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傅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2)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党建工作研究
王 傅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2)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道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现实诉求,也是实现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但当前的校企合作普遍忽视了党建工作,这对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不利的。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推进党建工作,需要政府、企业、高等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党建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明确指出了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可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2]。
任何组织之间(如企-企、校-校、校-企之间)合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单个组织无法达到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就是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产生“1十1>2”的效应[3]。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学校和企业各取所需,扬长补短,以更好地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对于学校而言,育人是根本,对于企业而言,营利是根本,但人才不可缺少。因此,协同育人,是校企双方的共同目标。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时,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思想”,过分重视“实用”和“技能”,忽略了其思想教育,结果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而是流水线上一个螺丝钉。
加强党建工作是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有很多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坚忍的意志品质;在生活上享乐,在学业上不思进取;缺乏钻研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学习纪律涣散,违纪现象屡见不鲜。党性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这些弱点。
(一)政府文件导向不够完善
在目前适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中,政府文件导向普遍过于重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忽视了党建工作的对接。1996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之后,政府相继出台多部重要的职业教育文件,比如《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职〔1998〕2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等。
这些法律法规分别从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总体目标、专业与行业对接、办学体制机制、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及时作出了补充和完善,但在思想教育和党建工作层面,并没有提及如何对接和融合的问题。事实上,多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重心在前者。校企合作的中心工作,只重视学习和就业的对接,忽视甚至回避了党建工作。
(二)党建工作存在“真空期”
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学生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一部分时间在企业,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党建工作自然能够严格掌控。但到了顶岗实习阶段中,党建工作也到了“真空期”。顶岗实习,从定义上讲,是“职业院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4]。
但是,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其自身党建工作处于缺失或者有名无实的状态,更谈不上实习学生的党建工作了。在这种情况下,顶岗实践中的学生党建工作如何开展,如何防止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防止思想出现偏差,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亟待妥善解决。
(三)党建工作未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
当前的高校党建工作,只是学校教育这个狭小的圈子里进行,没有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没有走出学校,没有与企业合作开展党建工作。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党建工作只是求学阶段的事,与未来的职业生涯没什么关系。倘若如此,他们一离开学校,甚至在顶岗实习期间,就会将党员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抛在脑后。
(四)重视入党程序,忽略思想实质
很多院校重视入党的“申请-介绍-讨论-表决”的程序,却忽略其实质。程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程序的正义就没有实质的正义”。但程序正义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忽略了实质,就变成了“走过场”。很多高职院校,对于顶岗实习的党员或者预备党员,只会定期召集起来开支部会议,对于会议的效果和学生思想的实质性改变并没有实际了解,不善于用疏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向一名合格党员靠拢。
比如,当学生对当前党政领导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时,有些政治辅导员对这一现象没有客观的评价,因此不能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疏通和纠偏,结果造成有些学生对我国当前的政治思想形势悲观失望。再如,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当学生发表看法时,有些教师只是采取搁置、姑息或者“一棍子打死”的消极方法,简单地将西方思想概括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或者“腐朽思想”,这种方式反而会激起学生的怀疑和反感。其实,西方思想中也有奉献精神(如信奉“拼命地赚钱,拼命地省钱和拼命地捐钱”的清教主义[5]),也有创新精神(如熊彼特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6])等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批判地继承全人类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高校党建的根本任务,也是企业用人的必然选择。因而,校企合作应是全面的,不仅有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等合作,还应有党的建设特别是学生党建方面的深度合作。做好党建工作有如下意义:
(一)校企合作党建是学校党建工作的深化和发展
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通过与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实习期学生党建工作,有利于对学生党员的全程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对学生党员的考察和培养,促进学生党员的发展,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达到对学生远程和全程教育的目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校企合作党建使得校企合作更加复合化
目前所进行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大多数是在教育教学领域、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尤其是优秀党员积极分子的教育引导,还需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此外,依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以及优质服务态度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党建是学生管理实践的必然选择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特点,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不利于学生党员的发展。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学生自身价值体系未充分建立及实习期间管理相对较薄弱,部分学生党员组织纪律涣散,为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面对实习期间党建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必须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必须牢牢巩固党在先进青年中的领导地位,不断为党增添新的活力。如果传播的思想还是几十年前的教条,方式还是传统的“满堂灌”,党课讲得枯燥乏味,与现实、未来和国际形势脱节,就很难激起新一代大学生的共鸣,效果也会适得其反。为了使党建工作收到实效,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改进政策导向,使学生顶岗实习期党建工作合作有法可依
政策导向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风向标。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政府的政策导向不能只重视专业与岗位的对接,应同时重视党建工作的对接。否则,党建工作就会失去政策和法律依据。因此,应在现有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
党的先进性是党建的核心[7]。保持先进性,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如果思想理论僵化,就会丧失引领社会前进的功能[8]。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在认识上要改变,要认识到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延伸进实习期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校企党建合作体系和机制、信息反馈和评估体系,做到责任明确,人员结构合理,经费落实到位,由双方党组织共同对实习期间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三)做好前期党建工作,为后续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在前期校内学习期间,要加大校内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力度,为后续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否则,前期没有党建观念,在实习期间突然加强党建工作,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因此,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要着眼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员的发展程序、发展对象的考察、转正等环节,促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高质量化,为后续的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做好充分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准备。
(四)拓展党建工作新方式,实现校企党建工作的对接
在新型教育模式下,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利用现代网络传媒优势,构建网络平台特别是移动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整合党建资源,拓展党建阵地。实现文件、信息网上传输,为内外部单位提供了学习条件。党员教师积极参与走访企业,为学生在校内外做好服务。邀请企业家、知名社会人士走进校园,开展实习教育及就业指导。吸纳社会资源建设党建基地,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对接的基础,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
总之,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和管理工作,要通过转变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大学生党建工作经验与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党建工作管理模式,创新适应新时期的学生党建工作理念、内涵和机制,拓展党建工作途径,从而保证党建工作切实有效开展。
[1]张新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构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62.
[2]金友鹏.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1,(3):73.
[3]何郁冰.产学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 165-174.
[4]童卫军,范怡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系统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2,(5).
[5]清教主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090362.htm? fr=Aladdin,2014-02-16.
[6][美]约瑟夫·洛伊斯·熊彼特,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王利华.先进性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的核心 [J].求索,2004,(3):151-153.
[8]周尚文.苏共在党建中的疏失及其教训[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5):63-68.
G711
A
1671-5136(2014)03-0038-03
2014-06-28
本文为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课题专项《面向区域科技自主创新的政校行企多中心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广州市的调查》的阶段性成果。
王傅(1977—),男,湖北大悟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社会工作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