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课程中融入灾难教育的思考

2014-03-28 16:53:1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难

李 萍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体育部,重庆 401120)

1 灾难教育在现今学校教育中应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现今各种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人类不得不面对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防灾减灾已成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使得灾难教育也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必须重视的严峻问题。在日本岩崎信彦等人主编的三卷本《阪神.淡路大震灾难社会学》中,对灾难的定义为:“对社会系统来说,灾难是一种突发事态。在物理空间轴上,受灾区域呈现为以受灾地区为中心的同心圆。某个特定地理范围区域内的日常社会系统突然遭遇灾难,其影响会波及各个层面的各种社会单位;同时,对灾难的社会应对也表现为各个层面的各种社会单位在紧急应对、复旧、复兴等不同阶级的行动过程。”[1]事实证明,灾难预防教育对防灾、减灾、救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2008年汶川地震,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在地震中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 。这都源于学校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学生和老师有条不紊地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BBC对“5·12”桑枣中学事迹给予很高评价,并且惊叹桑枣中学的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典范,在8级大地震创造"零"伤亡的记录是奇迹,也是值得全球推广的“灾前”预防教育。 《我国小学生灾难教育主体归属问题探究》一文提出,当前我国小学生灾害教育的主体是家庭、学校、媒体、自我和社会,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教育、自我教育对小学生灾害知识的掌握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2]但实际的情况是,在我国学校教育领域里,灾难教育却没有一席之地,各级各类学校没有专设学科及学时进行灾难教育相关知识的传授,灾难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为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灾难教育多数停留在口号上,而学校能通过图片展览、主题班会、参观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获得一部分灾难教育的理论知识也就算做得较深入的教育了,这种宣传性的灾难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实践掌握灾难逃生、灾难自救与互救知识。面对我国灾难教育的缺失状况,有必要从灾难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教育内涵两方面来探讨灾难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以便为灾难教育找到走进学校教育领域的切入口,为指导灾难教育的实施提供方向。

2 灾难教育是国家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水平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灾难教育的程度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国家文明程度和国民防灾减灾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从普及灾难教育开始。灾难教育是一项专业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防灾、减灾、预防事故的发生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这就需要把灾难教育进行系统、规范的科学教育与训练,包括意识、知识、技能的训练及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配合。世界很多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成功经验就值得借鉴,他们几乎都有一套全面、系统、成熟的灾难教育体系,其中邻国日本在灾难降临时表现出来的文明素质令人动容。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地震后,通过新闻报道和电视画面,很多国人震撼于日本人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秩序和冷静。“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路上塞车,但也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一个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几百人在广场避震,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正是有了这些防范于未然的素质积蓄,善于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在灾难降临的时候,日本人才有条不紊,从容镇定,表现出高度的文明素养。

灾难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不仅是一门应从娃娃抓起的课堂必修课,还应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凝聚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课程。有学者得出了灾难共生论,认为:社会与自然中的灾害不可避免,“灾难共生”是一个贯穿整个灾害过程的实践过程。“容纳灾难,与其共生。”[3]才是人类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灾难共生论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对灾难的积极应对的行为过程。它强调每个居民、每个单位在防灾减灾的对策方面,都应有自觉的极积的作为,认为只有在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切实地承担起防灾减灾的责任时,“灾难共生”才可能从两者共存的理想成为两者共存的现实,成为一种保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实践活动。学校如果开设灾难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灾难教育、生存教育和挫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懂得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从灾难中认识自然规律,学会顺应自然,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提高趋利避害的防灾能力,让在灾害中迸发的团结奋斗、众志成城的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

3 体验式的教育活动是灾难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灾难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了解有关灾难的知识,更要把学习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直接体验内化为直接的实践知识,因此,体验式的教育活动是进行灾难教育的重要的和有效的教育方式。美国凯斯西楚大学知名教授大卫·库伯[4](David Kolb 1939-)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他在20世纪80年代总结了约翰·杜威(John.Dewey)、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亦即经验学习圈理论。他在《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了颇具影响的完整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他把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从具体的体验到对体验的反思,经过形成抽象的概念再付诸于行动实验的具体的体验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当然这个过程与很多的学科联系在一起,诸如心理学、教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等,其理论基础和内涵较为丰富。灾难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获得与之相关的丰富知识,而且需要受教育者在灾难发生及发生后的情景中,获得防灾自救的实践性训练和体验,这才能有效地提高灾难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

4 体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法的特点最有利于灾难教育的具体实施

体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法的特点是灾难教育最需要的优势。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他的教育思想提出的培养目标就是“自然人”,他提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是“适应自然”,适应自然的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过程来进行,这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即“以行求知,体验中学”。卢梭说“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并强调说“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习从实践中去学习”。[5]体育学科是要通过身体活动的实践途径来实现的体育课促进学生机体活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在体育教学理论中,反映对体育活动能力,如对体育活动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身体活动的学习能力等的培养。[6]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最根本的区别。

体育课不仅只是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更应该反映对体育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通过体验和尝试来掌握各种基本的知识、技术、技能。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定的性格特征及欢乐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提高社会适应性的能力。当然,学生最基本的身体能力素质,跑、跳、投在日常的教学中已必不可少,这些速度、力量、协调性和灵敏性的培养是学习和掌握逃生技能的基础,也是面对灾难有效逃生的前提。此外,灾难教育的实战演练可以同体育的户外运动、拓展训练相结合。模拟或创设灾难情景,如火灾、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得到训练,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应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救互救、防灾抗灾的能力。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进行过灾难演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大、中、小学每年都有春季或秋季运动会,防灾教育演习完全可以列入其中成为其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灾害,每年组织一次这种大型的演练,创设危机场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逃生路线,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理灾难的能力。

运用好体育课重视实践性训练的特点来进行灾难教育,能使学生充分获得对“灾难”的具体的体验,进而加强对灾难体验的理性反思,以形成自救或避灾的抽象的知识性概念,在这些抽象的知识性概念的引导下,通过实践行动实验和具体的体验,就能增强学生的防灾救灾的能力,没有这种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灾难教育就等于纸上谈兵。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7]充分运用体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法的特点,对灾难教育进行学生已有一般经验的改造与重组,其意义是可想而知的。

5 结束语

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巨大威胁,迫切需求在国民中深入开展灾难教育。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计划”明确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学校灾难教育是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教育。如果经过训练后行为的专业化,能在危急关头果断地做出正确判断,能及时采取避险、自护、自救、互救和逃生的各种有效措施,那么可以有效减少伤亡,有利于提高生存能力。国内外实践经验反复证明,在整个防灾、应灾、减灾工作链环中,开展灾难教育是基础而又关键的一环。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融入灾难教育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我们期盼这一探索能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3]蔡驎.一门关于灾难共生实践的学问[J].国外社会科学,2012,(5).

[2]魏彤儒,祝明银,张小燕.我国小学生灾难教育的主体归属问题探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

[4]D.A.库伯,王灿明著,朱水萍译.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360.

[6]夏思永.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49.

[7](美)约翰·杜威.赵祥麟,王承绪译.经验与自然[A].杜威教育论著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66.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灾难
雷击灾难
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 15:15:24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军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9:12
“防火防灾”大作战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
学习月刊(2015年17期)2015-07-09 05:40:30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