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英*
(成都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成都 611130)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的探讨
刘文英*
(成都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成都 611130)
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及外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核心;探析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以“创意人才缺失”为中心的现实困境后,提出依靠高校及相关科研单位的源泉支持、文化产业企业的实践推力、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立法机关的法律保障等措施作为解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失”的有效途径。
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缺失
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力使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与提升速度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评判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社会转型的压力,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朝阳产业在中国应运而生。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了的空前重要的位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发展模式,源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合作与交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我国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并列,二者共同归属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体系。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即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1]。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英国政府强调个人的创造力,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能是创造价值的核心[2]。伴随时代的发展,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践,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也有所差异,但科技支持、知识密集、创造力无疑是创意产业的核心特质,被人们广泛认同。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为寻求更为广泛的市场空间和技术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提升产品附加值而形成的交叉性产业模式[3]。文化产业把文化变成商品,文化创意产业在此基础之上又加入创意元素,并强调创意的主导和标识作用,从而提高商品附加值,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创意产业结合的必然产物。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文化元素的创意和创新,经过高科技和智力的加工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潜力的产业。其实质是文化经济的创意性内容再造,以丰富文化经济的运作模式,并创造新的社会审美取向和文化价值需求,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覆盖的具体产业和相关产业相当广泛,既包括传统的文化产业,又涵盖创意产业在文化领域的产业部分,主要有:动漫网游、图书期刊、体育、文化旅游、广播影视、表演艺术、工业设计、会展业等,几乎涵盖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所有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各国政府和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国家文化认同感、提高国家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有力载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源泉来源于文化创意产业特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提升商品的观念价值,开拓艺术性、知识性、体验性、休闲性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经济增长中心从单纯以物为中心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向“以人为本”的GNH(国民幸福总值)转变。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鼓励积极创新的思想,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制造业的状况,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革命性转变。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凭借创意的裂变效应,对国民经济综合性的促进作用更是不可限量。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形式。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是推动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创意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只有充分培养和发挥个人或者团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把个人灵感与文化商品生产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完成文化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走过了30年的历程,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它正在蓬勃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境、问题。
目前,对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原因的讨论更多地停留在商业运作、政府支持等经济层面,而更本质更深层的发展核心的缺失和无能才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却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统计资料显示,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我国创意人才不足就业人口千分之一。”[4]可见我国创意人才缺口较大。文化创意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创意能力,就算有经济政策面的支持,国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不被消费者普遍认同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如某创意产业园区的负责人称在2007年完成15部动画片的创作,但其中得以在电视台播出的只有2部。文化创意产品如此高产却缺乏质量保证,因此,在探寻营销模式的同时应该反思我们的文化创意产品中的价值实质。李思屈指出:“目前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发展产业的态度和热情问题,是文化产业的‘有产业无文化’问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文化无创意’的问题。”[5]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是内涵,创意是核心,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而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一个国家软硬实力的综合发展。[6]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紧紧抓住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创意尤为重要。而创意的核心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整个产业的开拓性创新能力则来源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但是,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恰恰在于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创意人才缺失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困境。这里用“缺失”而非“缺乏”,旨在强调我们并不缺少聪明人,而是高素质高智商的人才很少将他们的能力真正运用到填充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实质上去。或者说是,高素质人才患上了“梦想力”疲软症。李思屈认为:“理性主义、唯物质功利主义给中国心灵造成的损害,是至今还没有得到认真清理的一个理论死角。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实在是患了‘梦想缺乏症’”。[5]102“只有解除压抑因素,形成自由创造(做梦)、自由表达(说梦,将梦符号化)的宽松环境,创意的能量才能真正激发出来”。[5]
没有梦想力就没有创造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缺失,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更超越了一个经济问题的理论范畴,这是一个民族前途和一个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创新性的特点,而且特别重视个人或者团队的创造力与灵感发挥。高校作为社会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具有承担培养拥有创意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和条件。高校和各类科研机构应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抓住创意核心,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底蕴深厚、思维开阔、见识广博的复合创新型人才[7]。高校和各类科研机构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部门,应努力建立起一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如开设专业、进行人才资格认证等等,同时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开放、自由的思想表达及互动平台,运用竞赛、论坛、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多种形式锻炼和激发人才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孵化青年一代的梦想力,从而提升整个社会创造力,进而大力缓解我国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缺乏的现实困难。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主体,是市场各类资源汇聚的交点。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是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最为关键的一员。文化创意企业必须开拓思维,积极创新商业运作模式,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大胆、积极地吸收优秀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将最为前沿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资源运用到具体的产业运营中,为推动“产、学、研”联姻而努力。另一方面,企业必须直面市场,深入消费群体,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支持下调查和分析市场文化资源和审美需求,让创意人才获得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在市场中训练和发展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保持先进性和时效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出口问题,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人才搭建好提升素质和能力的平台,解决文化创意人才“梦想力”疲软症问题。
国家各级文化管理部门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体系的综合管理者,也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者和监管人。因此,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足发展,必须依赖政府的总体规划、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的财政支持应该分为“科研”和“生产”两部分,分别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比如,给予高校的相关专业以重点支持的项目资金和创业基金;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以吸引和扶持更多的中小企业发展,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政府部门和领导者真正重视和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才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增加就业岗位,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更多的创新思想付诸现实。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依赖更加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公平公正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体系良性成长的前提和保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应该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逐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立法。特别需要重视的是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4]这对引导我国文化产业创意市场良性发展、稳定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有着深远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是人才,人才问题的解决仍然依托一个健全的发展模式与体系,因为只有良好的体制和模式才可能吸引优秀创新型人才。将创意型人才作为产业培育的中心,逐步建立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础、企业运营为推力、政府政策为扶持、立法保护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的运作流程,这应该成为未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长远而言,我国应该形成一个以政府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导、市场文化创意需求为方向、高校定向定点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道路。探索出一个真正有效的运作模式绝非一朝一夕,在尊重和关注人才培养的前提下,更需要整个产业链中的各个主体共同协商和讨论。应用开放、包容、和谐、共赢的心态在不断实践中形成和开发出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在社会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会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如杨振宁所说“21是世纪是设计的世纪”,创意的力量将会在未来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经济价值,同时也会容纳更多的社会就业人群,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也映射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前景。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对社会文化有“反哺作用”。凭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影响力可以掀起新一轮的思想启蒙与解放运动。鼓励多元文化,崇尚自由创造的梦想新风尚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真正未来。只有真正的认识才会有真正的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文化的觉醒才能有民族的腾飞。
[1]臧丕文.传统文化的颠覆者:创意文化及活动[J].商场现代化,2007(9):259-260.
[2]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5(1):30-32.
[3]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6):564-566.
[4]林丹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2):184.
[5]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8):100-105.
[6]隋岩.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背景及深层内涵[J].理论前沿,2008(19):21-22.
[7]卜希霆,李伟.创意的聚合与辐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4):111-113.
Brief Analysis of Culture Creativity Industry in China
LIU Wenying*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of culture creativity industry,this paper conducts a primar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ing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re of culture creativity industry in China.After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dilemma-shortage of creative talent-of our nation's culture creativity industry,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proposed.To be specific,it probably relies on the source support from universities and related research units,practice thrust from companies,policy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and legal protection from legislature.
culture creativity industry;creative talent;shortage
G124
A
2095-5383(2014)03-0049-03
10.13542/j.cnki.51-1747/tn.2014.03.015
2014-03-06
刘文英(1962-),女(汉族),四川仁寿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管理学,通信作者邮箱:5495274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