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中努道普效应的分析
—— 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为例

2014-03-28 02:27沈军威郑德俊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发文效应论文

沈军威 牛 越 郑德俊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210095 江苏南京卫岗1号,E-mail:gzdxwadxz1989@163.com

1 引言

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马太效应,这一现象首先由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 K.Merton)1968年在《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一文中提出[1]。马太效应是一种优势积累效应,属于所谓“名人效应”、“名师效应”、“名校效应”,是社会上一种不可避免而又利弊俱现的偏态心理反应。1978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杰里·加斯顿(Jerry Gaston)在《科学的社会运行》(The reward system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science)一书中进一步分析了科学承认与科学声望非正常匹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2],分别是马太效应(Mattew Effect)、韦泰姆效应(Wehttam Effect)、波敦克效应(Podunk Effect)和努道普效应(Knudop Effect)。

这四种效应分别以高声望机构和低声望机构为表述主体,其中以低声望机构为主体的是波敦克效应和努道普效应。波敦克效应指的是,在声望较低或处于边远地区的机构中任职的科学家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承认。Knudop一词是Podunk一词的倒拼,努道普效应是波敦克效应的反面,指的是在声望较低或边远地区机构中任职的科学家获得了多于他们显然应该得到的承认。现实生活中努道普效应是很少见的。

梁立明和刘炜发现我国物理学领域最具权威性、学术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期刊《物理学报》论文引用中存在着典型的“努道普效应”[3]。朱大明据此又“从投稿以及审稿角度”、“从引文功能和引用行为动机角度”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建议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引文计量实证研究和量化对比分析[4],从而探讨 《物理学报》论文引用中出现的“努道普效应”究竟是个案还是具有普遍性。在这一思路下,笔者选取了国内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进行了验证与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论文引用中也出现了努道普效应。本文对这一发现进行了系统归纳。

2 期刊选取和数据来源

2.1 期刊选取

本文选取的分析期刊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它是由天津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学会、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1979年创刊。创办三十余年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现已成为“全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核心期刊”,同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并入选《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因此,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发表的论文及其相关引文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同时,在对比其他期刊的波敦克效应时,我们选取了《中国图书馆学报》作为对比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国家级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创刊于1957年。据统计,从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图书馆学报》所发文章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在国内图书馆学期刊中均位居第一。所以对比期刊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2.2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出版平台上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数据统计周期为2001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期刊发表的论文及其引文数据。

将不同类型的机构放在一起进行学术声望的排序和分层是困难的,因此本文仅以高校作者发表的论文为研究样本。同时我们把高校分为211高校和非211高校两组,因为这这两种类型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高校,而且我国211高校与非211高校学术声望的分层是清晰的,211高校成为高校实力和声望的代名词。另一方面,从学科角度来看,211高校与非211高校学术水平的对比也是比较鲜明的。

由于高校间合作发表论文日益普遍,为避免论文归属的重复导致分层的模糊,样本最终被限定为单一高校作者发表的论文。也就是说,无论论文有几位作者署名,所有作者必须来自同一高校。尽管存在高校合并和改名的现象,但这些高校的属性几乎没有更改,因此,这一现象对本文分析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

3 数据分析

3.1 基本发文数据统计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在2001年~2010年期间总共刊登了2677篇文章,除去各种通告通知、贺词等杂文还剩2559篇文献。除去非高校(如地方图书馆或者科研机构)以及单位合著的发文,单一高校作者发表的论文有1600篇,占到发文总数的62.52%。1600篇论文中211高校发文481篇,非211高校发文1119篇,各占30.06%和69.94%。总共被引1340篇文章,10695次。

从发文量来看,2001年到2010年每年的发文数量总体是呈现上升的趋势。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发文量激增,达到四百篇左右,原因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主办单位——天津图书馆百年馆庆,所以这两年的发文量相对较多。

表1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历年发文情况

3.2 发文机构分布

通过对《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年~2010年发文的机构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天津图书馆共发文188篇,这个数量是排名第二的南开大学图书馆发文数量的2.89倍。即使是把国际商学院、图书馆以及其他学院的发文数统一计算,南开大学共发文138篇,天津图书馆依然是其1.36倍。天津图书馆的发文量之所以遥遥领先,这和《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主办单位就是天津图书馆有很大关系。同时,位于天津的机构共发文929篇,占到总发文量的1/3多,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如图1所示,我们绘制了2001年~2010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发文前20的机构及其数量。需要指出的是,当以某一高校图书馆为发文机构名称的论文数在50篇以上(比如南开大学图书馆),或者达到该高校整体发文数一半时,我们单列出了高校图书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共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上单独发表21篇论文,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只有16篇,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只有2篇。

图1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年~2010年发文机构分布

3.3 高产作者及被引分析

表2统计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年~2010年发文数在前十五的作者及其所在的机构和总被引频次。这15位高产作者,有9位来自高校(其中6位来自211高校,3位来自非211高校),6位是来自其他机构。211高校总被引数为374次,非211总被引数为107次,其他机构总被引为74次。

图2是用Ucinet做的一个高产作者之间相互引用的可视化图,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的是被引用的关系,而图中孤立的点表明他们之间没有引用其中任何人的文章。尽管可以直观地发现高产著者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大,但通过对比分析表2中的总被引次数,我们发现产生引用关系的高产作者,其总被引频次基本处于前列。

表2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高产作者及被引数量

图2 高产作者互引关系图

3.4 两类高校论文被引情况对比分析

通过对样本论文的逐一筛选,以及对引文的逐条检索和统计计算,我们计算出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从2001年到2010年每年发表论文数及其被引次数,同时我们以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分类列出每年的被引篇数和篇均被引频次,如表3所示。

从论文篇数来看,这10年来,无论是211高校还是非211高校,发文数都基本上呈增长的趋势。不过,211高校的发文数量总体是低于非211高校的,其中2009年差距最大,非211高校发文数是211高校发文数的3.1倍,多出了143篇。

从被引篇数百分比来看,除了2003年非211高校论文被引篇数百分比略低于211高校论文之外,剩下的9年中非211高校论文的被引篇数百分比均高于211高校论文3到14个百分比不等,2010年高出26个百分点之多。

从篇均被引频次可以看出,除2001年和2003年非211高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低于非211高校论文以外,其余年度非211高校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均高于211高校论文。图3是211高校与非211高校篇均被引频次的一个直方图,其中,

表3 211论文和非211论文被引情况比较(含作者自引)

2002年和2004年是非211高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出211高校论文最多的年份。2002年非211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达到13.77,而211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7.29,前者是后者的1.88倍;2004年非 211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达到16.72,而211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2.75,前者是后者的1.31倍。

图3 211高校和非211高校篇均被引频次直方图

4 结果讨论

4.1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努道普效应是存在的

虽然根据被引篇数百分比和篇均被引频次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我们发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存在着努道普效应。但是为了进一步分析努道普效应,还需要考察努道普指数。努道普指数是梁立明和刘炜在研究《物理学报》的努道普效应时提出的,具体指标有两个,分别是利用被引篇数百分比计算的努道普指数N1和利用篇均被引频次计算的努道普指数N2,计算公式是[3]:

通过对表4中2001年-2010年各年度的努道普指数进行分析,我们注意到N1普遍较小,而N2普遍较大,这说明非211高校论文相对于211高校论文,在论文被引比例上存在优势,但优势不显著,而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优势显著。最大的N2值出现在2002、2003和2004年,分别为0.2、0.24和0.35。通过分析这三年非211高校论文的被引情况,我们发现,这两年的非211论文单篇最高被引数超过了211论文,尤其是2003年《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和2004年《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探讨》两篇文章更是达到被引104次和102次。同时,这两年被引超过10次的非211论文数量分别是28篇、38篇、47篇,超过了当年211论文的被引数量。被引用过百次的单篇论文以及大量被引用超过10次的论文,显著提高了非211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使这三年的努道普指数普遍较高。

表4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两类论文的努道普指数

在分析努道普指数后,我们更加可以确定《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论文引用情况确实存在努道普效应。

4.2 作者自引不是努道普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引用行为里,从引用主体的角度区分,被引文献获得的引文有两类:一类是作者自引,一类是非作者自引(即他引)。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作者自引率是否是出现努道普效应的原因。

表5给出了211高校论文和非211高校论文自引频次和比例,可以看出除了2001年、2003年和2005年非211高校论文的自引率要稍微高于211高校发文的自引率之外,其他年份的非211高校论文自引率都低于211高校论文的自引率。而且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出,不论是211高校还是非211高校的作者自引频次和自引率都不高,所以从自引率来看,笔者认为它不是导致努道普效应的根本原因。

表5 两类高校论文的自引率

4.3 努道普效应仍属较少数现象

尽管我们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中发现了努道普效应,但不能确定其他图书情报学期刊上是否也存在着努道普效应?于是,我们对比分析了CSSCI中的其他图书情报学期刊,发现,其他图书情报学期刊呈现的都是努道普效应的对立面——波敦克效应。下面以《中国图书馆学报》为例,作一简单对比。

通过对表6进行分析,虽然211高校论文被引篇数百分比基本都略低于非211高校论文,但在篇均被引频次上,除了2001年和2002年,211高校论文低于非211高校论文,其余年度211高校论文都高于非211高校论文。其中2004年差距最大,211高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是非211高校论文的1.58倍。这说明,《中国图书馆学报》期刊论文引用情况中存在的是波敦克效应。

4.4 图书情报领域论文外流状况分析

我国高水平科技论文外流现象普遍存在。朱大明指出,211高校作者有相当数量的高质量水平论文首选投稿在国际学术影响力更大的国外期刊上发表,这会造成国内期刊上刊载的211高校作者的论文质量水平与非211高校作者所投的论文相比并不突出,甚至有部分会略逊一筹。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报告,我国物理学领域2001年~2011年SCI论文篇数共14707篇,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前五位。而据邱均平等人对SCI、SSCI期刊论文和CPCI—S、CPCI—SSH会议论文的统计分析,1916年到2011年图书情报领域中国学者共发文4512篇,其中大陆为2700篇。同时,大陆的篇均被引 频 次 为 0.856,而 台 湾 和 香 港 地 区 分 别 为5.725、9.805。[5]

表6 《中国图书馆学报》两类高校论文被引情况比较

本文以被SSCI收录的ElectronicLibrary这一图书情报领域具有更大学术影响力的国外期刊为例具体分析,我国学者2001年~2010年在这一国际期刊中共发表90篇论文,占这个期刊总发文量的16%。这90篇论文中,大陆学者只发表25篇,只占到期刊总发文量的5%。可以说,相对于物理学而言,国内图书情报领域论文很少能在国外期刊中发表,论文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还很低,也很难对国内图书情报领域期刊中的努道普效应产生影响。

4.5 编辑公正与数字化存取可能有助于努道普效应涌现

对比表3和表6,以及对具体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分析,我们看到,非211高校论文很少出现像211高校论文单篇被引频次达百次之多的情况,但非211高校论文整体被引频次比较集中,不像211高校论文起伏较大。这可能与非211高校学者论文录用稿质量平均,期刊编辑编辑公正、慧眼识珠有关。

表7 国内学者在国际期刊中的发文情况

此外,但随着网络数据库的不断发展和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变化,学术论文都以数字化形式在统一平台上接受来自用户的检索,这比印刷本时代增加了非著名机构论文的知见率和入眼率,“英雄莫问出身”,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非著名机构的学术论文也因为其稳定的学术质量被学者们引用。

5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2001年~2010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发文数及引用数据,在该期刊上发现了努道普效应。这一结果,是继梁立明和刘炜在《物理学报》发现努道普效应后,在又一领域发现了努道普效应的存在。至于努道普效应在其他学科的可能性、著名机构与非著名机构的分类标准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1 Merton R K.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The Reward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of Science.Science,1968,159(3810):56-63

2 杰里·加斯顿著,顾昕等译.科学的社会运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63-175

3 梁立明,刘炜.《物理学报》论文引用中发现了努道普效应.科学学研究,2009,27(5):704-710

4 朱大明.关于《物理学报》论文引用中“努道普效应”的讨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49-651

5 邱均平,曾倩.我国图书情报学国际发文的计量分析.图书与情报,2013,(1):90-97

猜你喜欢
发文效应论文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