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德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
2.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二、难点:培养学生体会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一句话说的好:诗言志。诗文要表达而且能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追求,陶渊明也同样通过他的诗文表达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29岁入仕、41岁归隐、63岁辞世”的陶渊明的最真的自白《归去来兮辞》,分析陶渊明文章的艺术特色以及谈谈我们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二、研读课文
1.我们已对全文的字词进行了一番梳理,题目《归去来兮辞》的意思就是“归去吧!”作者念念不忘要归去,以至于县官也不做了,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要归去呢?下面通读全文,在文中找答案。
明确:
(1)从第1段“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能看出:因为他当官的生活不快乐,“心为形役”,所以他要归田,要归去。
(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因为归家后,能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所以陶渊明要归去。
(3)第2段后面几句,作者回家之后,可以悠闲地自斟自饮;可以到园子里走走,散步、散心;可以翘首观云,白云袅袅从山头冒起;可以抬头看鸟,鸟儿轻快地飞翔,飞累了,就一头扎进树林休息,嬉戏去了。这种归家后的闲适、宁静的日常生活让陶渊明念念不忘要归去。
(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以看出:作者归家后,可以与朋友畅谈情话,这里的情话就是知心话,可以与朋友快乐的交往。
(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还可以看出:作者归隐之后,可以躬耕西畴,可以悠闲快乐地劳动。
2.教师过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官场上,陶渊明的生活是不快乐的,是压抑的,而归田后的生活非常快乐享受,难怪陶渊明要归隐,要享受这天伦之乐。可又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下面结合全篇内容,四人或六人一组进行探讨,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①消极: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也有着消极避世的成分。如文中写他“善万物之得时”之后,即慨叹人生短促“感吾生之行休”;最后一段,在自述了不慕富贵、不期帝乡、唯求耕耘这一可贵思想之后,却引申到乘化归尽、乐天安命这一陈腐的人生哲理上去。表现了陶渊明世界观的消极面。
②积极: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这两句话判为消极,因为这两句是作者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是作者摆脱了现实的困境而产生的真实、复杂的感慨,归隐后的质朴自然的生活实现了他的人生意义。让他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享受本真的无尽的快乐。不是一种自命清高,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追求,一种对生命的超脱。
三、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之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在“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2.写景状物抒情
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
四、教师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文章中,尽管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发生,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編辑 王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