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符号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
——以常州花博会会徽为例

2014-03-28 12:11丁金淑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花博会会徽符号学

丁金淑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多模态符号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
——以常州花博会会徽为例

丁金淑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文章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和探究2013年常州花博会会徽这一多模态话语,指出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除了语言文字外,图像、颜色和版式等符号系统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共同反映并重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

多模态符号学;话语分析;会徽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语言文字已不再是人际交流的唯一手段,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颜色、声音和动态影像等符号资源来交际,话语通常以含有多种符号体系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多模态化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文化的显著特征。近年来,多模态话语研究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

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最早的学者之一是R.Barthes,他在1977年发表的文章Rhetoric of the Image中,探讨了图像与语言在意义表达上的相互关系[1]。突出的代表人物是Kress和van Leeuween,他们的视觉语法理论成为分析和研究多模态话语的重要依据,应用十分广泛。目前这个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成果不断涌现,尤其以Kress G.,Van Leeuween,Lemke,O'Halloran,Jew itt和Royce T.等学者为代表。

在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几年发展迅速,论文数量逐年递增。首位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引介到我国的学者是李战子,她在发表于2003年的《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2]一文中,详细介绍了Kress和van Leeuween所构建的视觉语法和图像分析方法。随后,胡壮麟[3]、朱永生[4]、张德禄[1]24、李战子[5]等对多模态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路径和现实意义等进行了综合探讨和评介,推进了国内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并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韦琴红[6]、孙毅[7]等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社会符号学等理论,分析多模态话语的具体实例,探讨其意义建构方式。但是纵观研究多模态话语的文章,发现对于会徽的多模态研究并不多见。

文章主要运用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以2013年在常州举办的中国第八届花卉博览会会徽(以下简称为常州花博会会徽)为例,进行多模态符号学的话语分析,达到多模态认识和诠释意义的目的,以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一、多模态符号学的话语分析理论

社会符号学家Hodge和Kress认为,在现实社会的人际交流中,视觉、听觉、行为、表情和动作等非语言符号系统普遍蕴含丰富的意义[8],要想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沟通,仅仅关注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现实中“所有的交流都是多模态的”[9],没有哪一个符号能在孤立的状态下被完全理解。

多模态符号学即在社会符号学视域下对多模态符号的系统研究。每种模态都是符号资源,是人类在一定社会背景或一定的历史时刻响应特定的社会、文化或经济需要而创建的意义表达系统[10]。语言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符号,分析语言符号得到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其他符号资源,因而,多模态符号学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将对语言的研究扩展到一切用来表意的符号资源,如图像、建筑、音乐、动态影像等[5]2,于是,语言学中话语分析的研究范畴也随之拓展,从以往研究单一的语言符号到如今分析包含多种符号系统的多模态复合话语。

Kress和van Leeuwen构建的用于分析图像意义的视觉语法理论在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应用甚广,在此理论中,基于语言和图像同属社会符号的前提,他们参照功能语法学家Halliday[11]总结的语言的三项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论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对主要由图像构成的多模态话语从再现、互动和构图三个层面[12]构建和诠释其意义。

二、常州花博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会徽是大型展会的文化符号和核心标志,历来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设计直观、形象,艺术表现力强,涵盖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视觉传送的有效手段,也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常州花博会会徽以其新颖的构思、高超的创意、灵动而具美感的艺术形象成为同类设计作品中的佼佼者。文章拟运用视觉语法的理论,对这一综合了图像和文字的多模态话语进行诠释和解读。

(一)花博会会徽的再现意义

图像的再现意义对应功能语法中语言的概念功能,即图像能够再现自身符号系统以外的经验事件。根据图像的不同特点,Kress和van Leeuwen[13]将其主要分为两类,即叙事性图像和概念性图像,前者描述的是不断变化的动作、过程或事情,而后者展示“更为稳定的状态或更持久的真理”[2]3。

与句子可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类似,图像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在现实中,大多数图像是复杂的,花博会会徽便是其中之一。在图1中,花朵上方飞舞的彩蝶是一个不及物的、表示动作过程的叙事图像。因为其张开的翅膀富有动感,形成鲜明的对角线即矢量,而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志,概念图像没有矢量。

图1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会徽

占会徽图像主体位置的花朵则是概念图像。下文从解读概念图像的几个角度逐一对其进行分析。(1)分类过程:此图像实现的是隐含的分类,三条弯曲的线条所表示的花瓣是花的从属,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在横纵轴上的朝向也相同,呈对称分布,体现它们之间的等同关系。(2)分析过程:此过程包含承载者和其所拥有的特征两个参与者,它们之间是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在此图像中,每条形似花瓣的线条都是“承载者”,拥有不同的特征,如颜色、粗细等,在视觉上形成它们隶属不同种花的概念,似花的海洋,说明花卉种类的丰富。(3)象征过程:花通常象征幸福,高饱和度的五彩缤纷的花朵象征着人们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突出传达了本次花博会的主题“幸福像花儿一样”。

取名为“蝶恋花”的花博会会徽图案动静结合,寓意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表明江苏各级部门精心筹备,“羽化成蝶”,举办一届成功的花博会的决心。居于花心部位的彩蝶形态还可视为数字“8”的变体,表明此为第八届花卉博览会,展现了我国深厚的花卉文化底蕴,并寓意花卉业广阔、蓬勃的发展前景。

(二)花博会会徽的互动意义

比照语言的人际功能,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图像的互动意义,指的是图像和观看者之间的互动,提示观看者对其所现意象应持的态度,主要经由接触、距离、视点和情态等四要素来体现,它们共同营造出所现内容和观看者间的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接触指图像所现的参与者与观看者建立的接触关系。依据是否存在想象中的目光接触,图像可分为“索取”和“提供”两类。本届花博会会徽属于“提供”类图像,向人们提供信息,传达出花卉业蓬勃发展,自然生态和谐稳定等信息。

距离与镜头取景相关,体现图像所现的参与者与观看者的亲疏关系。距离从远到近主要分为公共距离、社会远距离、社会近距离、个人远距离、个人近距离和亲近距离。本则花博会会徽适用社会近距离,意图让人们近距离地观看花卉,与其平等地沟通和交流,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鼓励人们观花、爱花、护花。

视点即观看者观看图像所现内容的视角,通常有平视、俯视和仰视三个角度,体现象征性的平等或不平等的不同权势关系。本则花博会会徽的平视视角,表明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及密切的关系,人是自然之子,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需要尊重、热爱、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情态指图像中表现手法的使用程度,体现人们对图像所现的“真实程度”的关注,主要基于人的感官所倾向的编码设计。其实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色彩、再现的细节、深度、亮度等等,它们可用于衡量图像现实意义量值的高低。情态分为高、中、低三类。由于颜色常被用于抒发感情,反映现实,因而被赋予多种意义,是分析图像中情态高低的重要因素。本则花博会徽标图像使用亮丽的红、黄、粉和紫等具有高饱和度的色彩,且颜色对比度和区分度较显著,因而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远视性,属于高情态,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发展势头,寓意幸福、美满、和谐,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并创造幸福生活的激情,以及举办一届成功的花事盛会的决心和坚定信心,还传达出邀请人们参与花博会的盛情。

(三)花博会会徽的构图意义

图像的构图意义对应功能语法中语言的语篇功能,主要源于图像中构图元素的空间布局,可从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三个角度分析。信息值表示的是构图元素在视觉话语中因所占位置的差异而传达出不同的信息价值。上下、左右、中心和边缘结构分别表达不同的信息值。在上下结构的构图框架中,上方的往往是理想型的、概括化的要旨类信息,是最凸显的、主要的部分;下方的则是更贴近实际、具体的细节类信息。

本则花博会会徽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设计巧妙,符合人们从上往下的阅读习惯。置于上方的“蝶恋花”图像是“理想型”的信息,集中体现和凝聚本届花博会的宗旨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位于下方的文字是实际、具体的细节信息,说明本届花博会的中英文名称及时间、地点。

取景通过分析是否用到取景手段,揭示构图元素之间的从属关系。显著性,顾名思义,表明构图元素吸引观众关注的显著程度,如相对尺寸、被放置在前景或者背景、色调值的对比、鲜明度的差异等[2]7。

本则花博会会徽上方的图像部分占了整体话语的约70%,且使用的色彩艳丽醒目,非常吸引人的眼球,集中体现了构图的显著性,旨在推广宣扬本届花博会的主旨思想,充分吸引游览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会徽的文字部分约占30%,“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中英文及“2013中国·常州武进”三行文字字号逐级递减,颜色均为黑色,字体庄重典雅,主次分明,排列错落有致,表明本届花博会是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盛会。

由此可见,本会徽中的图像和文字两种符号具有互补性,是密切相连的整体。一方面,图像是文字视觉上的表征;另一方面,文字是图像表意的具体诠释。两者相互补充,实现了整个多模态话语语篇意义上的衔接与连贯,其整体意义远大于单个构成元素所表达的意义。

三、会徽意义的整体构建

在解读和诠释花博会会徽这一多模态话语意义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文字、图像、色彩、版式设计等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其中,缺一不可,各有优势,相互协调,忽视任何一种符号都不能准确、充分地理解话语的意义,这有效验证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正确性和普遍的适用性,表明除语言符号外,其他符号系统也具备表意的潜势,并都能表达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具有元功能特征。

要挖掘花博会会徽的整体意义及言外意蕴,还需结合社会、文化、历史及现实等其他宏观社会语境进行分析。Kress和van Leewen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不仅是各种符号模态如何表达意义,而且还探讨它们是怎样参与社会建构的[14],因为话语设计者对某种模态的选择,不仅要思考该模态的特性,还要考虑其与历史、文化等社会因素的联系。因此,分析会徽话语,不能流于形式,要结合社会现实分析,才能发现会徽话语背后蕴含的深远意义。

会徽是举办大型展会必不可缺的标志物,是举办地区文化的象征。它在设计上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突出反映该展会的背景、宗旨及内涵,还要充分体现举办地的特殊位置、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本则花博会会徽便是其中一个较为成功的作品,它折射出举办地常州辉煌灿烂的历史轨迹和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情。首先,本会徽中三条弯曲的线条的设计令人不禁联想到常州武进的古淹城遗址,该遗址是中国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城市区,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组成,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因此,花博会会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常州繁荣悠久的历史底蕴的认识,进一步传承了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次,会徽图像中鲜艳的色彩与波状条纹的巧妙组合还展现了常州独特的江南特色文化魅力和深厚的花卉文化底蕴。常州武进地处江南水乡,这里河湖密布,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如诗如画,自古就被誉为人间天堂,花卉栽培历史悠久,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被评为“中国花木之乡”,素有“国际花园城市”“花都水城”之美誉。同时,取名为“蝶恋花”的花博会会徽图像中“花”的形态以常州市市花月季花为原型。位于会徽图像最上方的蝶状图形跟本届花博会主场馆的轮廓非常相像,主场馆的鸟瞰图就犹如一只展翅舞动的蝴蝶。

由以上分析可见,花博会会徽这一多模态话语的产生植根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而另一方面,对其所处的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作为花博会这一大型展会的标志,会徽整体以红色为主色调,喜庆,浪漫,富有生命力,除了传达“幸福像花儿一样”主题理念外,也寓意“和谐社会、美好常州”。会徽的设计融合众多常州地方元素,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有助于人们了解常州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自然文化特征,对推广江苏常州的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已到来,现代交流趋于全球化、数字图像化和多模态化,话语的范畴已十分宽泛,从传统的语言文字扩展到了动态、复杂的多模态符号体系。符号学视域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和研究一切用来表意的符号资源。文章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通过对2013年常州花博会会徽这一多模态话语的分析,发现颜色、图像和版式设计等符号已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和文字符号同等重要,共同参与意义的整体构建,并且在分析多模态话语时,需综合考量其所在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诠释其意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研究方法尚未成熟完善,还需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文章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笔者的局限性,如在文中未探讨具体颜色的意义。随着人们对多模态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加深,多模态话语分析无论是其理论还是分析方法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张徳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2]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 (5):1-8.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5]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分析: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2):1-8.

[6]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16-22.

[7]孙毅.多模态话语意义的建构: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44-47.

[8]Hodge R,Kress G.Social Semiotic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8:vii.

[9]Baldry A,Thibault P J.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M].London:Equinox,2006:18.

[10]Halliday M A.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Arnold,1978.

[11]Halliday M A.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85.

[12]Kress G,Leeuwen T V.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ledge,1996.

[13]Kress G,Leeuwen T V.Reading Images[M].London: Rouledge,2006:59.

[14]Kress G,Leeuwen T V.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47.

责任编辑:赵青

H315

A

1673-0887(2014)03-0079-04

2014-03-23

丁金淑(1980—),女,讲师。

猜你喜欢
花博会会徽符号学
中国第八届花博会ETFE场馆设计要点探索
会徽公布
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湖南展园景观设计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第九届中国花博会会徽吉祥物揭晓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征集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研究
二○○八年江西中考试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