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晓梅
(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翻译效应学视角下新疆外宣效应研究
——新疆英语导游词翻译美学效应
曲晓梅
(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本文根据翻译效应学的美学效应标准来评估新疆英语导游词的翻译美学效应。依照导游词的翻译美学效应标准,阐述了新疆英语导游词语言层面的词汇美和结构美以及内容层面的文化美的翻译美学效应。
新疆英译导游词;翻译;美学效应
好的导游词就像一扇对外宣传的窗口,可以帮助游客充分了解各地景观的自然特色、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谢旭升所著《英文妙语说新疆——英语导游词读本》就是一部出色的导游词范本,它不仅做到了忠于导游词原有的中文意思,而且通过优美的语言使游客获得美的享受,实现了翻译的美学效应。
翻译效应学是昌吉学院外语系刘瑞强副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翻译学概念。翻译效应学是从目的语的最佳接受角度,研究最佳翻译方法及译文通过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对译入语的社会、文化、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等全方位的影响。翻译效应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研究领域。狭义翻译效应学是根据翻译标准,翻译美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学科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的微观研究。[1]本文属于狭义翻译效应学研究。
根据刘书成的《美学基本原理》,美学是对人类对于美的情感和创造的研究,是研究美的性质和美的规律,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学科。[2]“审美”是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美学要素包括语言艺术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翻译的译者首先是审美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审美对象:源文本和目标文本。[3]完成翻译美学的最大效应就是将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进行审美分析,最大限度地将源文本中的美学要素转移到目标文本当中去。对于汉译英翻译活动来说,就是要使汉语的语言美学两大要素尽可能最大化地转移到英语译文中去。
要实现导游词翻译美学的最佳效应,就要做到语言层面的词汇美和结构美以及内容层面的
文化美。《英文妙语说新疆—英语导游词读本》涵盖了新疆主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区情简介等信息,基本实现了语言形式美和内容美,达到了翻译美学的正效应。
(一)语言美
英语作为一种西方语言,具有西方语言美学特点,它以形式美为主要特征,词汇丰富,句子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成功的导游词首先应具备语言美的美学特征。
1.词汇美
《英文妙语说新疆—英语导游词读本》“魅力新疆”篇的中文导游词运用优雅曼妙的语言,描述了各地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译者针对这一特点运用了简洁、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英语词汇作为对应。例如著名景点天池的“天池八景”中的“悬泉飞瀑”的英译是“Precipitous Cascade”。这个译称中的形容词“precipitous”准确、简洁地表现出了这个景点的险峻特点,它一方面呼应了汉语原文的“悬”的意味。同时,汉语中因为“悬”而导致瀑布会有“飞”的效果,所以“悬”和“飞”是同一个意思。因此英译没有必要再用另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而“泉”和“瀑”在中文中指的是同一事物,所以译者使用了“cascade”一词,简洁而有力。再如“海峰晨曦”被译为“Twilight on the Peak”。海峰实际是天池周围的山峰,所以用“peak”一词简洁明了。晨曦在英语中对应词有“daybreak”,“dawn”,“aurora”,“twilight”,“morning sunshine”。但是在这里,“twilight”最合适。因为在天池,由于有水汽的蒸发,早晨的阳光一定是朦胧的。“daybreak”和“dawn”都强调破晓的意思,“morning sunshine”意思太直白,“aurora”是“曙光”的意思,而且还有“极光”的意思。“twilight”表示黑白光交替,意思重在“微光”和“朦胧”,最有表现力,是此处用词的最佳选择。
2.结构美
在翻译句段的时候,如能使用排比、押韵、重复等手法,会使导游词说起来更易上口,听起来更有气势,更有美感。例如:“那拉提风景区位于新源县那拉提镇境内。这里风景秀丽,草原莽莽,森林茂密,山峰险峻。”原文后一句用四个四字格的主谓结构形成排比结构,如果英语也用主谓结构,就显得很松散,不够紧凑。而译文用了四个名词结构“graceful landscape,vast grassland,dense forest and precipitous peaks”,既表达出了同样的意思,又形成排比,结构紧凑。此外,这几个结构大部分音节押韵,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再如回族人的正宗宴席被称为“九碗三行子”。这个俗语被译为:Nine bowls in three rows”,结构对称,合辙押韵,易于记住。再比如:“胡杨有非凡的生命力和矫健的身躯。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这段原文后一句运用了接龙结构和排比结构,读起来气势恢宏,铿锵有力。如能翻译成同样的结构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译文读起来只要达到同样的美感,就是成功的。我们来看译文:“It never dies after its birth for one thousand years,never falls after its death for one thousand years and never rot after its fall for one thousand years.”译文同样运用了排比结构,同时还用了多个重复手法:三个“never”,三个“after its”和三个“for one thousand years”来强化排比结构的气势,烘托出胡杨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
(二)文化美
语言的美学要素除了语言的外观因素——语言形式之外,还有语言的非外观因素,即语言发生的语境,包括语气、情绪和意境等。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4]意象和文化相结合,就有了文化意象。涉外导游词不仅是旅游景点宣传的工具,而且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导游词的翻译是否达到了最佳效应往往要看它是否真实地传递出了一个景区的文化蕴涵。涉外翻译工作者要在旅游资源“象”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思维对接,融入自己的审美感受,进行
“意”的创造,尊重目的游客的审美和文化,最有效地传递出当地的文化美。《英文妙语说新疆—英语导游词读本》的译者成功运用了文化意象保留策略和创造策略,有效地传达出了新疆各地景区各具特色的文化美。
1.文化意象保留策略
当源旅游资料的文化内涵所引发的文化意象与目的游客所在国家的文化意象相一致时,源旅游资料的文化意象就应该保留。
(1)文化意象音的保留
新疆各地旅游景区相关的人名、地名大量出现在涉外导游词当中。它们绝大部分的文化意象就体现在它们各自的名称当中。只有保留了原有的名称,才能保留各自的文化意象,保留各自应有的文化内涵。新疆是多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很多新疆地名及与民俗有关的名词在翻译时不用音译,而是用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拼写,如维吾尔传统杂技“达瓦孜”应译为“dawaz”,哈萨克族对民间歌手的称谓“阿肯”译为“Aken”,柯尔克孜族著名史诗“玛纳斯”被译为“Manas”,蒙古族的歌舞娱乐盛会“那达慕”被译为“Nadam”。这些词的英译均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此外,新疆还有少量地名是用汉语记录保留下来的,所以英译时用音译法。如“楼兰”,“交河”,“高昌”,“龟兹”分别译为:“Loulan”,“Jiaohe”,“Gaochang”,“Quici”。
(2)文化意象直接再现
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相当比例的形象和语义都对等的文化意象,所以在涉外导游词的翻译创作中可以直接用英语表达的意象来直接再现汉语表达的意象。这种文化意象直接再现在翻译中通常用直译法,如:天池“the Heavenly Lake”,三仙洞“the Cave of Three Immortals”,草原石人“stone figures of grassland”,火焰山“the Flaming Mountain”,烤全羊“barbecued whole lamb”,薄皮包子“thin-skinned dumpling”。这些新疆特色的文化意象通过直接再现的方法,传递给了目标游客,使他们能够直接欣赏到新疆文化的民族特色。
(3)文化意象补充解释
对于源旅游文本中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意象,通过直接再现并不能让游客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化意象补充解释的方法,让游客在理解上不会出现偏差。例如:“塞外江南”泛指祖国西北新疆、青海等地的江南一般的美丽风光。现在主要指新疆伊犁地区。“塞”就是“关”,指的就是嘉峪关,中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以西的地区主要指的就是新疆地区。对于不熟悉中国地理的外国游客来说,不明白“塞外”具体是哪里,就无法准确理解这个词的文化意象。所以在翻译“塞外江南”时,译者应该补充解释“塞”的具体位置,才能让游客对“江南”和“塞外江南”做出明确的区分。译者将这个词译为“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beyond the Jiayu Pass”,既译出了该词语的基本意思,还补充解释了塞外江南的基本位置,有助于游客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象。
2.文化意象创造策略
在涉外导游词的翻译中,当源旅游资料的文化内涵所引发的文化意象与目的游客所在国家的文化意象不一致时,译者应该对源旅游资料的文化意象进行再创造,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创造出符合目的游客国家文化心理和审美的文化意象。
(1)文化意象舍弃
在涉外导游词的源文本当中,译者会遇到一些句式整齐,语句优美的汉语表达。这些句子多是描述性词句,基本描述同一个事物,用多种表达结构来烘托气氛,营造气势。如果译者采取直接再现的策略,翻译出来的句子在西方游客看来表达的会是一些重复、啰嗦的句子。所以,译者应舍弃源旅游资料的文化意象,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出源文本主要的文化意象。如在《英文妙语说新疆—英语导游词读本》当中,“大美大奇,
大开大阖,大起大伏,大黄大绿,构成了新疆自然风光的丰富多彩和无限魅力。”这一句可译为“The sharp contrast in geographical treat constitutes diversified charm in Xinjiang’s natural landscape.”译者舍弃了“大美大奇”,“大开大阖”,“大起大伏”“大黄大绿”这些描述性的语言,只用了“the sharp contrast in geographical treat”六个单词表达出了上述四个四字结构所体现的新疆各景点地理特征鲜明的涵义,将原有虚化的形象转化为具体实在的意象,从而让外国游客准确理解和接受源旅游文化意象。
(2)文化意象转换
在涉外导游词源文本中有很多源文化特色的意象,但在目的文本中没有对应意象。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采取目标游客文化对等的隐喻意象,将源文化意象转换为目标游客所熟悉的文化意象,使国外游客获得与国内游客同样的审美感受。例如,在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特有的食物“馕”时,译者直接用“Nan”这个维吾尔族语言拼写来翻译,保留了原有的文化意象。而“肉馕”属于“馕”的一种,如果直接翻译成“meat-coated Nan”,或者“meat Nan”会让游客对这种馕有一个不清楚的文化意象。实际上,这种肉馕恰好跟西方的披萨做法非常相像,只是放的佐料不太一样罢了。《英文妙语说新疆—英语导游词读本》的译者将其翻译成“Uygur pizza”。国外游客在熟悉披萨这种西方食品的基础上,很容易接受这样的文化意象。再比如新疆导游词源文本中有这样一句:“伏羲和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的始祖。”伏羲和女娲的神话传说国外游客并不了解,如果翻译成“Fuxi and Nuwa are the ancestors in ancient Chinese fable.”,外国游客会无法清楚地理解伏羲和女娲的文化意象。而此文的译者将其翻译成:“Fuxi and Nuwa are the Adam and Eve in ancient Chinese fable.”将“the ancestors”的普通形象转化为亚当和夏娃的艺术形象,树立了国外游客易于接受的文化意象,使游客心中产生了自己所熟知的文化审美体验。
《英文妙语说新疆—英语导游词读本》中的优美生动的英语译文使新疆各地景点的对外宣传充满了生气和活力,使外国游客对新疆的美景和地方文化产生难忘的印象。该书译者使用优美的语言,并反映美的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根据翻译效应学的美学标准,实现了正值效应。
[1]刘瑞强,贺继宗.翻译效应学的范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2).
[2]刘书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谷香凝,赵海洋.论导游词翻译的美学取向[J].文教资料,2010,(2)
[4]吕永海.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意象初探[J].中学语文园地,2008,(11)
H059
A
1671-6469(2014)04-0035-04
2014-07-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基地科研项目:翻译效应视角下的新疆英译外宣研究(XJEDU010712B01)
曲晓梅(1977-),女,新疆昌吉市人,昌吉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