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组织发展引导研究

2014-03-28 17:03陈柏材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成员大学生发展

杨 双,陈柏材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了更多选择,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个性迥异、勇于尝试,他们按照相同的兴趣爱好、志向追求成立了种类繁多的自组织,并不断扩大影响,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做好大学生自组织的正确引导工作,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组织及大学生自组织

(一)自组织及其发展

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Haken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把它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立并发展,它包括超循环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在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以相同发展目标、兴趣爱好、利益诉求、情感依存为基础的自组织,这些自组织由于契合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发展需求,吸引了众多人员参与,得到迅速发展,如行业协会、商业联盟、公益组织、车友会、老乡会、同学会、派对等等。大量自组织的存在对党团组织的功能发挥形成有益的补充,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出一定挑战。如何引导自组织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自组织及其类型

一般来讲,大学生自组织主要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学生组织,它既没有到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拥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登记备案。自组织和他组织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组织是他组织的存在条件,他组织决定自组织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广泛、个性突出,大学校园资源丰富、条件优越、包容开放,为大学生自组织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学生自组织种类繁多,按照其功能分类,主要有以下5种。

1.兴趣爱好类。此类自组织主要以满足成员兴趣爱好的发展为基础,为青年学生提供兴趣特长展示、发展的平台,同时给大学生融入新群体提供了有效渠道,符合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也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诉求,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此类自组织在大学校园数量最多,如街舞社、游戏竞技团、Cosplay等。

2.娱乐休闲类。此类自组织主要以满足成员对精神层面需求为基础,由经济条件相同、生活习惯相近的学生建立的非专业化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组织,开展适合自己的娱乐休闲活动,如音乐协会、徒步旅游协会、棋艺协会等。

3.学习交流类。此类自组织主要是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为充实自身知识储备和交流思想而建立起来的,与专业理论学习、学术研究结合较紧的自组织,如英语沙龙、法学社、考研俱乐部等。

4.聚会交友类。此类自组织主要是以满足成员对交往的需求为基础,以志趣相投或特定性质为前提建立起来的,其规模一般不大,成员较稳定。如:同学会、同乡会、主题Party等。

5.志愿服务类。此类自组织主要是满足成员对实践的需求为基础,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内容建立起来的,它倡导时代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影响力强,反响良好,普遍得到成员的认可和学校的支持。如山区爱心社、“绿色家园”环保组织、义务家教等。

(三)大学生自组织特点

1.自主性。大学生自组织是随着社会转型和科技进步顺势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外力强加的结果,也不是上级的刻意安排,无需得到社会的正式承认,也不受到行规校法的约束,甚至组织内部的运行都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组织的决议都是通过内部成员自由商讨决定,组织的发展也是自生自灭,充分体现自我管理、自由参与的特征。

2.变化性。大学生自组织与正式组织相比,具有更大的变化性。一是成员不稳定。由于大学生自组织对成员的约束力低,成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感受随意退出,造成组织松散;二是活动不固定。大学生自组织的活动往往根据成员的热情来决定,没有形成届制化的活动模式;三是发展不确定。大学生自组织的发展受到管理模式、成员特征、负责人的能力水平影响,发展极不确定,部分自组织随着发起人的毕业而解散。

3.趣缘性。大学生自组织是青年学生在共同价值观念和相同志趣爱好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成员之间的某种共同点是组织得以存在发展的核心前提,有了这些共同点才能自发地形成组织的凝聚力,成员才自觉地执行本组织的规定,大学生自组织看似松散,实则运转顺畅,主要靠趣缘这根纽带维系。

4.时空性。大学生自组织的活动开展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空间上,既表现为大学生自组织的成员一般由本校或邻近的学校学生组成,活动开展的区域也多面向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地区;也表现为他们的活动空间从现实区域向虚拟空间拓展。在时间上,大学生自组织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的一种拓展,作为学生的他们与学校之间有着更强的归属关系和学习任务,他们参加自组织的活动也要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进行,所以,自组织活动的开展一般选择在节假日。

二、大学生自组织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自组织发展现状

1.管理扁平化。扁平化是大学生自组织常用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快速直接、富有情感、节约资源,与自组织平等、自由、民主的特征相关。成员既是参与者,也是决策者,组织内的决议和规定都经成员民主讨论形成,这种方式体现了对成员的充分尊重,也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能取得最大限度的支持,保障信息畅通、快捷、高效。

2.运行网络化。以网络为基础性联系手段是大学生自组织最基本的特征,QQ群、微信群、飞信和论坛都是大学生自组织主要的联系方式。网络的低成本、便捷性、及时性、生动性使其成为大学生自组织运行中不可替代的载体。网络的低成本符合大学生自组织的资金状况,又能达到成员之间充分沟通,节约组织开支;网络的便捷性使组织成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宽活动范围;网络的及时性便于信息的快速反馈,提高组织效率;网络的生动性便于直观活泼地呈现活动过程,增强组织吸引力。

3.作用对冲化。大学生自组织有其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大学生自组织的出现满足了青年学生日益多样的需求,繁荣了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锻炼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平台和丰富资源,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但部分大学生自组织成立参与动机复杂,利用组织网络传播不良思想,强调团体力量,强化成员联盟,使部分成员过于依赖自组织,排斥其他事物,产生逆反极端心理,特别是一些消极仇视社会倾向的大学生自组织有可能被校外不法分子所利用,引发群体恶性事件,给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4.监控困难化。大学生自组织的特性,使学校难以完全掌握它们的不良发展态势,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在一些重大问题和政治事件中容易造成不稳定因素。首先,大学生自组织是非正式组织,没有在管理部门备案,校方对其情况了解有限;其次自组织相对封闭,具有排他性,与外界缺乏充分的联系,活动局限范围,不易察觉;再次,自组织的网络化运行,使信息传播模式隐蔽,难以发现和控制。

(二)大学生自组织发展趋势

1.多元并存。当前,大学生自组织处于快速兴起和发展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厚的物质条件、多样化思潮和自由开放的意识,必定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他们思想独立、个性差异明显、价值判断复杂,大学生自组织要迎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的现实期盼,也定将变革创新,形成包容并蓄、多元并存的局面。

2.虚实结合。大学身自组织的通知公告、活动策划、意见征集、效果反馈等环节基本上都是借助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来完成,网络的隐蔽、轻松、互动等特征已经在大学生自组织的运行中越来越凸显它的强大功能,为自组织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更多可能。组织成员对网络的使用和喜爱,也促使更多实体自组织选择这个虚拟平台。但是真实生动的活动才是自组织增强凝聚力和彰显价值所在,这是组织成员的心理预期和组织本身的功能属性,它要让每个成员有真实的经历和感受,虚实结合才能促使大学生自组织良好发展。

3.校社联动。大学生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获取社会的评价。组织成员在成长中,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也在加强,这从内部驱使大学生自组织要融入社会。在与社会的联动中,大学生自组织会得到更多机会,在个人成长、就业能力等方面多有受益。大学生自组织突破局限、校社联动、资源整合是发展的必然所趋,更是现实路经。

4.有序转化。自组织的发展规律本身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大学生自组织从最初的简单组建发展为功能多样、管理高效、规模适当的组织,就是一个有序完善的过程,在完善的过程中,有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自组织将会消散,能够适应的自组织将向更高序列发展。同时,随着自组织的发展从内在凝聚向外在影响释放,价值取向从自我满足变为争取利益,势必会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冲击。政府和高校有责任引导大学生自组织健康发展,根据需要将其转化为正式组织或约束在可控范围。

三、创新发展,引导大学生自组织健康发展

(一)以科学思想认识自组织

大学生自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满足青年学生日益多样化需要和价值诉求为基础的,是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大学生自组织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高校学生众多,正式组织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大学生自组织就是在这种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以其独有的特征凝聚和影响了大量学生。总体来看,大学生普遍认为在自组织里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拓宽了交际,是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虽然大学生自组织还存在各种弊端,甚至消弱了传统组织的影响,对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但主流上,它们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自组织是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由于学校现行教育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以及学生工作人员规避责任的想法 (谁审批谁负责),往往在对待自组织时,更多的是关注其负面影响和安全稳定隐患,轻率地加以否定和干涉。高校应以科学的思想,客观辩证地来认识自组织,以务实负责的态度来加强对大学生自组织的调研,探究大学生自组织产生的缘由、存在的类型、活动的内容、运行的方式、形成的效果等,总结其发展规律,理性对待,分类引导,不断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以成才目标引导自组织

大学生自组织管理松散,成员不稳定,存在时间不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组织目标不明确引起的。有些大学生自组织是随着活动的开展,才逐渐寻找自身方向,多数自组织的发展目标停留在低级层面,不能与大学生追求进步的诉求谋合,发挥不了凝聚引领作用。大学生在成长成才意识上,求知求新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常使大学生表现出忧虑或矛盾,当他们感觉在自组织中的收获达不到预期,对组织的归属感会减弱甚至选择离开。这就要求大学生组织要适时调整组织目标,顺应潮流,追求新知,把组织成员的个人成长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用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群体目标来促进自身健康持续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以先进文化引领自组织

按照系统经济学的观点,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层级文化,一种是自组织文化,层级文化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自组织文化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层级文化更多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联,自组织文化多是自发形成的 “民间”文化。大学生自组织的文化是平等、自由、轻松,这种组织文化更多的是关注自我,满足自我,是一种封闭的、狭隘的文化,没有纳入社会的具体环境中。这种文化造成大学生自组织的格局不大,成员眼界不宽,开展的活动层次不高,有时会背离社会的正确方向,甚至崇尚低俗文化,沉溺其中。所以,高校宣传教育部门要精心谋划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宣传形式和平台,加强网络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先进文化提升大学生自组织文化内涵,感受自组织文化魅力,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和辨别能力,确保自组织的健康发展。

(四)以服务帮扶发展自组织

高校对于大学生自组织的管理缺乏相应制度,而多数学生自组织自我管理能力和条件比较差,这就形成了管理上的负面叠加,如何使大学生自组织运行健康有序,我们认为:一是尊重是前提,服务是方法。大学生自组织即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会首先考虑来自学校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失去独立性,所以,校方在引导自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是尊重,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相对独立地位,在此基础上,运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对大学生自组织提供贴心、个性化的服务,逐渐扩大对他们的影响。二是团结是手段,提高是重点。大学生自组织的负责人往往在组织内有很高的号召力,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积极吸纳优秀的自组织骨干,把他们凝聚在体制内组织周围,创造机会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在自组织中的核心作用,主动引领自组织良好发展。三是联系是桥梁,自约是目的。校方要邀请大学生自组织参与调研、讨论,直接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共同探索建立大学生自组织的联系协调制、指导帮扶制等,帮助自组织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自组织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促进大学生自组织的自我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德]H·哈肯.信息与组织:复杂系统的宏观方法[M].郭治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孙志海.自组织的社会进化理论—方法和模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闫加伟·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与青年自组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4]何跃,杨艳.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108-112.

[5]李洪波.浅析高校虚拟社区自组织特性[J].时代文学,2007(4):175-177.

[6]陆平.我国青年自组织的现状调研[J].理论前沿,2008(24):45-46.

[7]宋汉林.高校高校学生自组织:发展、影响与管理机制创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141-145.

[8]公娜,李录堂.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功能探析[J].广角镜,2013(3):263-264.

[9]项君.高校大学生自组织现状与管理探析——以贵州省五所高校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45-149.

[10]许静.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3):107-109.

[11]高永良.高校青年自组织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5):44-46.

猜你喜欢
成员大学生发展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