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贵松
(1.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2.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中华成语文化与世界受众传播
——海峡两岸百篇博硕士学位论文考察
苗贵松1,2
(1.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2.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从近代中国入手,考察了百年来汉语成语与汉文化研究文献,提出新世纪汉语成语文化研究要实现传播学转向:从国内关注向世界传播转变,从国际借鉴向国外推广转变。文章以百篇成语文化选题博硕学位论文为依据,分析年代分布、层次分布、学科分布和院校分布的得与失,认为中华成语文化在对世界受众传播过程中,要在机制上和传播者两方面具备战略眼光:国外依托数百孔子学院,国内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中华成语;学位论文;孔子学院;文化传播
我国有关成语的著述,所见较早为明代中期丘濬(浚)(1421—1495)编撰的《成语考》,该书又名《幼学须知必读》《幼学故事寻源》(一说作者为明末程登吉)。作为古代类书,《成语考》是按事类赋的体裁编写的童蒙读本,共33篇17 000余字,可谓微型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1]。清人邹圣脉增补注释后,遂以《幼学故事琼林》①通行。1889年,上海天主教会在华第一份中文期刊《益闻录》②第900期刊发《成语考》,揭开了近代中华成语传播出版的序幕。病梅《中国新成语》(《红杂志》,1923年第10期),则开20世纪中国成语研究之先河。比较研究所见最早的学术成果,为赵增厚1935年发表在《师大月刊》第18期的论文《英文成语研究》。刘节《古代成语分析举例》(《岭南学报》,1949年第1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较为重要的成语研究论文代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虽然成语研究刚刚起步,成果不多,但早期研究者功不可没。
20世纪下半叶,成语本体研究开始向成语文化研究拓展,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比较研究方面均有涉及,刘玉凯《成语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出版,2013年新版)可谓力作。莫彭龄在《试论“成语文化”》(《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成语文化”学术概念。
本世纪以来,成语文化研究方兴未艾,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承上启下,是从文化角度研究成语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朱瑞玟主编“中国成语文化书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成语中的汉文化。从学术史角度而言,现有研究对博硕士学位论文,尤其是对台湾博硕士学位论文关注不够。个中原因诚如南京大学龚放教授所言,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度和“含金量”须不断提高;必须切实解决学位论文的汇总、检索、利用渠道不畅,方法传统及管理机制僵硬等问题[2]。若从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角度而言,新世纪成语文化研究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从国内关注向世界传播转变,从国际借鉴向国外推广转变。只有这样,中华成语文化研究才能继往开来。
笔者运用“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和“台湾博硕士学位论文加值系统”,检索到题名“成语”选题的博硕士学位论文508篇(其中内地388篇,台湾120篇),下文分别从时间(2001年以来)和空间(内地和台湾)两个维度③,考察其成语文化选题的得失。
(一)内地成语文化选题博硕士学位论文
1.年代分布
本世纪以来,内地成语选题学位论文数量迅速增大,第一个十年的数量已达191篇,近三年(2011—2013年)就有197篇成语文化选题学位论文(见表1),这与上世纪末研究生扩招和新世纪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是一致的。
限于篇幅,文章只选取中华成语与文化传播视角选题的72篇博硕士学位论文作为考察对象,探讨新世纪初叶成语文化选题博硕士学位论文的得与失。
2.层次分布
一般来讲,研究生培养的层次决定了学术研究的高度。就72篇成语文化选题学位论文的层次来说,博士学位论文较少,仅有6篇④。而硕士学位论文有66篇,见表2。
这除了博士点和招生数大大少于硕士点和招生数之外,应该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成语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所致。另外,重要学术期刊很少发表成语文化选题论文⑤,一般学术期刊发表的,又多集中在常州工学院等地方院校[3],成语文化研究上升空间很大。
3.学科分布
高等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从学科专业入手,可作为捷径。成语文化选题博硕士学位论文已基本覆盖中国语言文学多数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居榜首,汉语国际教育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还有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学科尚缺,传播学、建筑技术科学、美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也有涉及,成语文化多学科特性突出,见表3。
4.院校分布
72篇成语文化选题博硕学位论文分布于47所高校,其中2篇及以上的有17所,华中师范大学以6篇独占鳌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5篇位名列第二,吉林大学以3篇位列第三,中央民族大学等14所高校各以2篇并列第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各以1篇殿后。见表4。
值得注意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成语文化比较研究方面数量超过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等传统优势学科高校,颇具特色。山东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虽篇数少,但都是博士学位论文。
(二)台湾成语文化选题硕士学位论文
笔者通过“台湾博硕士论文加值系统”,检索到120篇成语选题论文,与内地相比,研究时间早、创意开发多是两个突出特点。可惜未见成语文化选题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见表5。
近年来,一批数字人文研究机构,如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The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数字人文学会(The Society for Digital Humanities)相继成立。许多大学还设立了自己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如美国斯坦福人文实验室、伦敦国王学院人文计算研究中心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到人文研究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成了学者时下讨论的热门话题[4]。相对而言,台湾硕士学位成语文化选题论文更注重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艺术的融合,就其传播而言,将有益于研究转向。
以往汉语成语文化研究主要围绕成语的定义、成语文化的定义、汉语成语文化的分类、汉语成语文化的内容、汉语成语文化的功用,若就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的视角,则应多从跨文化交流维度和路径方面认真研究[5],立足学术,知己知彼,以有助于国外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成果。遗憾的是,一些学位论文虽然注意到中华成语的跨文化交流,如孟素的博士学位论文《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但还没有将“输出去”和“输进去”作为主题。因此,本文便不局限在传统汉语成语文化研究范畴,而是站在更为广阔的天地,探讨中华成语文化的世界受众传播问题。
1989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力量”(Soft Power)概念[6]。学界在文化资源层面上普遍译作“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则是中国专家学者的发明。近10年来,孔子学院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需要,迅速成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国文化的全息元和“活化石”[7],中华成语文化在增强和扩大全球传播过程中,至少要在机制和传播者两个方面具备战略眼光。
(一)国外依托五百孔子学院
协同学认为:“表面上十分不同的系统,在基本的总体特征上,能够以完全相似的方式活动。”[8]众所周知,跨文化传播是构建国际传播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既有别于政府,也不同于外设中资机构、企业,它是中外民间文化交流使者。截至2014年1月,中国已在世界五大洲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⑥和646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85万人[9]。中华成语文化作为国际汉语教育的生力军,不仅能借船出海,还有利于理顺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方面的关系,解决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在美国青少年喜欢的文化内容中,相比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对中国物质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文物古迹最感兴趣[10]。只有采取恰当的方式,提供对路的服务,中华文化才能落户当地,融入当地,服务当地,完成使命。因此,可将《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博采众美:书法文化与成语》《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等“中国成语文化书系”类内容融入汉语教学,在文化“输出”同时增强受众“输进”效果。再者,运用信息科技和移动媒体,以卓玉子《数字游戏式学习——交互式成语接龙系统》(台湾中华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和《中华成语奇遇记》(湖南立典影视教育有限公司2014年摄制)及相关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和调查为切入口,实施中华成语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
(二)国内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孔子学院的建立,使中华文化走到了世界面前,使各国人民在自己国家就可以学习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但合格师资的大量缺乏,正制约着孔子学院的健康发展。虽然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设置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华文教育专业,但因层次偏低,综合性弱,难以满足大量需求。斯坦福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菲佛和萨兰基克曾说:“如果想真正了解组织的抉择和行动,就应该更多地关注组织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在位置上的压力与限制因素。”[11]位置是在关系中体现的,这种关系是不同社会行动者在博弈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华文教育专业整合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归属中国语言文学类),最新《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所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中,设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归属教育学类),是顺应时代之举,但成语文化课程尚未引起各培养单位的足够重视⑦。另外,目前还无博士学位层次,势必影响汉语国际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这可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或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专业中增设中华成语文化方向,以缓解学科逻辑与教育需求的冲突。国家汉办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资助外国学生、学者和汉语教师到中国有关高校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可谓及时雨。
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注重直观感受和切身领悟,习惯于对事物作整体的观照和浑融的把握,由此养成一种不排斥感性的理性把握和“不舍象”的思维习惯,以及一整套取譬托讽、言约旨丰的表述方法[12]。成语是民族语言的全息元和活化石,对中华成语文化与世界受众传播这一课题略作阐发,还需有学术组织、政府部门、实践人士、国际社会之协同创新。
“我只是来告诉你,艾瑞克刚发布了新通知,我们明天去城市围栏实地训练,学习无畏派的职责。”艾尔说,“明天八点一刻在火车那里集合,准时出发。”
致谢:感谢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长莫彭龄教授对本文的指导。
注释:
①《成语考》在清代曾多次翻刻再版,早期可见日本天和二年(1682年)卢元昌补、中岛义方点刊本,题为《新镌详解丘琼山故事必读成语考》,另题《幼学须知必读成语考》。一些重印本甚至更动书名,后来学者就被不同书名的刊本所混淆。如广东、福建书商重刻宝华阁刊本《幼学故事寻源》,但考察其内容,与《成语考》并无太大出入,可见坊刻之乱,美国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藏有福建刊本。参见[新加坡]李焯然:《丘浚著述考》,见《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黄山书社,2004年,第98-124页。
②后又录《续成语考》一则。《益闻录》于清光绪四年二月二十四日(1878年3月27日)创刊,是上海最早的期刊之一,初为半月刊,自第11号起,改为周刊,后改三日刊,主要报道时事新闻、奇闻轶事、诗文等。现收存286期至1797期,然仍缺失较多,收于姜亚沙、经莉、陈湛绮主编《晚清珍稀期刊续编》第1-2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10年出版。
③内地所见最早的成语文化硕士学位论文是厦门大学林淋的《文化交流中成语表达的象征意义》(1991年)。北京大学周国易的《俄语成语的民族文化特色》(1992年)、北京语言学院迪巴莉的《从汉语成语和印地语成语看中印文化传统的异同》(1996年)共同奠定了上世纪90年代成语文化研究的基调。台湾较早的则是文化大学东方语文学系李湘玉的《比较中俄描写女性命运、面貌、性格之成语》(1994年)、杨欣陵的《成语在报章政论体裁里形成沟通作用之研究》(1996年)。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黄琼慧的《成语辞典的编纂理念研究》(1999年)是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
④成语文化选题博士学位论文:吴东海,《傣语四音格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孟素,《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扎亚,《汉蒙教育类成语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蔡心交,《越汉成语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吴玉凤,《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索伦嘎,《汉蒙人体成语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⑤只有李大农的《成语与中国文化》(《南开学报》,1994年第6期),杨文全的《成语中的镜像——中国古代隐逸文化阐微》(《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莫彭龄的《汉语成语新论》(《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霍存福的《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以成语与熟语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6期),孙光勇的《邯郸成语典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茅海燕的《汉语国际推广视域下的成语文化内涵浅析》(郑通涛主编《国际汉语学报》第3卷第2辑,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年)等少数几篇成语文化论文发表在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期刊上。
⑥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2004年11月21日,国家汉办委托韩国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在韩国首尔建立了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预计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将达500所,孔子学堂1000余所。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⑦为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培养合格的汉语教师和各类汉语人才,国家汉办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资助外国学生、学者和汉语教师到中国有关高校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或学习汉语言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如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度孔子学院奖学金招生办法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包括综合汉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汉字基础和新HSK辅导,选修课程包括太极拳、书法、剪纸、乒乓球,未见成语文化课程。
[1]胡遐之.古代启蒙用的类书:《幼学》[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45-51.
[2]龚放.从CSSCI统计结果看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J].教育发展研究,2009(5):79-84.
[3]沈琴,李刚,米海燕.汉语成语文化研究文献综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66-69.
[4]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2013年国际人文社科盘点[EB/ OL].(2013-12-27)[2014-02-18].http://www.cssn.cn/kxk/201312/t20131227_928535.shtm l.
[5]孙光勇.邯郸成语典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J].河北学刊,2011 (3):222-225.
[6][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7.
[7]莫彭龄.论成语的语言文化特质[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4):158-162.
[8]曾健,张一方.社会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6.
[9]姜春媛.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EB/OL].[2014-02-10].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2014-02/10/c_119264730.htm.
[10]吴瑛,阮桂君.中国文化在美国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调查:以匹兹堡地区孔子学院为例[J].学术交流,2010(10):201-205.
[11][美]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闫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
[12]涂光社.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发生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5-76.
责任编辑:赵青
G125
A
1673-0887(2014)03-0048-07
2014-02-20
苗贵松(1969—),男,常州工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访问学者。
2013年度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科研资助项目(BRA201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