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钧:救国救民 巴蜀丰碑
“冉钧烈士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却是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冉钧烈士永垂不朽!”这句话镌刻在重庆江津籍革命先驱冉钧的墓碑之上,概述着他短暂的一生。冉钧出生贫苦,一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救国救民大潮中献身革命,开启了巴渝革命运动的新篇章,是重庆工人运动的先驱和四川建党时期党组织的领导者之一,被赞为巴蜀丰碑。
冉钧,1899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江津县津福乡(今重庆江津区双福新区)。冉家历史上曾是名门望族,在冉钧祖父辈里,有重庆同盟会元老冉均谷和民国著名海军将领冉柏青。到冉钧父辈,家道中落,冉钧6岁时父亲亡故,全家五口人仅靠母亲一人卖茶水和帮人洗衣艰难度日。家境贫寒的严酷的现实,使冉钧深深感到生活道路的艰辛和人世的不平。他在少年的时候到重庆一家盐店当学徒,半工半读,凭着顽强的毅力自修完中学课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科学与民主的浪潮也乘势迅速在重庆地区传播开来。不断受到新思想的洗礼,冉钧于1919年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1920年8月27日,他与周文楷、戴坤忠、邓希贤(邓小平)等人一同赴法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他们组织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恩著作,召开座谈会,研究革命理论,参加革命活动。经聂荣臻介绍,冉钧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受中共旅欧总支部派遣,冉钧结束了法国的六年生活,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继续深造。
1925年,冉钧由苏联回国即被派往重庆,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即四川省委)组织部长,投身打倒北洋军阀的热潮之中。同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爆发,消息传入四川,冉钧积极领导重庆人民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狠狠打击了英日帝国主义在重庆的气焰。同年,冉钧参与创办了重庆中法大学,培养了杨尚昆、赵一曼等一批革命干部。他还创办《四川国民》报,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指导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6年2月,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重庆地委成立,冉钧任组织部长。为了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党中央指示重庆地委策动泸顺起义。帝国主义英国于1926年9月5日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万县惨案”,他立即领导四川人民开展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暴行,组织示威游行,开展全市罢工、罢课、罢市活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力量。
1927年初,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蒋介石极力破坏国共合作,镇压革命群众运动。同年3月31日,蒋介石勾结四川军阀刘湘在重庆制造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三·三一”惨案,当天革命党人杨暗公和漆南薰双双被敌人残酷杀害,而冉钧在工人纠察队和革命群众的掩护下幸免于难。他不顾战友劝阻,冒着生命危险为死难受伤人员的善后和处理党团组织的后续工作而奔走。4 月1日,冉钧在去团省委书记刘成辉家研究惨案后工作的途中被一群便衣特务认出,当场被枪杀,年仅28岁。冉钧被害后,敌人将他的尸体拖到三圣庙门口示众。冉钧的大姐冉高芹和四弟冉强闻讯赶来收殓,敌人不许运走遗体,姐弟二人便将冉钧遗体草草安葬在两路口下的王家坡。
在他英勇就义60年后,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批示,江津县人民政府在冉钧故里江津双福公社滴水岩动工修建冉钧烈士墓并立纪念碑。但由于抗战时那一带曾遭遇日机轰炸,加之以后城市的发展建设,忠骨始终未能觅得。1987年3月29日,冉钧烈士墓在江津双福新区落成,邓小平、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了花圈,他将永远长眠于巴蜀这片红色的土地,铭记于后人心中。
本栏目文图/刘俊杰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