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梅*
(成都工业学院 学生处,成都 611730)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1]对这一重要论断,我们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才能充分认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真正提高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这一石破天惊般的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需要和利益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和原动力,党只有真正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和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了一条走群众路线的方针。中共“一大”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3];中共“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4],这是党的决议中最早提到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1928年11月,李立三根据中共“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5]这是党的领导人首次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次提到“群众路线”[6],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文字表述。毛泽东是对党、军队与群众的关系阐述得最早、最多、最为系统深刻并且最努力付诸于实践的党的领袖,这些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作、讲话和实际行动中。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7]这段经典的论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中共“七大”第一次明确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并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章的总纲,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正式形成。
1981年6月中央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明地将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
群众路线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人民群众与个人历史作用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历史唯心主义把各种英雄、超人等看作历史的创造者,忽视和贬低人民群众的作用。他们认为,社会历史是由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大人物”的思想意志所决定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惰性的物质”,是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如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认为,体现天道的圣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9]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10]19世纪英国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说:“照我看来,世界历史,即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完成的历史,实质上是那些在地球上辛勤劳作的伟大人物的历史”;[11]俄国民粹派认为人民群众不过是一连串的“零”,只有跟在英雄人物这个“实数”的后面才有意义;[12]19世纪德国的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宣扬“超人哲学”,人民群众不过是“超人”的奴仆,“是供实验的,一大堆多余的废品,一片瓦砾场”[13]。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在对人民群众和个人不同历史作用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刻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述:“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4]“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15]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革命的切身经验,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强调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
如上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而我党的群众路线正是深深扎根于这一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具有严密的客观科学性。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全面分析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后,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16]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发展的一般道路,也是认识发展总的或基本规律。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我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各种分散而丰富的群众意见系统化、条理化,使之转化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即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一步步深化和丰富,各项工作决策一次又一次得到修正和补充,使领导把实际工作的重心认识得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所以,坚持了群众路线,也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路线。
干群关系是我国社会现实中客观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关系,干部与群众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一方面,领导与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统一的;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矛盾,其表现多种多样,成因也很复杂。这些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领导中某些成员的官僚主义作风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为此,在干群关系上,只有坚持矛盾的观点,运用矛盾分析法,实现领导干部与群众相结合,领导者才能不断地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克服和解决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主要内容的“四风”问题;才能从群众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我党之所以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就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7]党的群众路线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正确地反映了领导与群众关系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在干群关系上的生动运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随着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巨大变化,我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如何落实好、发展好、实现好、培育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情感,是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2013年中央在全党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群众路线的灵魂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就决定了群众路线的根本就是一切为了群众,即“为民”。一方面,它清晰地凸显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它指明了我党的一切方针、政策、行为都要以是否“为民”作为检验标准。“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18]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我国人均GDP为1 000~3 000美元之间,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物质利益矛盾突出、干群矛盾尖锐化、贫富悬殊扩大化、城乡二元矛盾明显化、区域经济利益矛盾和劳资利益矛盾复杂化等问题,已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干群矛盾已经成为影响当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主要矛盾,干群关系已成为最容易出现冲突的社会关系。[19]对于发展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处理得好,我国社会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真正体现出“为民”的目的。党的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对新时期人民群众利益多元化的趋势,其内涵需要创新和具有时代性,但其核心内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务实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最好体现。务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现在,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不少,好办法从哪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就能够经受考验,战胜困难,做出突出的成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深入到艰苦的地区和困难的地方去,老老实实调查研究,老老实实听取群众的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在领导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取得人民的支持,不断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20]“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多听群众建议,多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摸清事物规律,掌握工作主动;才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真正体现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没有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务实”精神,群众路线就会失去和意义。就会出现经不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偏离群众路线的表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21],其兴亡的具体原因尽管各不相同,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鸦片战争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都是朝气蓬勃的,但是当他们获得统治权后,就开始腐化堕落,走向了人民的反面,从而以失败告终。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虽然有800万军队,有美式装备,但由于人心丧尽,结果在我党领导的人民战争面前兵败如山倒,彻底土崩瓦解。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不怕战争失利,最怕战争失了人心!失掉民众,这是万劫不复的。”[22]我党的生存与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正是依靠了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支持。当年,美国作家斯诺(Snow)到延安采访,从毛泽东住窑洞,周恩来睡土炕等平凡小事上洞察出共产党人作风的伟大力量,并动情地把它称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党”。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慰问抗日将士,蒋介石在重庆花八百大洋请他吃山珍海味;而到了延安,毛泽东则请他吃战士们自己种的蔬菜和房东大娘专为贵宾送来的一只母鸡。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陈嘉庚先生含着眼泪说:“共产党一定会取得胜利。”这些有识之士正是通过党的作风,看到共产党的崇高精神和巨大力量。
今天,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党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党“西化”“分化”,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长期存在;西方不健康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腐朽生活方式也对我党带来一系列影响;再加上长期执政,使个别党员和干部党的意识、群众观念淡漠了,利益观念也发生了异化,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抵御不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如:一些党员干部生活上作风奢侈,用要高档,穿要名牌,吃要特色,玩要刺激;有的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收受贿赂;有的甚至从追求金钱享受到政治上变节,全然忘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利当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对人民疾苦麻木不仁,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和党的事业。尽管这些现象不是主流,但决不能掉以轻心。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23]我党要真正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必须做到清廉,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它深刻揭示了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是我党取信于民、赢得人心的重要保障;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生命线和基本要求。失去了清廉,“为民”这一根本宗旨就无法实现;失去了清廉,务实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清廉,也就失去了作为依靠的广大人民群众。总之,没有清廉,群众路线就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为民务实清廉”揭示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群众路线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条红线,使“为民”、“务实”、“清廉”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为民”,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务实”,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和途径;“清廉”,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只有牢牢把握“为民”这一根本,紧紧抓住“务实”这一关键,始终坚守“清廉”这一本色,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执行,我党才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1]徐京跃,周英峰.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M]//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M]//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政治参与模式:群众路线[J]学习月刊,2009(23):18-19.
[6]周恩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Z].1981.
[9]韩愈.原道·韩昌黎集:卷11[M]//国家基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1]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M].林清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上海高校教材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8]江泽民.深入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M]//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9]中国社科院.中国和谐社会两大挑战:干群关系冲突最大[N].中国青年报.2008-09-12.
[20]江泽民.在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的讲话[M]//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1]左传·庄公十一年[M].刘利,纪凌云,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周恩来.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M]//周恩来.周恩来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3]江泽民.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M]//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