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论毛泽东的德育方法
鲁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毛泽东德育思想的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的,并且非常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因此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充分发挥出了其巨大的战斗力。毛泽东德育工作具体的方法包括媒体宣传(如新闻、广播、报纸),在三大战役中就运用了广播和发传单宣传的方法;还有至今仍然是德育重要工作方法的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方法;群众文化活动也是重要方法。这些就是德育工作形成合力的方法。
毛泽东;德育;方法论
德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就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毛泽东德育思想的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的,并且非常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因此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充分发挥出了其巨大的战斗力。
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学说和理论。方法论以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方法的性质和作用、特点和功能以及各种方法的联系等问题,因此,方法论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运用客观规律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毛泽东关于德育改造的方法论的思想,就是毛泽东用以指导德育工作伟大实践的理论之所在,也就是在德育工作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德育方法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毛泽东一再强调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了弄清事实,除了看材料,就需要实地的调查研究,以第一手的研究、亲身的体会来明白客观实际,可见毛泽东的德育方法论是注重实践研究的。
1、实事求是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对于德育工作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其中有没有规律和方法,许多党员和群众莫衷一是,还有的党员和群众从本本主义出发,从经验主义出发,这些都是错误的,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也就无法正确开展工作。对此毛泽东深有体会,他提出对于德育工作:“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P109)。毛泽东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就是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研究需要从国际国内、省内省外、县里县外、区里区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也即是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指南和向导。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非常关心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在经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考察之后提出了对于文艺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这个事例充分告诉我们,毛泽东是怎样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几个口号是怎样提出来的呢?它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2](P229)。可见毛泽东做德育工作,是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了问题之后,才提出解决方案和方针政策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从事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2、理论结合实际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和根本原则。毛泽东认为德育不应是空洞的说教,而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思想实际。不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他一再指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授与学习,应坚决纠正不注重应用而注重读死书的错误倾向,必须用全力使学者领会马克思主义实质,把它具体应用于中国环境。学习马克思主义应确立以研究中国当前实际问题为中心。毛泽东严肃批评德育中理论与实际分离的现象,认为那是一种“极坏的作风,必须全力克服。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还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许多东西单从书本上是学不成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和接近群众,才能真正学到。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决不只是学习书本的过程,也是社会实践过程,是学习书本和社会实践的统一。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毛泽东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工作应坚持的根本原则。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有的放矢,既要联系中国的历史实际,又要联系中国的现实实际;既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又要联系学生的工作实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德育工作有其针对性。德育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否解决实际生活工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做思想工作,单纯解决思想问题,而不是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那么德育就会流于形式,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其战斗作用。毛泽东指出:“苏维埃是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取得了群众对于苏维埃的信仰,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帮助战争,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而斗争”[4](P298)。
解决群众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对于做好德育工作、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毛泽东指出:“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么,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P136)。“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P136-137)。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非常关心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事无巨细,大到婚姻问题、吃饭问题,小到卫生问题、穿衣问题,他都非常关心,因为他认识到生活问题不解决好,就不能真正给群众以实惠和满意,就不能让群众过上基本的、满足的、高质量的生活,只有解决好了实际问题,思想教育德育工作才能够起到作用,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必须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于是便有了毛泽东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无限广阔的,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也是丰富多样的,具体的方法必须贯彻到群众生活的每一个非常具体而细微的地方,方能起到最大的效果和作用。毛泽东德育工作具体的方法包括媒体宣传,如新闻、广播、报纸,在三大战役中就运用了广播和发传单宣传的方法;还有至今仍然是德育重要工作方法的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方法;群众文化活动也是重要方法。这些就是德育工作形成合力的方法。
1、舆论宣传
学生时期的毛泽东就非常爱读报纸,那个时候许多积极地宣传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是他每期必读的,而且他自己也常常给报刊写稿,批评时政,发表对于国际国内问题的看法,不但如此,他还自己办报,可见毛泽东对于新闻媒体在改造社会、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很早就认识到了的。他认为,搞新闻工作,需要政治家办报。新闻媒体要办好,需要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各地领导机关对于报纸、通讯社等极端重要的宣传机关不能放弃领导责任,也不能抓得不紧,听任许多错误观点流行,宣传工作极不严肃。对此他提出的办法是:“对于自己的报纸,必须于每天出版之前,由一个完全懂得党的正确路线和正确政策的同志,将大样看一遍,改正错误观点,然后出版”[3](P101)。他还着重强调,各地领导同志必须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宣传工作。大凡一个阶级要想取得统治地位,首先要在理论上造势,先在理论上战胜旧有的阶级,获得理论上的合法性、正义性;其次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因此宣传工作格外之重要。一方面要在理论上驳倒旧有统治阶级的理论,另一方面也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这种理论,认识这种理论,从而成为这个理论的拥护者。可见毛泽东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用意是很深刻的,作用是极其必要和有用的。
2、树立典型
先进典型的人物和事迹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他们率身垂范,一身正气,一言一行都无不体现无产阶级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化形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力,形象生动,能够起到理论教育所无法起到的巨大作用。典型教育法是我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德育工作方法,长期以来都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延安时期起,毛泽东就善于发现典型人物事迹,善于利用典型人物事迹对党员干部进行德育工作。可以说一直以来毛泽东同志都很重视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延安时期他就发现并树立了白求恩这个典型人物,白求恩是一个加拿大人,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放弃在西方国家优厚的生活条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贡献,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医术精湛,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在生活中他朴素,毫不讲个人条件,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国际主义的精神。在白求恩生前,毛泽东就非常关心照顾白求恩的工作,在一次手术中,白求恩不幸感染了病菌,由于治疗无效,不久去世,对于白求恩的死毛泽东非常悲痛,同时为白求恩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品质所感动,而且他发现白求恩的事迹非常具有典型性,于是就号召党员干部群众向白求恩学习,并且专门写了《纪念白求恩》这一篇光辉的文献。白求恩去世后,又有许多新的具有白求恩精神的党员干部站起来了,他们以白求恩为榜样,在自己的战斗岗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这就是一个极好的树立典型的例子。
后来毛泽东还发现了张思德和刘胡兰两个典型。张思德是毛泽东身边的警卫人员,从小出生在一个苦大仇深的家庭,深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从小就在他心里埋下了对地主阶级仇恨的种子,因此很小就加入了少先队,长大后为了向万恶的阶级敌人复仇,他参加了红军,参加过举世闻名的长征,后来有幸成为毛泽东同志身边的警卫人员,在一次工作中,由于不可预知的自然原因,他牺牲了。他牺牲后,生前跟他在一起的战士都哭了,毛泽东也很沉痛,他感到牺牲了一个非常好的革命战士,因此开大会追悼张思德同志,并且在追悼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演讲,号召党员干部向张思德学习,这篇演讲就是《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我党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篇光辉文献。张思德也成为全党全军学习的一个先进典型。这些光辉的文献后来都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篇目,很多老一辈的人都能背诵。刘胡兰是一个十五岁的儿童团员,但是却有着坚贞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和意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不为所动,决心学习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年仅十五岁的她,在最美丽的青春年华,最终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之下,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人生的壮丽凯歌。刘胡兰牺牲后,毛泽东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经过树立这个典型,她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学习她为了革命事业宁可牺牲、也绝不做叛徒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学习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的无产阶级道德情操。
建国以后毛泽东又发现和树立了雷锋同志这个先进典型,雷锋坐火车出门一千里,好事就做了一千里,他是建国后涌现出来的一个社会主义道德的典型,在他身上有着充分的集体主义的共产主义道德取向,他立志做革命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奉献自己的力量,贡献自己的精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奉献中去,对待同志和人民群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革命敌人,又像秋风扫落叶般彻底、坚决和无情,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道德,雷锋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偶像,雷锋那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成为了一代人的座右铭。可见毛泽东同志注意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引导作用是十分成功的。
3、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德育工作要做好,见成效,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见缝插针,时时刻刻都努力,群众文化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群众文化活动往往蕴含了许多的历史知识,既有优良传统,也会有封建糟粕,这就需要进行思想上的改造。针对旧社会人民不讲卫生不懂科学的文化状况,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居民养成卫生的习惯,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在这项卫生文化运动里面就有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不仅在实践上改造人们的卫生习惯,而且使人们在心理上、头脑中也扎下科学的根、卫生的根。毛泽东指出对群众还要提倡体育文化运动。从年轻时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起,毛泽东就是一个体育文化运动的忠实实践者,从体育中他得到了身体的锻炼,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收获。正如谚语所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对此毛泽东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成为新中国领导人以后,虽然日理万机,但是毛泽东还是坚持锻炼身体。他懂得体育文化运动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因此发出了“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在体育运动中也包含大量的德育内容。譬如,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这就有了集体主义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搞卫生体育锻炼这些事在当时来说都有移风易俗的重大意义。当时的中国,刚刚解放,百废俱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愚民政策,对于文化上的破坏,使得很多人头脑中还存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而这些很有意义的群众运动,宣传了正确的科学思想,破除了迷信和旧有的错误观念,因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影响。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又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理论的武器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为现实的变革力量。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发挥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他指出文学艺术要为最广大的工农兵服务,要创造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在根据地时期他提出要用有新内容的春联教育群众。要用文化武装群众,使群众自觉起来改革。这就是看到了群众文化教育的巨大德育作用而发出的光辉指示。可见文化教育也可以作为德育的载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形成合力教育
任何德育工作教育宣传工作的成功都不是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达成很好效果的,必须依靠多方面的努力。毛泽东曾经用十个指头弹钢琴来比喻做工作的方法需要注意轻重缓急,不能够搞一刀切,要各个指头互相配合,这个比喻里面另一个含义却没有被人们充分揭示出来,这就是说要弹好钢琴曲,不是一个或几个指头能够完成的,必须十个指头互相配合一起用力,所谓一起不是说十个指头全部一次按下去,而是说一首钢琴曲的完成需要十个指头都用到力,也就如同德育工作的进行不是单依靠某个“指头”就可以完成的,必须十个指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成果充分说明,学生的教育与成长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校长、教师的力量,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力量与学校相配合,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良好效果,难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德育也正是如此,单靠学校的力量不行,单靠宣传部门的力量也不行,只靠共青团的力量来做这个工作也不行,必须各个部门互相配合起来,力量都往一处使,团结起来用力,把力量凝聚成一股绳,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毛泽东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2](P226)。这就说明毛泽东摒弃了单纯依靠某个部门进行德育工作的观点,而是认为德育工作不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和工作,也是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工作。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A8
A
1671-5136(2014)01-0051-03
2014-01-27
鲁力(1987-),男,湖北咸宁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