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娅璇
摘 要:李白,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学道求仙、服食炼丹几乎贯穿了李白一生。从李白的喜好、创作手法等方面探讨了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仙味。
关键词:仙味;喜好;想象;夸张
一、由喜好观“仙味”
1.始慕神仙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很早就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从少年时起,李白就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那时李白才十五岁。
李白“始终是个世外的道士”,尽管他的思想构成驳杂,但其主导未出道家、道教界内。他不但以道教教义为高标,塑造着自己的人格风范,而且以道境、仙境为理想,把其作为毕生不懈的追求。其飘逸诗风,正是他体悟“道”境的产物。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2.酒中仙
李白最爱饮酒,于是,酒便成了李白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被李白信手拈来,喝酒后的李白更是诗兴大发,创作出了一首首“仙味”十足的诗歌,如《月下独酌》《将进酒》《侠客行》等。
《饮中八仙歌》说的就是唐太宗请李白作诗,特意给醉酒的他喝了醒酒汤,但李白酒醒后第一句话就是:“拿酒来!”唐太宗问:“你不是刚喝了酒的吗?”李白说:“我是斗酒诗百篇!”于是,李白喝了三杯酒后便提笔写下了《清平调》来赞美杨贵妃。
熟谙酒性的李白在诗中用起“酒”来,是行云流水,又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少了酒,李白诗中的丰富情感便少了一个最恰当的承载物,少了些许灵气。
二、想象奇特、夸张
1.奇特的想象
“日照香炉生紫烟”,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平时看似普通的景象却变得如此雄伟、奇特。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平时我们看到的都是白色的云雾,可李白看到的卻是紫色的。描绘的一幅虚无缥缈、如梦如幻的仙境般的图画。“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在一般人眼中,瀑布是自然存在的,而在李白眼中,瀑布是被“挂”起来的,这是多么奇特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唐朝,宇宙、银河是遥不可及的,可李白却把庐山的瀑布比作银河,而且这“银河”是从天上落到了人间,如此超凡脱俗、神奇的想象,无不体现出李白创作中的“仙味”。苏轼《水调歌头》里写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也认为自己是仙人,是仙人来到人间的。英雄相惜啊!因为李白有超凡的想象力,因此,他的诗才如此与众不同,仙味十足!
2.夸张的手法
《夜宿山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想到他的手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恐”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那天上的仙人仿佛就在他的左边,就在他的右边,就在他的头顶之上,此时的李白已经到了一种仙境啊!“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儿童幼稚的想法,却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三、后人评价
对李白创作中的仙味,各朝各代优秀的诗论家多有评论。“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的比喻,取自《庄子·天运》。黄庭坚借此说明李白的诗体现出了变化莫测的“道性”。后代诗评家也都从这一点着眼,所谓超凡脱俗、仙味盎然,想象落于天外、超越常情的诗思。
参考文献:
毛晓红,甘成英.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