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鹏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部,四川 广元 628017)
苏轼乡村诗词的主要内涵的探析
俞天鹏*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部,四川 广元 628017)
苏轼在被贬期间写了许多以乡村为题材的诗词。这些乡村诗词,或寄寓旷达的人生态度,或描绘自然景物,或描写劳动场景,或反映民生疾苦,既富诗情画意又土朴近人,既闲适宜人又充满艰辛,艺术而又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乡村的内涵和全貌。
苏轼;贬谪;乡村;诗词
苏轼一生坎坷,两次被贬,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乡村农人的生活,从而加深了他对乡村的了解。诗人在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的以乡村为题材的诗词,这些诗词艺术而又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乡村的内涵和全貌,从而在苏诗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贬谪是古代对官员的一种惩戒,然而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封建文人的人格结构中,贬谪却又成为一种惠赠。贬谪是政治生活的失败,却有可能是人生境界的升华。生性旷达的苏轼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愉悦地唱出乡村悠闲人生境界的赞歌。
(一)乡村是人生的归宿
诗人在《日日出东门》中沉思:“意适忽忘返,路穷乃归休。悬知百岁后,父老说故侯。古来贤达人,此路谁不由。百年寓华屋,千载归山丘”。①在历史长河中,王侯将相终归于尘土,每个人的得意与荣华均是短暂的,肉身终归于山丘的怀抱。从终点看人生,何结而不能解?或许,在有生之年,提前归隐,亲近大地,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有着强烈陶渊明情结的苏轼,于是高唱“富贵非吾志”、“独与渊明归”,并将其作为整首“乡村交响诗”的引子。
(二)乡村赋予人生以闲适
苏轼在《答毕仲举书》中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1] 252。”在这里,苏轼虽然批评和自我批评了学佛老不求甚解、以“懒”和“放”对应“静”和“达”的现象,然而“粗衣饱饭”、自足闲适的乡村生活不也是一种人生大境吗?苏轼在《徐大正闲轩》中对这种闲散生活进行了淋漓致尽的刻画,“君看东坡翁,懒散谁比数”,“早眠不见灯,晚食或欹午”, “卧看毡取盗,坐视麦漂雨”,“问闲作何味,如眼不自睹”。安静优美的乡村环境是医治诗人心灵创伤的良药,也是诗人贴近自然的最佳处所。在这里,风景如画,人活画中;在这里,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的束缚,酒醉饭饱后,一觉睡到自然醒。苏轼在许多诗歌中对此做了美妙的描写:“幽人无一事,午饭饱蔬菽”(《寄周安孺茶》),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入寺》),“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独觉》),“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溪阴堂》),“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春日》,“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眠日亭午” (《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南堂五首》),“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睛”(《南歌子》),“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酣畅的睡眠是大自然对人的重要馈赠,因此苏轼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抒写。同时“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残腊独出二首》)等悠然自得之事也是闲适生活的内容之一。苏轼在为王晋卿所作的《宝绘堂记》中说,“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因此诗人还能在理发、 濯足、洗浴这类小事中发现无限的乐趣。如:“老栉従我久,齿疏含清风”(《旦起理发》),“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夜卧濯足》),“闭息万窍通,雾散名干浴。颓然语默丧,静见天地复”(《次韵子由浴罢》),“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午窗坐睡》),这些诗句把日常俗事描绘得如此具有诗意,从而也显示了诗人闲适自如的心态。这种乡村闲适生活方式符合老子所主张的“虚其心,实其腹”、“无知无欲”的大道般的生活方式[2]86,同时苏轼认为这是“高人”的生活方式,“难得高人日日闲”(《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甚至是“神仙般”的生活,“已向闲中作地仙”(《李行中秀才醉眠亭三首》)。
(三)乡村赋予人生以自由
苏轼在本质上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他早年熟读《庄子》、喜爱庄子,认为庄子“得吾心矣”,庄子思想中的自由精神无疑给苏轼以极大影响。苏轼26岁时就感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后来长期漂泊动荡的人生经历又形成了他特有的“寄寓”思想。“寄寓”是庄子思想的继承与改写,“庄子否定‘寄寓’以肯定天道,苏轼却以肯定‘寄寓’来肯‘定性’与天道”[3]559。“寄寓”思想既给人生带来虚幻感,又是自由精神的体现。这种以“寄寓” 思想为基础的自由精神,首先表现在对“江海”意象的钟爱。江的流逝与海的博大是表征“人生如寄”的最佳意象,也是表征自由精神的最佳意象,所以苏轼在诗中多次吟诵:“逝将江海去,安此麋鹿姿”(《次韵钱穆父会饮》),“此身江海寄天游”(《次韵王定国倅扬州》),“幸推江湖心,适我鱼鸟愿”(《和穆父新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其次,这种自由精神还体现在对“渔父”生活描写上。“渔父饮……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渔父醉……轻舟短棹任横斜,醒后不知何处”,“渔父醒,春江午……一笑人间今古”,“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渔父四首》),渔父的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正是乡村所馈赠的自由人生,这种自由的生活方式令诗人无比羡慕。
乡村赋予诗人优厚的精神享受,从而使他更加乐观旷达,“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郁孤台》),也加深了他的陶渊明情结:“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和陶怨诗示庞邓》)。这种精神享受让诗人不管在多么穷困的条件下,也能随缘自适,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也许是乡村赋予诗人最好的人生赠品。
如上所述,诗人是借乡村题材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些诗主体化和艺术化成分很浓。但苏轼不仅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4]2,旷达开放的胸襟决定了他直面生活的人生态度,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在诗人笔下变成一幅幅带有乡村特质的鲜活画面。
(一)乡村美景
苏轼描写的乡村景物虽然被诗化,却带有十分鲜明的乡村特质。如:写山涧的“迢迢涧水随人急,冉冉岩花扑马香”(《白塔铺歇马》) ,写树木的“年来老干都生菌,下有孙枝欲出林”(《次韵子由送千之侄》),写石潭的“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浣溪沙》) ,写春日雨后的“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浣溪沙》),写夏日雨后的“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鹧鸪天》),写秋日雨后的“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写冬景的“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残腊独出二首》),写菜园的“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和陶西田获早稻并引》)。这些洋溢着喜爱之情的诗句,凝聚了诗人对乡村的深刻体悟和熟知,只有这种体悟和熟知,才能写出这样清新自然、具有乡村质感的诗句。
(二)劳动颂歌
劳动是乡村生活的核心,被贬的苏轼曾过着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这使他具有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出了他对劳动的热爱,认为“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并且“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籴米》),可以说,劳动已成为苏轼贬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苏轼的诗笔能从一个农人的角度,去描写劳动,去讴歌劳动。“敲冰春捣纸,刈苇秋织箔。栎林斩冬炭,竹坞收夏箨”(《次韵和王巩六首》,表现了诗人对乡村劳作的熟悉,如数家珍;“谁家煮茧一村香”(《浣溪沙》),“村里村北响缲车”(《浣溪沙》),“老幼扶摧收麦社”(《浣溪沙》),“家家机杼鸣”(《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更写出了乡村劳作的繁忙、亲切与喜悦之感。躬耕经历使苏轼深悉农村劳作的苦与乐,有时他甚至会突破“诗”的界限,将笔墨伸向农业技术的描写。在《秧马歌并引》中,对新式水田工具“秧马”大加介绍和赞颂:“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藁亦可赍。何用繁缨与月题,朅従畦东走畦西。 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归来挂壁従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在《游博罗香积寺并引》中,他设想寺庙旁的山溪可作推动水磨的动力:“要令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防。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这些别开生面的诗句,不仅拓展了诗歌的体裁,而且表达了农人的所感所盼以及他们的实用美学观。
(三)淳朴人情
苏轼在贬谪期间,与下层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用质朴的诗笔描绘出存在于民间的美好人情。诗人躬耕东坡时,由于把麦子播早了,未满一月,麦子就长得十分茂密,有经验的老农很关心他的耕种,告诉他,“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东坡八首》),多亏老农的帮助指导,才避免了一场霜冻。当他贬谪到海南,这里的父老乡亲亦给他以春风般的温暖:“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十月二日初到惠州》),“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纵笔三首》),“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 “万户不禁酒,三年夷识翁”(《新年五首》)。这些诗句,看似“平淡之极”[5]459,却蕴含了下层人民的淳朴热情以及与诗人的亲近关系。在《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中,诗人还描写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邀请自己吃荔枝的情形:“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老人的淳朴慷慨之情跃然纸上。正是这种美好的人情,才使诗人有“天涯未觉远”的感叹。
乡村不仅只有田园牧歌,同时也充满苦难和艰辛。苏轼作为一名政治家和有强烈现实感的诗人,必然要将诗笔伸向民生疾苦,从而真实地反映乡村的全貌。
(一)贬谪生涯中的艰辛体验
苏轼在贬谪生涯中,饱尝下层人民心酸。他亲自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对粮食的期盼:“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东坡八首》。在这里,他亲自感受到天灾和饥荒:“朔野方赤地,河堧但黄尘。秋霖暗豆荚,夏旱臞麦人。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时珍”(《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在这里,他要直接面对生活的贫困和窘迫:“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相对不言寒,哀哉知我贫”(《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他时夜雨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南堂五首》),“我贫如饥鼠,长夜空咬啮”(《孙莘老寄墨四首》),“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米尽初不知,但怪饥鼠迁”(《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并引》)——诗人遭受的苦难正是广大下层劳动人民所处苦难的典型写照。
(二)天灾人祸中的民生疾苦
天气和统治者是传统农民生存状态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天灾或弊政会给农民带来莫大的灾难。苏轼在《吴中田妇叹》中描绘了秋涝和“新政”带给农民的悲惨情景。“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由于秋涝,农民眼看到手的粳稻卧在青泥中难以收割,通过“茅苫一月垅上宿”的艰辛,终于“天晴获稻随车归”,但“官今要钱不要米”,为了用钱来招抚西北的羌族部落以巩固边防,当时推行的新法规定交税免役均用现钞,农民必须把实物换成钱币,结果市场上出现了“钱荒米贱”的现象,“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由于天灾人祸,老百姓只得“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并发出“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的辛辣讽刺和控诉。苏轼在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中对新法的流弊也进行了讽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讽刺青苗法,“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讽刺盐的专卖垄断法。在《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中,他尖刻犀利地描写了被征调的民工挖通运的悲惨情景:“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中,在自己所管辖地区出现了“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的欠收景象,他深深自责:“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总之,苏轼的乡村诗词既体现了集儒释道为一体的思想内涵,又表征了丰富的人格精神。那些充满闲适旷达意味的乡村诗词,正是其融合佛道的“寄寓”思想的体现;那些讴歌劳动、反映民生疾苦的乡村诗词,又是其积极入世、刚正不阿的儒家人格的表现。同时,苏轼的乡村诗词既富诗情画意又充满泥土气息,既有个人体验又有深广的社会内容,与其他诗人的乡村诗词相比,苏轼乡村诗词的内涵更显深刻而丰满。
注释
①文中所引诗句若无特殊标记均引自《苏轼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出版。
[1]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缪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Su Shi Country Poetry
YUTianpeng*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Sichu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Guanyuan 628017,China)
Su Shi in exile wrote many taking poetries in rural theme. These rural poems, or staying open-minded attitude towards life, or portraying the natural scenery, or describing the labor scene, or reflecting the hardships of the people, are both suggestive poetry or painting and a show of the village characteristics, both free and full of hardships for people, art and reality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whole country.
Su Shi;relegate;country;poetry
10.13542/j.cnki.51-1747/tn.2014.03.027
2014-03-20
俞天鹏(1965- ),男(汉族),四川广元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通信作者邮箱:767536049@qq.com。
G718.5
A
2095-5383(2014)03-00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