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的佛教信仰

2014-03-29 00:38:03夏俪娟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4期
关键词:佛教徒涅槃佛教

文/夏俪娟

我以为的佛教信仰

文/夏俪娟

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喜欢到寺庙里闲坐。焚香礼佛,品茗阅书之余,多能回到自己内心,静以待心的人应该是快乐幸福的!禅宗里讲“自性即佛”,我的浅见,大约就是回归生命本真的喜悦吧。可我终究成不了佛教徒。不惟尘缘未了,亦因我的教育,我的文化际遇,和许多中国人的认识一样:佛教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却不能像许多国家所信仰的其他教派一样,成其为真正的信仰。

旧事新闻,山东美女大学毕业生马滢远赴雪域高原新龙东祉寺出家,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放弃了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在龙泉寺修行,一时之间,震动巷里。“美女”“大学生”,让多少男人的荷尔蒙沸腾;“北大”“天才”,让多少学子无比艳羡,他们学业有成,年华既韶,正是回馈父母,报效社会之际,人们在惋惜之余,却无法理解他们的选择。然而我,是为之有些向往的,并羡慕那些出家修行的人!

中国人大抵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真正的宗教信仰,应该是寻求纯粹的精神超越及心灵的安顿之所。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很宏大,却也很现实;道家“与天地并生”的追求演变为道教的终极目标“羽化登仙,长生不老”,这是现实的无限延伸。儒家与道家,都缺少了精神维度的关怀,更遑论精神超越?唯有原本是很超越的佛家。乔达摩•悉达多王子,散尽了自己的财产,让出了王位,其至把美丽的妻子也送给别人,他斩断与这个世俗世界一切联系,寻求纯粹的精神超越。然而,这种精神超越在中国文化却很难得到维系。佛教传入中国,向上遇到的是君主专制的政权体制,向下遇到的则是以父权为轴心以孝为主线的家族制度,面对相对成熟的文化和社会体制,佛教难以抠出它真正想要的信徒。那些遁入空门的修行者,为数众多是被生活所迫,或者为情所困,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他们显然不可能把纯粹的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由了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再到禅宗这样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向世俗生活妥协和靠近的过程。小乘佛教主张苦修,无余涅槃。到了龙树那里,“涅槃与人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如此这般把涅槃搬到了人间。再到慧能,“菩堤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完成了世俗化:人们在洒扫应对、担水砍柴这样日常性的生活中,都可以寻求超越。这看似非常高妙,也备受推崇,实则与日常生活不离不弃,终于,彻底颠覆了整个佛教最初的理论,除了少数慧根很深的得道高僧,普通信众是难以从日常生活之凡俗欲望中超越出来的,精神超越更是无从说起,佛教也成为世人更多过度贪婪欲望的表达之所。

我们凡人对待信仰的态度,一句俗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很好的注解。我们为什么拜佛?因为“有用”!生病了,去拜药王菩萨;生孩子,找送子观音;要升学,找文殊菩萨;想发财,须到财神菩萨面前虔诚跪拜。殊不知,这一等的俗世追求,得意也好,失意也罢,正是佛教要我们抛弃的“无边苦海”。从这个角度来说,曾经的马滢、柳智宇们,而今的才真旺姆、圣宇法师们,主动而非被动地追求纯粹精神超越,对中国精神文化史来讲,对传承佛教之初衷来讲,无疑意义重大。

毕竞身处凡尘,不可能不惹尘埃。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像才真旺姆、圣宇法师们追求纯粹精神超越。佛亦是不会轻易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简单且善意的祈求失望乃至绝望的。然,我以为,宗教于现世更多的意义是:抵御在当今物欲横流,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各种诱惑、各种虚妄、各种丑恶;去澄澈心灵,去守住内心的那份纯真、那份宁静、那份美好,去拥有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境,最终获得宗教所赐与人类的纯精神维度的关怀。

从涂山寺往下望去,能见繁华都市一角。林立的高楼,穿梭的车流,熙来攘往的人群,偶尔会觉这一切和我的心有些疏离。我是成不了真正的佛教徒,但在这里,我能时时叩问自己的内心,澄澈自己的灵魂,这也算是一种修行?“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真不应该滥用这句话来装点自己,它不是简单的生活感悟,亦非物质创造。它更是对天地万物时时的敬畏,对美好精神家园不变的追求。

猜你喜欢
佛教徒涅槃佛教
共处与辩诤:一部15世纪藏文传记所描述的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他者”的对话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3:50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Unique New Year
佛教艺术
被赋能后的企业能否涅槃重生?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0
塑料瓶的涅槃
古代丝绸之路行旅佛教徒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界(2016年4期)2016-12-24 16:22:33
涅槃
赵朴初论佛教徒的公民意识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