,着重研究新模式的兼容性和操作性。从翻译能力构成要素来看,新型的翻译教学模式可细分为三大模块:基础能力培养模块、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块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模块。

基础能力培养模块以语言基本知识与双语转化能力为核心内容,根据不同的认知风格,实现语言体系内的翻译能力培养,其具体包括译者对英汉双语的语音、词汇、句法、修辞以及语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基础能力培养模块是其他两大模块的基础,如果没有它,其他两大模块的形成与发展都无从谈起。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块以人文交流为核心要义,增进学生对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以达到跨文化沟通交流的目的。翻译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要实现翻译教学功能的最大化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观。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模块以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看重的是学生能运用已知的语言文化知识,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

每一个培养模块都有自身的核心能力要素,也包含诸多其他能力成分。同时,每个模块中每个能力要素都含有其他次生范畴的能力结构。当然,这些能力构成要素的形成与发展都必须要以扎实的语言知识为核心的基础能力培养模块为支点,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演练,再逐步形成文化交际模块的各种能力要素成分。然后,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文化语言的交流和实践的反复锤炼,最终提升为综合运用能力模块的要素成分。

以CET改革为契机,构建全面系统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必须愈加重视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借鉴教育学、语言学、翻译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翻译新题型中抽取相关语料,从语言、文化、交际与认知风格等多重纬度对翻译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运用基础能力培养模块、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块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模块的启示,来指导课堂翻译教学的实践操作。

三、结束语

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高分或者高通过率,传统以CET为背景的翻译教学研究多为经验式的方法论总结,应试目的过于明显,忽视了语言内在的真正价值,缺少对翻译教学模式的系统分析与梳理。只有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对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地有机整合,才能为翻译教学新模式的建构提供一种具体可操作的研究范式。新时期的翻译教学模式应该是开放的、多元互补的,全面系统地覆盖翻译能力培养的各个阶段与不同层级。如何构建合理而实用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必须使课堂翻译教学的输入输出科学地结合,从而完善与改良现行的翻译教学模式,形成关于翻译能力的语言观、文化观、交际观和认知观,进一步揭示翻译能力本质属性和核心内涵,进而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

[1] 庄智象. 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 罗选民.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4).

[3] Neubert,A.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A]. In C. Scheffner & B. Adab(eds.)DevelopingTranslationCompetenc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

[4] 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A]. In F. Alves(ed.)TriangulatingTransl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

[5] 涂兵兰.以翻译能力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初探[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

[6] 苗菊. 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4).

[编校:张芙蓉]

On Reforms on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in the New Trend of CET

FU Rong, LI Cheng, GUAN Xin

(ForeignLanguageCollege,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208)

The recent reform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ve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studies. As a cor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as been immensely valued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boost better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the new trend, a new dynamic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will be constructed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academic studies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which should involve a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view,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non English majors, and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culture, communicative and cognitive style.

translation testing in CET; translation teach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2014-09-15

符蓉(1982- ),女,湖南益阳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典籍翻译的伦理研究”(编号:13C411)、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伦理研究”(编号:13QN52)、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模因论视角下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研究”(编号:13QN51)、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编号:12QN53)、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院教改课题“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动态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编号:XJK013CGD013)、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翻译实业化背景下翻译伦理诉求:困惑与对策”(编号:12YBA170)和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翻译市场背景下译者伦理的迷失及重拾”(编号:12A067)阶段性研究成果。

H319

A

1671-9654(2014)04-020-03

猜你喜欢
题型译者交际
情景交际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交际羊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