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燕
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中有效的生活体验,能在文本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能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培养其实践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教学省时增效。
但生活体验设计不当,节外生枝,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移,让课堂效果很“受伤”。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的一节语文公开课《慈母情深》时,教师深情并茂地朗读和讲解课文,把母亲无私无畏、博大的胸怀和“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宛如画面一般主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学生也被感动得完全沉浸在课文的语境中而泪眼婆娑。这时,为了拓展延伸,进一步体验生活中母亲的辛劳和伟大,教师让三位学生表演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把书包背在胸前进行活动。这时三位学生嘻嘻哈哈地背着书包,你追我闹,没有丝毫劳累之感,其他学生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这很让人质疑此活动的目的。而学生在说观看活动后的感受时,竟很“乖巧”地说,母亲十月怀胎是很辛苦的,是伟大的……这很让人有做作之感。我认为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化的教学,不但浪费了课堂时间,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别处,只能使语文课堂很“受伤”。
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首先学生要热爱生活,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才能激发起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强烈学习愿望。与生活相结合的语文学习生动有趣,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会大幅度提高。
其次,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要加大开放性的力度,向生活资源拓展。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要适应新课程要求,要用语文生活化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而生活体验要和教学内容有机兼容,坚持课堂中的生活体验是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的课堂。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向生活领域拓展延伸,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综合素养的教育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县金川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