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7)
仓储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商品流通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合理地进行仓储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的定义,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要有效地完成仓储管理工作,需要涉及物流活动的大部分基本功能,在整个物流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
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中,《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国内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探讨[3-8]。宋巧娜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并结合《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特点,提出了构建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4]。谢翠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8]。
但上述研究都没有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问题。为更好地适应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成长需要,本文将在考虑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情况下,进行基于“任务驱动”的《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由浅入深、由易及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要,而且具备长期的发展后劲。
科学性原则。认真、科学地进行物流行业调研,全面跟踪国家职业标准,准确把握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教学内容。
合理性原则。符合学生学情和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符合高职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
系统性原则。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工作”和“学习”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过程的完整性。
发展性原则。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不仅要培养学生毕业后立即适用工作岗位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毕业后职业成长需要的发展后劲。
主动性原则。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课程设计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正如姜大源研究员所说,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受众对象的智力特点,二是课程内容指向的基本范畴。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仔细分析,本课程内容的选取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需要,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主要包括仓储作业、仓储业务管理、仓储企业经营管理三大模块内容(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该学习模块为本门课程的基础性内容。该模块的主要任务为给定工作流程,学生能够规范合理地完成仓储相关业务操作。这是学生毕业后进入仓储企业和仓储部门工作后可能最先从事的工作或者是需要最先熟悉的一些基本工作。该阶段对工作的要求是:能做好,这也是本学习模块的学习要求。
该学习模块为本门课程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仓储相关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的情况下,学生可能成长为仓库现场管理者,此时需要学生具备在仓储作业环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是:能管好,这也是本学习模块的学习要求。
该学习模块为本门课程的提升、拓展部分。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能力突出,则可能晋升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于高层次的仓储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则需要具备对于整个企业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该层次人员的要求就是:能经营好,这也是本学习模块的学习要求。
但由于本模块涉及的内容较多、分布较广,其内容往往分散于几门课程之中,如经济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该模块也不是高职专业学生主要的培养目标,因此,该模块内容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严格按照“一根主线,二大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在各学习模块下再根据将来的职业能力需要细分为多个任务,具体见表1。
以学生毕业后职业成长轨迹为主线,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贯穿学生毕业后从新手到能手,再到现场管理者直到仓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全过程。
图1
在教学组织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及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设置上,坚持“工学结合”原则,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全方位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来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以工作任务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展开理论知识传授,并增加尽可能多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感性认识,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到相应理论知识,以及训练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1 推动团队学习
先将全班同学按三人左右分为若干组,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遇到疑问时,尽量通过自我学习和团队交流学习等方式解决,团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给予解答。这样可以促使同学间的交流,增强学生间感情,培养其团队意识,同时让团队成员在发现问题及相互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步提高。
4.2.2 引导自主学习
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4.2.3 实施团队考核
在课堂和课后作业的检查和评价中,以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评价。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每组以成绩最差的同学得分作为该次作业的团队成员得分,这样可以使团队内成员相互之间更加密切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可以通过团队成员的压力使平时学习自觉性差的同学认真学习。
4.2.4 加强综合素质训练
将“5S”管理的思想不仅应用于仓储管理实训室,而且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无论是在教室、机房还是实训室,始终贯彻“5S”管理的思想,让学生在生活中即形成良好的习惯。
通过教学改革前后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同时,由于更多的素材和学习任务来源于仓储管理企业经营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接近将来的工作实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另外,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坚持按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来构建,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而且,课程改革后,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重庆市和全国物流技能竞赛要求,并在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王素华,邓正华.仓储与配送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3]曹细玉,宋巧娜.基于行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2,(07):92-93.
[4]宋巧娜.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物流科技,2012,(08):30-31.
[5]许晓春,林朝朋.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45-49.
[6]万玉龙,聂家林.高职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7):126-127.
[7]杨燕玲.案例教学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0):589.
[8]谢翠梅.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0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