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历史上的南北朝是极为混乱的一个时期,战乱频仍,朝代更替频繁,大量士人被迫远离故国家园流寓异国他乡。尤其是在梁际的两次大动乱——侯景之乱和江陵之陷后,南朝的大批文士,如庾信、王褒、颜之推、宗懔、沈炯等,都被迫奔北。在这批北上的文人中有一群身份比较特殊的人物——兰陵萧氏家族,他们出身萧梁皇室贵族,因战乱和宗族内部争斗等多以家族形式集体流寓到北朝。兰陵萧氏,在南朝时大都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已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流寓北朝后受到北朝统治者的优待,创作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一批文学作品,对较为萧瑟的北朝文坛来说,他们的出现丰富了北朝文坛。而萧悫是其中文学成就较突出者,颇负盛名。
萧悫,北朝齐隋间文人,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生卒年不详,其生平资料现存甚少。《北齐书·文苑传》仅载:“萧悫,字仁祖,梁上黄侯晔之子。天保中入国,武平中太子洗马。”①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之侄孙,梁末入齐(约550—559年间),后历周入隋。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记载,萧悫有文集九卷,只可惜这些文集均已佚失。现存诗17首,散见于《初学记》《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书中,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齐卷》。其存诗数量远远超过除庾信之外的其他入北文人,甚至超过温子升、邢邵、魏收等北朝本土著名文人。此外,在北齐文坛上,被举出“工于诗咏”的,仅有荀仲举、萧悫二人②。由此可见,对于诗歌创作不甚发达的北齐诗坛来说,萧悫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图3中的产品质量信用理论模型是企业产品质量信用关系模型的一种表达方式。产品质量信用意愿、产品质量提供能力是产品质量信用水平的内部决定因素,对应的影响指标为决定型指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是产品质量信用水平的外在表现因素,对应的影响指标为反映型指标。即产品质量信用意愿、产品质量提供能力和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三个方面是该关系模型的输入,输出的是产品质量信用水平。因此,企业产品质量信用评价的关系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流寓”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廉范传》:“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③《古代汉语大词典》(徐复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对该词的解释是“寄居在异乡”;同时“流寓”也是旧方志门目,方志常设篇目名称,属人物传、人物志之类,记载寓于本地日久而定居下来,对当地作出过一定贡献的外籍人及其生平事迹,如清顺治年间贾汉复《河南通志》列“流寓”门,有的志书则设为一目。由此,可以判定“流寓”一词是指人离开故土家园而寄居异国他乡,它具有一种地理文化意义。所谓“流寓诗”是指因战争、仕宦、政治避难等原因远离故国家园,寓居或滞留于异国他乡的文士在其寓居的文化区域内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从萧悫现存诗歌的诗题和描写内容来看,基本可以断定其创作于流寓北朝之后,故称其为“流寓诗”。
从萧悫现存的流寓诗来看,不论是诗歌的形式、诗歌的内容,还是诗歌传达的情感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北朝诗歌有着明显的不同,较多地展现出了南朝齐梁诗歌的风采。南北文学风格本就大相径庭,对此古人早有论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④,诗歌作为当时文学的一大主流亦是如此。齐梁诗歌因其共性往往并称,是南朝诗歌的典型代表,它以永明体和宫体诗为代表,简单来说,齐梁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声律)美,辞藻华美而缺乏内在的精神实质,也即常为人所诟病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⑤,总体风格趋向于清丽绮艳。萧悫早年深受南朝文化的浸润,后虽被迫流寓北朝,但南朝文化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由其流寓诗中展现的齐梁遗风可见一斑。
一是采用成熟的五言句式。萧悫的流寓诗除《春日曲水诗》⑥一首为杂言(五、七言相杂)之外,其余均为较为成熟的五言诗。且诗歌篇幅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少则四句,如《和司徒铠曹阳辟疆秋晚诗》,多则二十句,如《奉和济黄河应教诗》《奉和悲秋应令诗》等,更有八句、十二句、十六句不等。而齐梁诗歌处于古诗向律诗转变的过渡时期,也多为五言诗且对声律、对偶等有着精细的追求,但对句式的多少并没有硬性的规定。显然,齐梁诗歌句式的这一特点仍被萧悫所承袭。
二是情真意切的唱和诗,其中既有应王公贵族之命而和的应令诗和应教诗,又有与友朋之间的酬唱诗。萧悫此类诗作也不在少数,如《奉和元日诗》《奉和济黄河应教诗》《和崔侍中从驾经山寺诗》等。这类诗歌也是与齐梁诗歌中的唱和诗一脉相承的,注重真情实感的传达,从中亦可寻见齐梁唱和诗歌的影子。以其中《奉和悲秋应令诗》一首为例加以说明:
三是注重用典。萧悫诗中用典之处可谓比比皆是,例如在《奉和悲秋应令诗》中,“刘安悲落木,曹植欢征蓬”,萧悫就借用了淮南王刘安和陈思王曹植的典故⑧,悲秋的同时也写出了身世漂泊之感;再如《奉和冬至应教诗》末尾两句“惭无宋玉辨,滥吹楚王台”即运用了宋玉《风赋》的典故。众所周知,齐梁诗歌即有注重用典的传统,其时诗人以使典隶事为能事,史书中对此多有记载,如《梁书·沈约传》中就载有沈约与梁武帝比“栗事多少”之事,从中可见齐梁诗人对用典的重视程度。萧悫诗作也很好地继承了齐梁诗歌的这一传统。
萧悫存诗数量虽不多,但包含的题材内容却并不单一,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细腻生动的咏物诗,这是萧悫诗歌的主要题材,共9首,占到了其存诗总数的一半以上,且多为应制咏物之作。“高台”“岩石”“屏风”“桃花”“流水”“琴”“竹”等意象均入其诗,诗人观察细致、笔触细腻、状物工细生动,这与齐梁诗歌善于从日常生活及其寻常事物中发现诗意,着意创作咏物之作不无关系。如《听琴诗》云:
根据生态区划分的标准与原则[6],将黄土高原划分为九大生态区(图1),依次为燕山—太行山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Ⅰ-10),汾渭盆地农业生态区(Ⅰ-11),黄土高原农业与草原生态区(Ⅰ-12),秦巴山地落叶与常绿阔叶林生态区(Ⅰ-15),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典型草原生态区(Ⅱ-1),内蒙古高原中部-陇中荒漠草原生态区(Ⅱ -2),内蒙古高原中部草原化荒漠生态区(Ⅱ -3),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Ⅲ-1),江河源区-甘南高寒草甸草原生态区(Ⅲ-4)。
掩抑朝飞弄,凄断夜啼声。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⑨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内部审计的各种手段都是为了企业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完善、细分的财务系统,并且能够强化企业的监督管理。在财务管理系统中,一般规避的财务风险属于企业外部风险,但内部审计负责帮助企业去规避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风险,虽然两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两者的目的都是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诗作描写细腻,刻画纤工,具有齐梁咏物诗歌的典型特征。前两句为环境描写,交代听琴时的环境氛围,引起全诗;中间两联描写琴声,形象生动,着重刻画听琴后所引起的心理感受;最后引用庄子“至人无己”与“物我齐一”的典故,以旷达之语作结,写出了为琴声所感染后,人、乐合而为一的至高境界。全诗圆融完整,读来清新流畅,丽彩纷呈,仿佛琴声就在耳旁,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主要有专题分类、统计分析及查询检索等功能。数据可以通过图表展示的方式,按水利工程、农村水利、河湖开发治理、行业能力等四大专题进行统计分析。查询检索主要分为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实现对数据的模糊查询、属性查询、多条件联合查询、详细信息查看、定位等功能。
二是语言精巧工致、清新自然。这与北朝本土诗歌语言的质朴、苍劲有着明显不同,而与南朝齐梁诗风相近。萧悫最负盛名的诗句莫过于《秋思诗》中“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一句,对仗工整,读来清新自然,尤其是动词“落”和“疏”的运用,贴切恰当,并无雕琢痕迹,诗中蕴涵了无限画意,令人不觉充满遐想。这也难怪《北齐书·萧悫传》称这两句“为知音所赏”⑦。另外,如“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春庭晚望》);“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听琴》);“叶疏知树落,香尽觉荷衰”(《和司徒铠曹阳辟疆秋晚诗》)等,也同样清绮流丽,是不可多得之佳句。
除上述两点之外,萧悫的流寓之作注重摹物抒情,这与当时重视经国大业以写作应用文章为主的北朝诗人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与此相反,这也恰恰契合了南朝齐梁诗歌一贯以来的抒情传统。这也是萧悫流寓诗具有齐梁遗风的一大表现。
便坐翻桑叶,长坂歇兰藂。檐喧犹有燕,陂静未来鸿。
蝉噪闻疑断,池清映似空。刘安悲落木,曹植欢征蓬。
发言形恻隐,睿作挺神功。下材均朽木,何以慕雕虫。⑩
重明岂凝滞,无累在渊冲。随时四序合,应物五情同。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参与决策机制的探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邵爱国 李 锐 韦洪涛(121)
此诗虽为奉和之作,但并没有歌功颂德谄媚于上,而是以“悲秋”为主题,“刘安悲落木,曹植欢征蓬”一句更是真情吐露,借助古人形象,将萧瑟秋景与飘零的身世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的流寓情怀。萧悫诗中多次写到秋天,想必这不仅仅是因为“悲秋”是诗歌的传统主题,更多的是这肃杀的秋景让流寓异国他乡的诗人感同身受,从而引发其诗意。
此外,萧悫还有一些清新自然的写景诗以及描山摹水之作等。这类诗歌同样也与齐梁诗歌的同类型诗歌十分相似。在此不一一赘述。
秋天拟文学,秋水擅庄蒙。草湿蒹葭露,波卷洞庭风。
萧悫的流寓诗歌之所以保持较多的齐梁遗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既有萧悫个人的原因,也有当时北齐诗坛创作风气以及南北文学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同时也是北朝诗歌内部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所使然。
首先,从萧悫自身来看,萧悫出身于南兰陵萧氏皇族,身世显赫(这在前文已有论述),流寓北朝之前一直过着上层贵族的生活,且兰陵萧氏家族人才辈出,多文学之士。因此,在萧悫入北前,他周围有着良好的文化环境,齐梁文学传统对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也为其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是由于萧悫特殊的尊贵身份再加上其自身的出众才学,流寓北齐之后,萧悫并没有像流寓北周的庾信等人一样怀才不遇,任一些虚职,而是受到统治者的优待,不仅在政治上受到礼遇,担任要职,而且在文化上也受到信赖(由让其担任太子洗马一职就可看出),所以,萧悫的流寓生活不但不算艰苦反而较为优渥,与在南朝时并无太大差异。而且当时的南朝陈已代梁,复国无望,萧悫诸人也只能随遇而安,以一种较为轻松的人生态度淡然处之,加之当时的士人对朝代更替之事已司空见惯,家国观念不是很强,正如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指出的那样:“齐、梁以来,视易君如弈棋,士鲜知节义。”[11]更何况一直以来的贵族生活仍得以维持,寄情于轻艳生活也便成了顺其自然之事。适于表现此种情怀的齐梁诗歌也自然被萧悫加以继承。
其次,萧悫流寓诗歌具有“齐梁遗风”也与当时北齐诗坛的文学风气有关。一般认为,北齐文坛的文学风气是由北朝本土作家邢邵和魏收二人引领的,按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二人存诗皆不多,且也多为风格绮靡的公宴、思妇以及奉和之作,如邢邵的《思公子》《三日华林园公宴诗》等,魏收的《美女篇二首》《后园宴乐诗》等,追求艺术上的精细唯美,这一点与齐梁诗歌并无二致,只是相比来说,邢、魏之诗语言较为质朴,还达不到齐梁诗歌的华瞻之美,这也恰恰是其可取之处。虽二人着力处并不在诗歌而在经国之文章,但从此二人的诗歌创作中亦可窥见北齐诗坛之风气,也即唯齐梁诗风是从,在艺术上追求华美,审美日趋琐细,与此同时也逐渐失去了北方文学特有的精神与特点。此外,从颜之推对当时文风的批评“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12],也可窥见其浮艳之风。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北齐诗坛呈现出较多的齐梁诗歌的风貌,这也就难怪本身早已深受齐梁文学浸润的萧悫,在入北后的创作中仍保持着浓厚的“齐梁遗风”。
再次,这也与南北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北朝诗歌内部发展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北文学虽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相对于北朝来说,南朝文学更为发达。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就政治而言,北朝征服南朝,就文学而言,却是南朝征服北朝。”[13]也正是这种在文学上南强北弱之势,迫使北朝文学不得不向南朝文学积极靠拢,诗歌作为文学的典型形式也是如此,然而这不仅仅是北朝统治者提倡的功劳——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始,北朝统治者开始崇尚文学,更是文学家自身和文学本身自主的选择,至东魏北齐朝,随着南北文学交流的加强,北朝本土士人纷纷取法江南文士,常常模拟南人之作。萧悫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北奔入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不可避免地会保持有南朝文学传统的优越感,并且此种心态也对他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即其诗歌中“齐梁遗风”的展现。与此同时,这也是北朝诗歌内部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然。这是因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发展过程必然要不断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并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与自我否定中走向成熟。北朝继承汉魏以来的古朴诗风,质朴的同时也略显简单,要想得以继续发展,势必要经过一个改造的过程,南朝绮靡诗风的北传正是一个转变的契机,接受并推崇南朝诗风也成为一种必然,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隋唐之际,陈子昂等人一出,才逐渐得以扭转,这也才会出现盛唐诗歌的繁盛局面。萧悫作为当时先进文化(南朝文化)的传播者,加之其又缺乏庾信诸人的家国之痛与忏悔意识,创作本身就擅长并受到推崇的文学样式——齐梁诗歌,也在情理之中。
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综上所述,萧悫流寓北朝后创作的诗歌并没有过多地沾染上北地文风,而是较多地保持了齐梁诗歌的风貌。其诗歌的总体特征正如邢邵在《萧仁祖集序》中写到的那样,“萧仁祖之文,可谓雕章间出”[14],所谓“雕章间出”就是指萧悫诗文文辞雕琢精细,辞藻华美。同时,“萧散”“宛然在目”[15]的清丽之美亦是其诗歌的一大特征。这既得益于齐梁诗歌的传统,又与北地自然人文环境不无关系,从而形成了萧悫比之齐梁诗歌更为清丽自然,比之质朴简单的北朝诗歌更为圆润华美的独特风貌。可以说,萧悫及其流寓诗作的出现给北朝文坛注入了一定活力,促进了北朝本土诗歌的发展,并在南北文风交流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像付朝近、付家文这样完成厕所改造的,陆楼村共有269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永奎说,“在 ‘厕所革命’推进和管理过程中,村里探索‘6S’管理法,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学习六大项,确保物有其所、物归其所。”
注释:
2)节能效益。天然气是洁净能源,广泛用于燃料、化工原料,天然气发电等,回收1000 m3天然气可节省1 t自用油。回收1 m3天然气可以发电3 kWh。
①②⑦[唐]李百药:《北齐书·文苑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627页,第628页,第628页。
③[宋]范晔:《后汉书·廉范传》,中华书局,2007年,第1101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370页。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该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⑤[唐]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曾云:“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⑥该诗《初学记·卷三》作《春赋》,因此也被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⑧刘向、曹植二人在历史上都出身皇室,以文名世,渴望建功立业却常怀不遇之感。另《淮南子》有“凡见叶落而知岁暮,故叶落而长年悲”之句;曹植《杂诗·其二》有“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之句,借蓬草自况,写身世飘零之感。
④湿地与尾水处理工程:利用生态湿地及稳定塘,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尾水,通过生态处理,利用土壤、植物、水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工程处理、净化,使尾水水质符合农田灌溉及淮河入海水道水功能区标准,部分用于周边农业灌溉,部分排入淮河入海水道。项目实施,可以有效改善白马湖周边水环境,在洪泽县白马湖周边农村面源污染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⑨⑩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11年,第2279页,第2276页。
[11][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2][北齐]颜之推:《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2007年,第249页。
[13]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216页。
1102 粒状头样蛋白 2 下调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肿瘤细胞对吉非替尼耐药 洪永刚,郝立强,毕峰瑞,颜宏利
[14][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3842页。
[15]语出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吾爱其萧散,宛然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