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014-03-28 12:39邵光学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明资源生态

邵光学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邵光学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来抓。因为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建设生态文明。当人与自然对立乃至冲突时,良好的生活方式就难以建立,也就很难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鉴于此,生态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内在联系,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主义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必要。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来抓。因为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建设生态文明。当人与自然对立乃至冲突时,这就生活方式就难以建立,也就很难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鉴于此,生态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内在联系,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主义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必要。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改革开放36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这就给本已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压力。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前景让人堪忧:不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难以维系,而且面临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加剧的状况。基于此,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式,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建设美好社会。儒家追求的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主要地位,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同、相类和统一,因此其价值追求不是人与自然相分离,而是人与自然相和谐。道家主张人要节欲知足,要对自然感恩,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重要。佛家不但强调万物皆体现佛性,还强调众生平等,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道家和佛家的观点类似,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这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为应对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文化资源,这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然而,在工业文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人类征服自然”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日益盛行。受这种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资源进行盲目开发,对生态环境进行肆意破坏的不文明现象在我国不断发生。鉴于此,在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时刻,只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继承和发扬优秀思想文化,才能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进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5]。据此,生态文明开始被纳入社会主义体系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基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以及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在深刻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定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客观需要,也反映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既然文明强调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状态,那么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所取得的整体进步应当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物质文明的表现;我国人民民主权利的增加和民主程度的提高是政治文明的表现;我国社会文化艺术的进步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是精神文明的表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良好是生态文明的表现。生态文明意在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理应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自然不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丰富的物质生活、崇高的政治信仰、高尚的精神追求就难以实现。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而生态文明的成果也会在人们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获得。因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换句话说,只有生态和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三者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鉴于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及时制止毁灭性放牧、掠夺性采矿、过渡性砍伐等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目前我国环境之所以逐渐恶化,原因就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实现,集中体现为: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无限增大,对资源需求量的无限增大又使得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资源短缺的局面日益严峻。另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环境污染使得自然生态不断遭到破坏。这些矛盾环环相扣,日益侵蚀着我国社会和谐的根基,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资源,不断缓解资源消耗过快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业污染,努力化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建设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的客观需要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众多西方国家争夺选民支持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表明,生态运动已经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由此可见,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形式和前途的重要条件,这也为社会主义因素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提供了契机。作为全球环境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全球生态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意识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责任和地位,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热切希望能在生态文明领域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期,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可以树立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良好形象,又可以逐渐消除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所产生的某种误解,对加快社会主义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反思,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结和升华。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与否,生态文明与否,必将成为衡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基本尺度与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用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去规制、约束其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必须经过社会主义本质的衡量与检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只要我们更加自觉珍爱自然,更加积极保护生态,就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4-02-25.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F291.1

A

1671-5136(2014)03-0032-03

2014-09-12

邵光学(1980—),男,山东滕州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文明等。

猜你喜欢
文明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
对不文明说“不”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