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雯,汪 天*,李仁韵
(1.安徽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2.安徽神韵花卉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0)
兰花是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统称。兰科作为有花植物中的大类群[1],是仅次于菊科的第二大家族[2]。兰科植物遍布于除地球两极以外的全球各地,在南美洲和亚洲热带地区最为丰富。世界有兰花800属,25 000种。中国有兰花171属、1 247种[3-5],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安徽省是重要的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安徽省兰花资源,现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的内陆省份,省域大致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 km,南北长约570 km,总面积13.96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7]。
平原地貌、丘陵和低山、丘陵、平原和低山丘陵相间排列,地形地貌呈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安徽省大抵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7](见图1)。
安徽省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温暖潮湿的气候,气候宜人。温度一般从南到北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无霜期约为200~250 d[8-9]。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 200 mm,南部比北部多,山区比平原多。皖北约750~800 mm,皖中约800~1 000 mm,沿江地带约1 100~1 400 mm,皖南约1 600 mm。其中黄山光明顶最多是2 373 mm[8-9]。
自然植被和土壤从北到南变化,即落叶阔叶林(棕色土壤);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土壤)和常绿阔叶林(黄红土壤)。
图1 安徽省五大自然区域
该调查选用点四分法,即在抽样地段内随机选择一系列样点,围绕各点的区域分成四等分或四个象限[10]。在每一个象限内找到最接近中心的兰花,分别纪录下其学名、数量、生境等因子。再通过调查访问(与农户交谈、拜访兰友)、查阅资料[3-6,11-13]及文献等,对野外调查的不足加以补充。
通过调查(见表1),安徽省共有兰科植物34属,56种,其中兰属、石斛属、舌唇兰属,是含5种的属,占总属数的8.8%;斑叶兰属、虾脊兰属、玉凤兰属,是含3种的属,占总属数的8.8%;含2种的属4个,山珊瑚属、头蕊兰属、角盘兰属、羊耳蒜属,占总属数的11.8%;含1种的属24个,占总属数的70.6%。由此可见,安徽省兰科资源种、属较分散,具有多样性,但同时也发现安徽省兰科植物缺乏大属,大多数属零星分布存在。
表1 安徽省野生兰花资源
续表1
由表2计算得出,A/B[14]属占75.6%,种占55.4%;A/C属占19.9%,种占4.5%;A/D属占4.3%,种占0.2%,安徽省兰科植物在华东地区分布较为集中,种属较多,分别占到了55.4%、75.6%,相对全国乃至世界而言,安徽省也是重要的种质资源来源地。
表2 兰科植物属种多样性比较
众所周知在植物界中兰科是最进化的类群之一,其在长时间的演变中,形成了以不同的生活习性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按其生活型可分为地生(Terrestrial Orchid)、附生(Epiphytic Orchid)、腐生(Saprophytic Orchid)等3种类型[15]。从表1可以发现,安徽省兰花的分布十分广泛,林下,草地,岩石,山谷溪边都有存在;安徽省兰科植物中地生类26属,占总属数的76.5%;地生种43种,占总种数的76.7%;附生类5属,占总属数的14.7%;附生种9种,占总种数的16.1%;腐生类3属,占总属数的8.8%;腐生种4种,占总种数的7.1%(见表3)。表明安徽省兰科植物以地生型为主,这与安徽省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表3 安徽省不同生活类型兰科植物统计
从图2可见,安徽省兰科植物在垂直分布上呈一定的规律性:在低海拔区,兰科植物种类较少,随着海拔的升高,种类也逐渐增多,随之又下降。在600~1 200 m海拔区内分布最多,种类也最为丰富,群居量也最大,如石斛、扇脉杓兰、独蒜兰等,在600 m以下低海拔区主要分布春兰、蕙兰、小沼兰、火烧兰、密花舌唇兰、葱叶兰等;在1 200 m以上高海拔区主要分布叉唇角盘兰、山珊瑚兰、小花蜻蜓兰等;但兰科植物的生长并没有完全明确的界限分隔,往往在同一海拔区只分群居量大的属种和聚集量少的属种,同一属种的不同种或同一种兰花也可能分布于不同的海拔段,这也说明安徽省兰科植物生长交叉程度大且分布跨度比较大。
图2 兰科植物丰富度随海拔升高的梯度变化
由图3可见,安徽省兰花资源在沿江丘陵山区、皖南山区、大别山山区都有分布,其中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正因为安徽省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山区的水分充足,林中湿度大,土壤偏酸,植被种类繁多[7]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野生兰花资源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图3 安徽省兰科植物主要分布区
表4 安徽省主要地区兰科植物分布区的属数、种数统计
从表4可知,皖南山区的属种多于大别山山区,其中皖南山区的歙县、休宁县的属数占总数的67.6%;祁门的属数占总数的61.8%;大别山山区的岳西县的属数占总数的58.8%、金寨县的属数占总数的50%;皖南山区的休宁县种数占总数的58.9%、歙县及祁门种数分别占总数的53.6%、44.6%;大别山山区的岳西县的种数占总数的55.4%、金寨的种数占总数48.2%、铜陵县的种数占总数的21.4%。这表明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山区各县是安徽省兰花资源的集中地。
根据兰科不同属种种类的地理位置成分,分布中心,并参考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方法[16],对安徽省兰科植物的地理成分类型进行了划分。
表5 安徽省兰科植物的分布区类型
由表5可以得出,安徽省兰花资源区系划分为9类型,3变型;安徽省兰科植物中起源于热带分布属共17属(不含世界分布),占总属的50%;温带分布属共15属,占总属的44.1%,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齐头并进;热带性质中分布热带亚洲各属多为东亚类型的属,虽集中在7型类群,但往往和14型相联系[16],区系分布表中尽管有些属纳入热带性质范畴,但它们的起源在温带,或相反。可见安徽省兰花资源区系成分较为复杂,明显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成分共存的状态,与安徽省地理条件相符合。
通过调查可见,安徽省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山区植被丰富,林中湿度大,并且有一定的隐蔽处,土壤偏酸性等这样的自然条件为野生兰花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这也决定了安徽省野生兰花资源主要集中于此。共有野生兰花资源34属,56种,分别占到华东地区的75.6%、55.4%,是华东地区盛产地之一,也是全国乃至世界兰花资源的重要来源;尽管我省兰花资源种类丰富,但缺乏大属,大多数属零星存在,以少种属和寡种属为主;附生兰与腐生兰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生兰主要分布于温带,安徽省兰科植物生活类型以地生为主,附生与腐生作为补充;垂直分布格局上呈一定规律分布,在低海拔区,兰科植物种类较少,随着海拔的升高,种类也逐渐增多,随之又下降,在600~1 200 m海拔区内分布最多,种类也最为丰富,群居量也最大,如石斛、扇脉杓兰、独蒜兰等;安徽省兰科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可以划分为9类型3变型,其中热带性质、温带性质的属分别占50%、44.1%,区系成分较为复杂,明显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成分共存的状态,与安徽省地理条件相符合。
尽管我省野生兰花资源丰富,但长期缺乏系统地保护和规划化收集、驯化、研究,乱采滥挖和人为破坏,甚至一些还没来得及命名的珍品下山兰草被低价贩卖到外省甚至被偷运到国外,不仅使野生兰花濒临灭绝,而且珍品流失,丧失了知识产权,未能造福产地,失去了创造价值的机遇。因此,保护安徽省兰花资源的工作迫在眉睫,下面提出一些兰花保护建议。
(1)加强就地保护,合理开发兰花资源
深化野生兰花管理,强调野生兰科植物就地保护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关键地区进行针对性的管护及监测,确保区域内兰科植物的生长。同时,还应有计划、有节制的开发野生兰花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开发,保护与开发的同时讲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存,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兼得。
(2)加大宣传力度,规范交易市场
充分利用媒体、社区、学校等舆论媒介,进行兰花知识的宣传,积极开展保护兰花资源教育工作;成立兰花协会,同时规范化地建立必要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加大兰花交易市场的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盗采野生兰花实行专业化管理。
(3)加强兰花育种、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
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兰花基础调查;其次,濒危物种或有很高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品种引种驯化,及对兰花育种、杂交育种及快繁技术的研究;最后可通过有性杂交、诱变等手段创造培育新品种以丰富兰科植物库。
(4)建立野生兰花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及培育基地
建立野生兰花种质资源保存基地、种兰场、野生兰花苗圃等,如在安徽省合肥市国家级生态乡镇大圩镇的安徽神韵花卉研究所。同时建立野生兰花资源培育基地,新品种收集,栽培管理的鉴定,育种等,使保护和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Bao Qiang Huang,Xiao Qin Yang,Fei Hai Yu,et al. Surprisingly high orchid diversity in travertine and forest areas in the Huanglong valley,China,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J]. Biodivers Conserv,2008,17:2773-2786.
[2] 杨增宏,张启泰,冯志丹,等.中国兰科植物集锦[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3.
[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1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18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19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 胡一民.安徽省兰科植物资源、栽培历史、保育和可持续利用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09(2):11-15.
[7] 张宏群,杨元建,荀尚培,等.安徽省植被和地表温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1:4.
[8] 周盛楠.木兰科植物在安徽省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6.
[9] 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0] 黄建辉.植物群落调查方法概要[J].生物学通报,1992.4.
[11]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第五卷[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l992.
[12] 李成岐,米泰岩,周翰儒,等.安徽经济植物志:下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
[13] 訾兴中,张定成.大别山植物志(兰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54-279.
[14] 张慧冲,方建新.黄山市兰科植物的多样性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5(6):47-49.
[15] 陈心启,吉占和.中国兰花全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13-161.
[16]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等.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