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困境的几点思考*

2014-03-28 02:27接雅俐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学术期刊

接雅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140号,E-mail:jieyali@njmu.edu.cn

2012年7月,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为高校科技期刊规划了“转企改制”的路线。2013年6月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表示,“当前的重点任务是继续推进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改革,明确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认定标准,分期分批确定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转企改制名单”[1]。关于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政策导向又一次呈现在非法人事业单位的高校学报面前,再次把高校科技期刊推向改革的风口浪尖。除此之外,高校科技期刊身处的现实环境也不容乐观:行业评价体系不明,期刊评价乱象丛生;市场竞争激烈,与国内外SCI、EI期刊、国内科技学术期刊都存在稿源争夺。细想这些环境因素,处处都有中国特色,让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由此引发了笔者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困境的分析和思考。

1 困惑——专业评价机构成为期刊评价和学术评价的指挥棒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给人们的印象是“全、小、散、弱”,难以吸引本校、本地区以外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自然难以发表更多优秀的稿件;而本校、本地区的研究人员也不屑于在期刊评价中影响因子偏低、没有进入“核心期刊群”的大学学报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行政部门以“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作为学术资源分配、职称晋升等工作的指挥棒。结果就导致了在专业机构发布的期刊评价中排名靠前的期刊,或是在影响因子高分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才代表科研人员的学术价值高,学术成就大,才能获得更多资源、增加提升学术地位的砝码。这一情况是如何产生的呢?

SCI是无法回避的话题。简言之,南京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从而开启了中国科研评价的定量时代,以SCI期刊论文的数量及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为要素的学术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就此诞生,并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广泛推行。随后,各类效仿SCI的基于引文的文献计量学量化评价的专业机构在国内逐一创立,他们的成果除了给出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量化指标外,还做出了各类排行榜、排名表,受到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行政部门的追捧。掌握学术资源分配的行政权力部门在职称评聘、人员晋升、课题申报、成果验收等过程中也无一不以这些专业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作为参考。发展至今,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通过这些专业评价机构“完美”对接,在高水平的期刊,尤其是在国外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才意味着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水平获得了研究机构、科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的一致认可。

对于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的相关性,笔者的理解是,从字面上看,期刊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期刊编辑、作者和读者,期刊评价的目的应该是向受众推荐好文章,期刊评价主要是期刊界、编辑界的活动,除了评估期刊对科学界的贡献及其影响程度,还应该包括编辑部制度和管理是否完善,编辑人员业务素质是否熟练、专业,以及办刊环境资源、出版能力、经营能力等多方面。更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期刊是否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需要,即作者通过科技期刊这个平台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供同行参考或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而读者通过阅读期刊切实地获得他想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再看学术评价,其主体应该是学术界,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成果、人员、机构、学术媒体展开的价值判断的活动,以衡量学术活动及其相关事项的有无、多少、作用和价值,是科研工作者团体的活动,也只有学术共同体内的科学家才能给出专业的评价意见。可见,期刊评价以出版质量为主,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进入“核心期刊群”只是反映期刊质量的一个方面;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标准有学识、修养、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等,发表论文也只能反映其学术水平的一个方面。就如医生的本职工作是治病救人,衡量一个医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更应该倾向于医德医术,应该是患者说了算,而不是发表了多少SCI高分的科研论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让学生增长知识、受学生喜爱、桃李满天下才是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而如今,不管是期刊评价还是学术评价,都过度地依赖于从事量化评价的专业机构,期刊评价被各类排行榜、排名表取代,编辑部内部建设被淡化、忽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评价渠道不通畅其结果更不会被采纳;学术评价又被从事量化评价的专业机构掌控了话语权,缺失来自学术共同体内专业评委的“声音”;尽管有些评价机构也考虑到同行评议的重要性,但是其分数的权重赋值少得可怜,在评价的计算公示中形如鸡肋。

2 困顿——对于SCI的狂热追求和不合理滥用

在现今中国,SCI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就意味着能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支持。数据显示,仅2012年中国科学家共发表SCI科技论文16.8万篇,这些论文只有约20%发表在中国办的、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其余80%都发表在外国办的期刊上[2]。在各种行政政策的导向下,科研工作者个人和科研机构的SCI文章数在短期内大幅度攀升,学术地位也由此扶摇直上。对SCI的一味追求导致研究人员和科研机构越来越看轻国内的科技期刊;科研机构和高校对科研人员乃至研究生发表SCI文章数量提出了硬性要求;大批的科技期刊尤其是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创办的英文期刊,竞相将跻身SCI作为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走向国际”的标志,一旦期刊进入SCI就意味着一跃龙门,身价百倍。

SCI对中国的学术影响究竟有多大?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2004年开始学校规定博士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SCI论文方能申请学位,在职称评聘中也做出了SCI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分值的要求,并出台了科研项目和科研津贴的奖励办法。政策出台之后,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攀升,近三年(2010、2011、2012年)发表SCI论文数量分别为406、563、850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为149、207、232项,位列全国所有科研机构的第34、29、27位,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金额更是位列全国所有科研机构的第28位。作为一个省属的专科院校,既不是“211院校”也不是“985高校”,能有如此骄人的科研成绩,与SCI指标相关的行政干预和相应的物质奖励肯定是有一定关联的。

此外,如果拥有一本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更加意味着学术机构的科研实力,也为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提供了一种便利。笔者所在高校于2010年重新改版了学报英文版,从刊名到编委会成员等都进行了改造与重组,以进入SCI为目标,每年行政投入百万元,并规定本校师生投稿视为等同于SCI影响因子为3分的论文,博士发文可凭此申请学位,学报每年给予约稿者物质奖励,给予通讯作者的奖励金额等同于学校对于SCI影响因子3分的论文。在学校各项行政手段的扶持下,学报英文版逐渐走上正轨。反观学报中文版,虽不至于大幅度后退,但前景甚忧。在原本一流论文投国外SCI杂志、二流论文投国内专业期刊、三流论文才会投本校学报的大环境下,高校学报稿源情况本就大不如从前,现在为了打造一本SCI期刊,更是分流了很多校内的优质稿源。

应该看到,对于SCI论文和SCI期刊的追逐,确实鼓励了大批科研人员发挥潜能、刻苦钻研,但同时也助长了不正之风,“近年来学术不端和造假行为都与对某些数据的追求有直接的关系”[3]。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看不起中国的科技期刊,不读不引用,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都争相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对于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于中国科学事业的伤害也很大;国内的科研部门、评价机构、行政管理部门又用各种方式鼓励自己的科研人员给国外期刊投文章,如此循环,国内科技期刊越来越没有好文章发表,愈加没法去竞争和争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期刊强国、科技强国只能沦为白日做梦。在本校的职称评审中,一位申报者拿出6篇在学报英文版发表的文章,认为学校规定“一篇等同于SCI3分,那么6篇就是18分”,这一结果让评审专家啼笑皆非。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有政策扶持当然是好事,但政策的制订一定要考虑周全和长远,政策的实施一定要规范和细致,不给投机分子钻空子;不仅要考虑一本期刊当前的现状和发展,也要兼顾其他期刊的实际情况,寻求期刊群的错位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对原有的好杂志不管不顾,放任自流,不主动约稿、组稿,不加强编辑人员队伍建设,甚至是与之争夺各类资源来办一本英文刊,以牺牲一本中文核心期刊的发展来打造一本SCI英文期刊,这样的代价和风险是否太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可见,行政干预对于学术评价有巨大的作用,其正面的推动力、影响力有多大,反面的冲击力、破环力就有多大。高校去行政化的口号已喊了多年,然而高校自己却在用行政化的手段干预学术研究。科学研究是充满奉献精神、探索趣味、不断创新的对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学术水平确实不适合进行简单的量化比较。目前国内科学界存在的真正问题,不是使用SCI体系进行学术评价,而是对这一体系的不合理滥用。

3 摆脱困境,重塑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信心

有学者犀利地指出:“评价机构走红学术界,与执掌学术资源的行政权力部门对这些机构的依赖是分不开的”[4]。但是笔者认为,对于期刊评价和学术评价,不能认为有关行政部门不作为。在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科研评价中掺杂大量人情等主观因素的现实情境下,可以尽量回避人为因素影响的量化评价指标确实带来一阵“清风”。而且,“学术共同体的即时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即使不考虑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界的影响,也不考虑利益纠葛,在同行评议中仍会存在分歧乃至对立的观点,难以简单地将评价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5]。所以可以预见,不改革现行的学术体制,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依赖于专业机构发布的量化评价结果的情况就不会彻底改变。评价制度决定了好文章的流向,那么,摆在我们高校科技期刊面前的就是如何突破重围,在逆境中求生。

3.1 冷静面对专业机构的评价结果

专业机构的评价结果数据有进有退,各家期刊的排名有升有降,不妨冷静面对,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些众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几乎成为各项科研工作“指挥棒”的评价工具。

首先,全面审视这些评价工具,认清每一项评价指标的两面性。比如影响因子是反映论文质量和期刊水平的一个相对统计量,其值越高说明期刊的影响力越大,所有的评价系统对于影响因子的权重赋值都是可观的,然而影响因子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恶意提高被引频次、期刊自引增加、结成期刊互引联盟就是短期内提高影响因子的办法。当前,一些评价机构已经着手研究这类问题了,并将择期公布期刊互引联盟及其互引次数,真到了这么一天,这些靠“做出来”的期刊既没了“面子”也没了学术“内涵”。由此也可以看出,任何工具的不当使用都会造成恶果!

其次,正确认识评价工具的作用,既不夸大,也不贬低,既不照单全收,也不全盘否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学识帮助作者提高论文质量,多刊发创新力强、学术性高的论文,加强期刊的学术建设才是期刊人的本职工作。对于这些评价机构发布的数据不妨一笑面对,岂不更加洒脱自在!

最后,真诚理解这些评价机构的勤劳工作和他们存在的必然性。期刊评价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向读者推荐好文章,这是毋庸置疑的,如同加菲尔德创办SCI的目的是通过其索引功能帮助科研人员更方便地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中国学术期刊论文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已深受诟病,学术期刊改革也到了无法回避的时间点。建立期刊准入机制与淘汰制度,从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体系的健康发展正是我们迫切期待的。“要树立良好学风、优化学术生态、引领学术发展,就需要纠治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乱象和弊端,构建一套适合国情、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5]。

3.2 坚持品牌,搞好积累,闯出生路做实期刊

期刊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建设。“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承担的工作,尽可能做得更好,争取把学报办成在相应层次中的佼佼者”[6]。笔者分层设计规划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如图1所示。

首先确定最终的目标,即提升期刊质量。期刊质量高了,自然首先引起本校师生的注意并得到他们的认可,他们会时常阅读期刊并关注他们感兴趣的科研文章,进而对某些关键词或者某些作者团队进行检索,会想到把自己的文章优先投给学报,也会引用学报上面的好文章。期刊质量高了,专业评价机构公布的评价指标数据自然会有所提升,这就让更多本校、本地区以外的优秀的科研人员关注到学报,对它产生兴趣,成为他们投稿的目标。学术期刊只有登载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特有的传播学术成果、推动科学进步的本质功能才能够体现,这也是作者学术价值的体现。

其次,整理达到目标需要依据的准则,如期刊内容质量高,编辑部遵循期刊出版准则,与科研人员互动交流良好。论文质量即学术期刊的生命,编辑部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提高论文质量展开;遵循出版规则,建立同行评议审稿制度、定稿会制度、三审三校制度等,更是必须做到的基本规范;强化服务意识,热情对待每位作者、读者,让他们了解期刊并认可期刊的发展,愿意给期刊投稿。

最后,明确达到这些准则的具体措施。如发表的论文需要有创新,理论性强,可读性佳,有课题有高水平的基金项目资助;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高、素质高,可以帮助作者完善稿件、提高论文质量,编辑部人员配备合理,工作安排适当,编辑部管理理念先进,各类制度章程完善;期刊的投稿流程简便易行,作者与编辑部交流方便,期刊信息如编辑部成员、编委会信息等情况,以及审稿流程、周期安排等公开透明,获取杂志、查阅检索期刊全文等均方便可得。

图1 分层设计高校科技期刊发展

在国家期刊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国内科技期刊的激烈竞争中,高校科技期刊身处困境冷暖自知,摆脱困顿闯出一条生路,做实期刊、走向光明,确实是难度很大。作为高校科技期刊,既不能被专业机构的量化评价指标牵着鼻子走,也不可对评价结果漠不关心、满不在乎或存有偏见,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提升期刊质量为总目标,在内容上注重每一篇论文的学术质量,在办刊形式上积极与国际接轨,走标准化、规范化之路,搞好编辑部自身建设。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管理模式需要调整,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需要构建,高校科技期刊更需要自强。

1 蒋建国.要继续推进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EB/OL].[2013-06-07].http://www.gov.cn/jrzg/2013-06/07/content_ 2422175.htm

2 中国科技期刊艰难发展的幕后故事[EB/OL].[2013-05-10].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3-05/10/content_ 16489385.htm

3 朱剑.学术风气、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7-13

4 朱剑.学术研究 谁人评说——学术评价主体与评价机制的重建.光明日报,2010-08-17(11)

5 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须完善.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5-17(4)

6 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编辑学报,2006,18(5):323-327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