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硚口区义烈巷小学 曾贵利
小班化教育:缔造关注“每一个”的教育幸福
■武汉市硚口区义烈巷小学 曾贵利
义烈巷小学是一座百年老校,从1905年建校至今已有109年历史。环顾学校的历史痕迹,你似乎可以很清晰地触摸到教育的年轮,感受到几代教育人在这片热土上奋斗后取得的辉煌。近几年随着城区的改建,学校生源逐步减少,现有学生365人,其中80%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家庭贫困,甚至个别家庭连维持最低生活标准都成问题。如何为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2011年学校申报成为武汉市小班化教学试点校,至此开始将学生人数少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学校在传承礼仪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将小班化教育作为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关注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让适性的教育成就“每一个”的幸福梦想。
以个别化、适性化、多元化为特征的小班化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流程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更需要每一位教师以一颗爱心与耐心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如何重新唤醒这些经历过辉煌如今却在萎缩中等待的教职员工的教育热情?当我们要求老师们关爱学生时,作为管理者是否也应该将关爱撒到每一位教师身上?
1.“义烈梦·我的梦”——在愿景的描绘中凝聚人心
百年老校的教师是有积淀的,曾经辉煌的人心中一定是有期待的,教师作为文化人也一定是有价值梦想的。我们曾经播放了一组学校活动的老照片和台湾五位80岁高龄的“梦骑士”追梦环岛行的记录短片,它们唤起了大家的自豪感,更触动了大家的心弦。在一次全校教职员工中开展的“义烈梦·我的梦”的论坛活动上老师们分析了学校的优势与劣势,畅谈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规划了自己的五年职业生涯。大家共同的梦想就是立足小班化教育,打造英语学科特色,再创义烈辉煌,让“大我”与“小我”融合在一起,更让人心凝聚在一起。
2.“小学校,高站位”——以培训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进取心
近几年学校生源的递减,加上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教书生活,让老师们的心渐渐麻木,可谓是死水无澜。如何改变这个状况?如何让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思考,我们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以开阔教师视野,触发教师激情,提高教师品位。我们将专家引进来,给教师作专题报告,引领教师立足校本教研,在每周一次的研究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我们将干部教师带到小班教育研究前沿的南京参观学习,成为武汉市第一所与南京小班化教育同盟进行交流学习的学校。去年12月,我们与上海小班化教育联盟取得联系,派出两位教师参加在上海举办的长三角地区小班教育交流会,成为武汉市唯一的与会代表。老师们在实地体验中感悟到小班化教育的真谛,更看到小班化教学的前景和希望;而深圳香港两地的小班化双语教学,更让英语教师看到了英语教学小班化教育的方向。我们让每位教师都带着研究的任务出发,回到学校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培训报告的形式进行分享。为了让全体教职员工都能享受到一次全方位的小班化教育培训,本学期我们邀请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建先生、南京小班化教育示范校凤游寺小学的校长与老师到学校做交流讲学,我们也正式与凤游寺小学缔结为联谊校。这次的交流活动不仅让老师们分享了小班化教育的精神盛宴,南京同仁和市区教育局领导对我校小班化教育探索的高度评价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和老师。
当然,我们也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努力搭设舞台,鼓励老师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桃子”,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脱颖而出。在此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教职员工中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在充分感受学校关爱的同时,充满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12年,学校后勤一位患有精神疾患的员工在环境卫生主题教育学期活动中,每天坚持主动拾捡校园纸屑,被学校教职员工推荐为年度考核优秀。今年后勤一位身患重症的员工也因忘我的工作热情而被大家推为年度考核优秀。
3.“糕粽(高中)传情”——让小事中的关爱温暖人心
以爱育爱,一个没感受过爱的教师不可能将爱传播给学生。我校有在职员工34人,如何营造“家”文化,如何让每位教师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暖是管理者的责任。为此,我们曾在夜色中慰问身患重症却仍坚持工作的教师,曾在寒夜九点忍着饥寒走访教师家庭,也曾冒着酷暑为教师子女上学而奔走。去年我校有四位教师子女高考,两位教师子女中考。孩子中考高考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家庭大事,可因为工作的关系,老师们却依然坚守岗位,耐心辅导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思考并策划如何将学校的关爱送给老师和教工子女。时值端午,我们想到了让绿豆糕和粽子传递祝福。当然,作为文化人,触摸心灵的不仅是物,更应是用心的情。考试前一天,我们在为每一个孩子送上糕粽(寓意“高中”)的同时,还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各写了一封祝福信,以表达学校对他们的关切之情。
如果说教育的功能是唤醒,那么管理的功能也同样如此。用心为每位教师做好小事,并让它渗透文化的味道,久而久之,这种爱,这份用心也一定会投射到每位学生身上。下雨天,三(1)班一个学生的袜子进水湿透了,罗莹老师脱下自己的袜子给孩子换上;新转来的脑瘫孩子尿了裤子,班主任林娟老师不顾自己也是癌症患者,背着孩子回家换衣服;门房刘师傅叫得出全校365个孩子的名字,认得全他们的家长……营造有温度的校园,让师者仁心在幸福中生长,这就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初衷。
我们是小巷里的学校,周边环境差,学生家庭条件困难,一部分孩子连在家里拥有一张书桌都成了奢望,而且由于大多孩子的父母忙于务工而疏于管教,使得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但这些周末趴在巷子路边玩耍的孩子身上却保有一份难得的童真。作为教育者,我们引导教师思考:我们要给这样一些孩子的人生中留下怎样的义烈印记?经过大家的讨论建议,我们作了明确定位,我们要让这些小巷的孩子通过六年学习,会背课本以外的240首古诗词,会说240句英语常用句,具有初步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现代素养。
1.营造环境,弥补缺失
我们的孩子由于家庭穷困,很难在家里体验到雅致有品位的生活。为此,我们就设法让学生在学校里过上有品味的、有智慧的校园生活。我们发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力争让校园洁净亮丽起来。教室内老师们发挥人少优势,开辟各类活动体验空间,同时让每面墙壁都留下每一位孩子成长的足迹;教室外的走廊墙壁成了学生作品展示空间,英语小报长廊、礼仪教育双语绘本展、英语书写作品展等既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在活动中美化了校园,又让孩子在自我成就感中沐浴了文化。学校虽然条件有限,但仍然因地制宜地让孩子们去感受阳春白雪。我们从厕所文化做起,厕所是简陋的,但我们让它明亮洁净;墙砖是廉价的,但我们在上面却贴有清新隽永的漫画;进门的‘担当“与“聪慧”两个词隐含着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心清而风来”和“静定而生慧”不仅诠释着厕所名字的由来,更是让这些生活哲理的种子从小就埋在孩子心间;而百年老缸中漂浮的睡莲、耳边回响的音乐更是让人不由得雅致起来。
2.发挥人少优势,实现“个教育”
相对大班额教学,小班化教育是一种“个教育”,它要求以适性的教育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机会,让不同的孩子实现不同的发展,从而实践教育过程的公平。所谓适性,即适应教育的规律,适应不同孩子的个性。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人数少的优势,关爱与激励每一个孩子,以实践教育过程的公平。
(1)深入开展“义烈导师制”践行活动。为在广大教师中更深入地树立服务育人意识,更好地践行“关照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理念,本学年教师节前夕,学校举行了隆重而又简朴的教师节庆祝大会暨导师制启动仪式。我们将全校365位学生分到38个教职员工中,一人带十个学生,切实履行小班化教育十项承诺,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特长发展。让每一位教职员工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更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此外,学校还为每个班配备家长导师,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全过程,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资源。
(2)班级岗位“私人定制”。我们通过开展“我的班级我做主”的主题活动,给学生提供岗位菜单,有些岗位甚至是学生自己设置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申报适合自己的岗位。
一年级有位男生平时很调皮,喜欢玩水,经常把水到处洒,老挨批评,于是老师提议让他负责做清洁时的洒水工作。正因为平时有玩水的体验,这个学生洒水洒得非常均匀,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样量身为这位男生定做的岗位,让他在享受服务他人的成就感中,渐渐改掉了玩水的不良习惯。
还有位同学,身体协调性较差,在教室经常撞歪桌椅或碰掉桌上的物品。老师发现这一现象后,有意识地让他负责桌椅的摆放以帮助他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在老师和同学们鼓励下,这位同学很努力,也很认真地坚持做好这项工作。一段时间后,班上桌椅摆放变整齐了,这位学生的行动也变得协调灵敏了。
因为是小班,每个学生都有服务他人的机会。学生在个性化的岗位服务中既发展了能力,培养了责任感,又在交往互动中不断地完善了人格。
(3)课堂教学注重个体。小班化班级的学生人数减少了,并不等于每个学生一定能得到较多的表现时间。如果没有切实的举措,小班化教学扫除课堂盲点和盲区的理想依然难以实现。我们曾经做过小班化课堂学生发言频次的统计,发现一些班级虽然只有20名学生,一堂课却有六七个学生没有得到一次发言机会,而有些学生的发言却达到七八次之多。为此,学校组织老师们一起研讨小班化教育考核方案和细则,要求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次数、覆盖面,小组合作的次数、内容和实效,以及个别辅导的次数与实效,进行自我考量反思,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我们知道,只有教师心中无盲区,课堂才能无盲区。确实,方案和细则确定并实施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案式备课”和“课堂中的有意关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小胡同学是个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让她做小老师,同时给她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去年她被十一学校全免录取;小伍同学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体育老师发现其身体条件好,就经常为他进行课外个别辅导,使小伍在本学年获得市运动会800米竞赛的全能冠军;小陈同学是脑瘫患儿,手部痉挛完全不能写字,语言发展也有障碍,老师为她定制培养方案,课堂上经常给她等待的时间,鼓励她练习把话说清楚,课外通过洗桌布这个小岗位,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同是脑瘫患儿的小汤同学,腿脚不便,语言发展有障碍,但却能写字,老师给他定制的目标就是进行基础练习,把字写好。当听说小汤同学的语文考试得了60多分时,他的妈妈激动地流下了热泪,特地找到我们表达了她的感激之情。
小班的课堂学生人数少,每个学生得到老师的关注多,这是大班课堂无法替代的,但是小班的课堂却因为人少会存在伙伴缺失的现象。如何能让每个学生个体在得到教师关注不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伙伴资源呢?2012年我们尝试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双师整合教学实验,即将同年级两个自然班合并成为一个教学整体,两位教师合作授课,课中可根据学生差异重新组合授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是一个大教学班,但因为同时有两位教师授课,每个孩子接受老师的个别帮助仍等同于小班,保持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弥补了小班伙伴缺失的劣势。另外双师教学还很好地解决了体育课中的分层教学和针对男女生性别特点进行分类教学的难题。
两年多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实践,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要“让每一个学生被关注、被期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样的适性教育才是均衡、优质与公平的教育!
(4)课程整合使之活动化。我们尝试探索整合教学与德育课程,在活动化的课程中满足学生个体需要。
风筝课程。去年三月,孩子们在操场上放起了风筝,放风筝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这种文化与课程相整合,让学生在玩中增长知识呢?我们开始研究风筝课程。一只风筝既包含了美学因素,又有数学、力学知识。如何引导学生玩出文化味儿呢?经过研究,我们以一只小小的风筝串起了语文、数学、科学、劳技、美术和体育6门学科的内容。课前,几门学科组的老师开展集体备课,后勤组和教导处的老师则到处奔波买来制作材料。劳技课上同学们学习风筝的做法;数学课上老师讲轴对称图形;科学课上师生共同探究风力与平衡……课内的知识需要课外的实践来验证。风筝制作比赛上,一只只漂亮的风筝引人注目,六一班陶泽浩同学制作的大金鱼风筝被同学们评为一等奖。可是在户外的放飞比赛中,这只漂亮的“大金鱼”却没能飞起来。活动回来后,同学们拉着老师和陶泽宇一起探寻原因并寻找弥补办法。那孜孜以求的样子让老师们感叹,我们的课堂要是总能这样吸引学生就好了!在后来的“放飞春天”征文大赛中,老师们的感受就更深了:只有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会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2014年,学校的风筝课程又融入了信息技术课,让孩子们运用制作幻灯片的技术将自己做、放风筝的过程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展示。
“唇膏课程”。今年三月八日,在国际妇女节之际,我校以六年级为试点年级,启动了“三·八”唇膏贺卡课程。以制作“三·八唇膏贺卡”为载体,整合语文、数学、美术、信息、科学、劳动、品社、班会8门课程,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制作中了解妇女节的来历,学习唇膏制作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歌颂母爱,孝敬父母。班会课上,学校邀请了所有六年级学生的妈妈参加活动。当孩子们走上讲台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唇膏贺卡送给妈妈时,许多妈妈都忍不住留下了感动的热泪。她们激动地反复涂擦着唇膏,感慨地拿着唇膏看了又看,为孩子的成长百感交集。
学校通过一只小小的唇膏制作,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关爱父母、感恩亲长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沟通了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我校“唇膏课程”研究小组还接连开发了柔肤水、护手霜、眼部啫喱等单元教学。端午节之际,学校还准备让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将学生的爷爷、奶奶请进学校,教孩子们做粽子、编盐蛋网。学校力争让课程在不同的背景下不断拓展和延伸,以达到传承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清明祭英烈课程。学校还在三、四年级结合传统文化开设了清明祭英烈和赏春微景观课程。两年多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SPE课程中得到不断培养和提高,良好的价值观也在其中逐渐形成。
3.搭设平台,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去年五月,五年级的几个男生希望学校能开展乒乓球比赛。为此,学校在六月间特别举办了一次五六年级的乒乓球比赛。有些同学喜欢书法绘画,学校就利用校园橱窗为他们举办了个人书法绘画作品展。春游时,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不能到一些需要收费的场所游玩,我们就将教师分为两批,由副校长和几位教师专门领着这批孩子到市内的免费公园踏青。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适性教育,让他们保有一颗童心幸福成长,是我们由衷的心愿,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教育目标。
我校的家长虽大多都是普通劳动者,但他们却总怀有一颗淳朴与感恩的心。在家访时,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家里连张书桌都没有,作业都是在床与板凳上完成的。为了改善这些孩子的作业环境,本学期我们为每位学生更换新课桌的时候,就将替换下来的旧课桌捐给了这些家庭。家长们非常感激学校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他们主动与教师联系积极参加家校活动,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来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
2012年10月开始,学校开放升旗仪式,邀请主持升旗仪式的学生家长、亲友和邻居一起到校观摩学生升旗,共同感受孩子的成长,至今已开放30余次,约有150人次的家长参与。
从2012年11月开始,我们尝试请家长志愿者参加学校大型接待活动,让他们向各级领导介绍学校,以增强其自豪感。
2012年12月至今我们组织了近十次家庭教育讲座,同时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学生活动。学校与学生相关的重大决策均邀请由家长组成的督学委员会参与。本学期我们为学生订购校服也是在征集家长自愿的基础上,邀请50位家长督学与教育局舒乐集团面对面,共同参与价格听证会。
开放式的家校活动,让学校和家庭在以诚至信的交融中结为教育的同盟,学校的社会满意度也在家长的赞誉声中与日俱增。
关注“每一个”的小班化教育,让师生在幸福中成长,学校也在其中得到发展。本学年我校被评为武汉市“20+20亲近母语行动”先进单位;三名青年教师分别获得全省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全省体育优质课竞赛二等奖、武汉市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两名教师分别被评为武汉市百优班主任、武汉市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先进个人;先后有近30人次干部教师参加了全国、省、市、区各级平台上的教学展示及比赛,并分别获奖。“楚才”作文、“艺术小人才”等竞赛成绩在同类学校名列前茅,学校承接的武汉市“英语节”活动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与南京的小班化教学交流展示活动也为学校迎来了又一次的拔节成长。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