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琴,孔琳琳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口语的流利性是第二语言学习和外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外语教学中,流利是交际能力的一个标志,《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对流利度的解释是:口语说得自然和正常,包括像说母语一样地使用停顿、节奏、语调、重音、说话速度并运用感叹和间歇。在英语学习中,流利性通常指学习者自由而不费力的表达自己的能力。
不同的研究人员对第二语言流利度曾做过不同的描述。Fillmore认为,口语流利性表现为四种能力:一是以话语填充时间的能力;二是用连贯的、合理的、语义密集的句子说话的能力;三是在不同场合驾驭恰当话题的能力;四是“在语言使用中……具有创造和想象的能力”。Crystal&Varley指出,一般意义上,流利性指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动作的协调和流畅程度,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则指口语说得自然快速,说出连续话而不犹豫,良好地掌握词汇和语法。Arevart&Nation认为,流利性是最有效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Skehan强调,流利性应该以语义为中心,其表现为完成真实交际任务时实际处理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Richards,et al.指出,在二语或外语教学中,流利性是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包括:(1)自如地写出或说出语言的能力;(2)具有说出语调较好且词汇和语法较准确但不一定完美的句子的话语能力;(3)成功地交流思想的能力;(4)具有说出连贯话语且不会产生理解困难或导致交际失败的能力。我国学者张文忠认为,口语流利性是使用一种可接受的第二语言变体流畅连贯地表达思想的能力,其流利性、连贯性和语言可接受性应为言语听辨者所能感受,如果缺乏流畅连续性、连贯性和语言可受性中的任何一种,则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就会受到影响。
口语的流利度通常是指讲话时的话语速度、话语的连续性和话语的准确性。衡量流利度的指标主要有时间指标(包括语速、发音时间比、发音速度和平均语流长度)、内容指标及语言指标等。根据上述三个流利性指标,大学生在口语流利性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四类:(1)语音方面:缺乏流畅或连贯性;(2)语言方面:词汇使用不准确或不得体,语法正确率不高,句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不够;(3)内容方面:逻辑连贯性水平较低;(4)语用方面:语用意识和能力欠缺。既有来自学生自身和教师方面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教材和环境等方面的客观因素。
口语流利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言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到内外因素的有利或不利的交互影响。大致说来,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1)学习环境,指语言与社交文化环境;(2)个人差异,包括年龄、个性(如外向或内向)、情感因素(如动机、态度及焦虑等);(3)学习过程,包括语言与认知过程,其中监控、迁移(如干扰和过度概括)、自动化、重构及其他因素在言语产出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语言练习的类型和数量及质量等因素。
具体而言,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流利度的因素有:
(1)缺乏有效的学习环境。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学生很难得到口语表达机会,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训练。由于课堂学习时间很有限,又缺乏口语练习的环境,学生的英语口语很难达到一个流利的水平。许多外语教师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并积极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口语练习的机会。然而,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不敢开口或不愿开口,久而久之制约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课后,由于学生自主学习口语的意识较差,加之自身的羞于表现和外界语言环境的缺失,使得口语锻炼机会几乎为零。
(2)心理障碍及学习动机。焦虑是阻碍习得实现的心理障碍,学生若缺乏信心,担心出错,不敢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和表达、无法监控并调整英语学习中的情绪等,这些心理障碍造成了他们对开口说英语不自信,结果是无法交流,更不用提流利地交流。其次,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会主动地学习英语口语,自然也不会通过练习提高口语流利度。因为他们认为能否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对今后的工作也没有太大影响。“应试教育”在大学校园里仍十分盛行,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他们能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校内大学英语考试也主要测试语言知识,学生的语用能力没有得到检测。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提高学生流利表达的能力。
(3)学习过程中输入输出不足。不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仅限于课堂上教师教授的一些单词和句型,而且对这些单词和句型的认识也仅限于英语课本,但仅靠课堂、课本上的语言输入不足以掌握一门语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在高校英语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话语控制着教学话题、内容和讨论过程等各个方面,在口语课上教师往往说的太多而学生说的太少,容易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缺乏主动性,不敢开口,甚至挫伤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欲望,导致输出不足。此外,有些教师过分地强调口语准确性会使学生忽视了交流的其它技巧,比如流利、连贯和恰当。
(4)语言练习的类型和数量。课堂内的口语练习形式主要是朗读及针对相关的材料进行问答或复述等,多为机械性的,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的流利度。语言练习的数量指用于第二语言的听辨和产出的时间总量,包括课内外的各种练习机会。现在上课时教师讲解的时间过多,能留给学生口头练习的时间太少;学生课外的时间也多花在完成课堂作业上。朗读与口语练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从而无法获得足够的输出以促进流利度的发展。
(1)加强词块教学,提高口语流利度。
首先,要重视语块教学。语块是指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形式和意义较固定,运用语境较确定,兼具词汇和语法功能,由多个词组成,以整体形式被记忆、加工、储存和提取的成串的语言结构。Altenberg认为,约70%的日常口语交际主要由语块来实现。杨玉晨指出,语块在自然语言中约占90%的比例。Nattinger&Decarrico提出使用词块能够帮助说话者提高流利度。因为词块具有两点重要作用:一是词块能够更有效更快速地被提取;二是词块可以帮助说话者和听话者把精力用在表达词块的基础上去创造更长的话语组织,而不是仅局限于单个的词。在中国学生口语表达的时候,彭瑶认为大部分学生是按照中式思维在记忆中搜索合适的单词,再用语法生硬地拼凑或逐字翻译,因此出现组织语言的时间很长,表达很不流利的现象。因此,将语块贯穿于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提供并讲解语块,让学生树立语块意识,识记和运用语块,提升学生自信心,可以提高英语口语的流利性。
(2)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增强学生输出能力。
运用最新的语料库索引技术,整合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应该根据会话场景、会话目的等选择语料,运用语料库索引技术设置词块,并在真实的语境中向学生讲解各类词块的功能及使用策略,使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掌握词块在具体语境、场合、语用方面的使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语料库技术进行总结、复述、评论、改编等方式帮助学生练习、掌握词块,也能够锻炼学生对材料和话题的更高的输出能力。
(3)采用多媒体网络,模拟真实语境。
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意图。英语口语的学习应大量接触和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教学活动要安排在合情合理、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语言环境之中,可运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保证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无限制的训练。同时,网上的英语节目和英语教学参考片等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保证发音地道,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历史事件、人物、地点呈现给学习者,图文并茂,画面动感,容易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促进学生互动。
任务教学法中的任务是指像4/3/2一样的以交际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它的根本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因此它对解决我国当前的口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差的现状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口语教学时,预先导入新的语言知识,如特定的语块和结构,设计出有机的交际活动,让学生脱离语境的枯燥无味的操练,学生参与正式的交际活动,以自我表演的方式完成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同时突出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作用。总之,4/3/2任务教学活动特别适合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流利性,所以,它应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的差异反映在语言和交际行为中。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为学生学习口语提供良好的语境基础,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英语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介绍外国朋友到口语课上,让学生与其交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激发学生锻炼口语的兴趣。除了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语境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创造环境,如观看英语电视节目、听广播、观看英文电影、阅读有关西方文化的书籍材料等,熟悉和了解西方文化。
(6)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加强思维训练。
正确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如背诵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已成为许多语言教师的共识,学生通过背诵增强英语语感、增加隐性知识的输入,摆脱机械模仿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口语的流利度和准确度。英语的发音也会在背诵过程中得到练习进而达到熟练的程度。研究还表明,重复对口语表达的流利性会产生积极作用。Bygate指出,学习任务的重复可以增加语言的流利性和语法表达的精确性和具体化。要注意,学习者要进行创造性的重复,以取代机械的和缺乏交际的重复。背诵输入可降低学生的焦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利于语感的培养。许钧、刘宓庆认为,思维决定和支配着语言,注重对西方思维的运用和训练,提高在口语中自觉运用西方思维方式的意识,可以促进口语的提高。
英语口语流利性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口语流利性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不断实践的过程。笔者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平时接触英语时间不足,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口语流利性的问题,提出以上教学策略,希望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使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流利性。
[1]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J].现代外语,1999(2):202~217.
[2]张文忠.国外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研究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41~48.
[3]余国良,曾文雄.发展英语口语流利度的教学模式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136.
[4]王佳丽.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0.
[5]Schmidt,R.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2(11):17~46.
[6]Skehand.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