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胜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有其内涵和外延的规定性。中学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可以分为史实概念和理论概念。在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中,创建核心概念是前提,可以运用语义学解释、逻辑分析法来开展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注重历史概念的对比与联系,多重史观的运用为概念教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以试题为“锚”开展抛锚式教学有利于历史概念的复习和巩固。
一、历史概念教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概念”的概念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一般性特征,脱离了一系列现象的个体差异性,即从现象中抽取了本质。可见概念的功能重在概括与抽象复杂的外在信息。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一类对象,这些对象都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属性;形式逻辑学里说: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概念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3.中学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
中学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反映了相应历史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括。基本概念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中间层次。即: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观点。
4.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同其他概念处于一定的关系和联系当中,而且任何概念都必须用别的概念来加以规定。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可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它们的内容构成都是有史有论,前者以史为主,后者以论为主。
二、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一)历史学科高考长期以来强调对历史概念的考查
例如:1983高考的第四题:
四、简要名词解释:
1.北魏孝文帝改革 2.“二七”大罢工 3.“八七”会议 4.甘地
“名词解释”题型是典型的概念考查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事物相关信息的整体把握和概括表达。
(二)当前形势下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1.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概念的学习要求
高中历史学科的许多理论性概念是课标明确要求而教材未明确定义的。需要在教学中重点突破。例如: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中“民主革命”的概念;“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中“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不可忽略高中历史概念教学
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推理是由判断组成的,所以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我们的思维藉以进行的基础。因此,如果在概念的理解上出了问题,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3.顺应高考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课程体系的呈现方式一标多本的背景下,不同版本教材关于具体知识的表述差异较大,所以在各地高考命题中,考查一些共同核心概念成为大势所趋。
如前所述,基本概念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中间层次: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在广东省的高考中,主干历史概念的考查成为比较普遍的考查方向和形式。在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支中主干概念频繁而密集地出现。
三、高中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开展
1.创建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选择和锁定一些核心的理论概念概念,进行理论概念下的概念教学。如“民主”这一核心概念。一是要掌握内涵:民主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民主的程序(形式)在不断地完善;民主的内容(政府的职能)在不断地丰富;民主的区域(空间)在不断地伸展。二要掌握其外延:现代西方民主与古代中国民本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现代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中国的现代化);民主与地理环境(民主的国际传播)。三还需要对其拓展:自由、共和、民族主义、现代化等关联概念。这样不但可以把《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处理得更系统、更深刻,而且在处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罗斯福新政、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等内容时具有更新的视角: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有着民主主体不断扩大的一面。
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概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政治模块:
专制制度、民主政治、社会改良、民主革命、世界格局
经济模块:
农耕经济、工业文明、经济结构、市场经济、全球化
文化模块:
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思想解放、科技革命、自由平等、多元文化
2.运用语义学的解释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要弄清一个概念,首先要弄清它使用的基本术语。我们所用之术语一般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出自古代汉语,历经演变(如“封建”最初是分封建诸侯国);二是外来名词,近代以来,许多词语就是由英文译到日文,日文又译到中文(如“现代化”“近代化”这些近代外来名词的原意要到英文、日文中去寻找);三是由原名缩写而成。如“苏联”这些概念的理解或错误或片面,就在于他们不知道这些词语在缩写前的意思,而“苏联”则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缩写。
3.运用逻辑分析法开展历史概念教学
逻辑分析法就是通过对构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作用和影响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弄清楚各个部分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综合,即把诸要素的分析结果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历史知识概念。
4.注重历史概念的对比与联系
寻找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概念的对比与联系,有利于增强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例如: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概念和西方的“三权分立”概念,看似相距遥远,它们却都属于东西方不同国家用来制约权力的措施。董仲舒用虚拟的“天”来制约皇权,而西方用具体可行的制度来制约行政、立法、司法权力。
5.运用多重史观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注重运用多重史观对历史概念进行教学。如对“中国近代通商口岸”概念进行多方认识:
6.以试题为“锚”进行历史概念的复习与巩固
抛锚式教学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過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通常可用以试题为锚的“抛锚式”教学法,以试题为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调动应用所学知识,开展概念的建构、对比和分析,达到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深刻理解。
总之,无论是从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出发,还是从贯彻课程标准要求、落实高考考试要求出发,高中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都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只有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整合各方面资源,运用多重史观,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历史概念的形成和历史思维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漪涟.概念论[M].学林出版社,1991-10.
[2]何克抗.抛锚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