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菲
(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影像超声(彩超)科,重庆 404500)
脑梗死是常见和多发病,与颈动脉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预测和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1-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早期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类型、大小、形态等,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观察,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均经CT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49岁,平均年龄(54.5±1.1)岁。30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19例、糖尿病患者7例、高血脂患者9例;梗死灶位置:左侧16例、右侧9例、双侧及脑干5例。另外,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52岁,平均年龄(56.5±0.9)岁,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史。两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
1.2诊断方法 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HDL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受检者的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及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观察,探头频率为7.5~10 MHz,受试者取平卧位,头后仰,从颈动脉根部开始依次对以上项目进行观察。通过二维图像测量受检者颈动脉内径、内膜厚度、管壁有无增厚、斑块大小,观察斑块形态、回声等特点。管壁狭窄程度≥70%可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根据受检者血流、频谱的变化测量血管收缩期的峰值流速以及舒张期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等[5]。
1.3诊断标准
1.3.1斑块诊断标准 一般情况下,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1.0 mm,IMT>1.0 mm为内膜粗糙,IMT>1.2 mm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根据斑块的回声情况将斑块分为脂质型、脂质纤维型、纤维型、钙化型。斑块的表面形态:表面较平整为规则型,相邻表面差值<0.4 mm为轻度不规则型,相邻表面差值>0.4 mm为重度不规则型[2]。
1.3.2颈动脉狭窄分级 狭窄率1%~49%为轻度狭窄,血流速度增快不明显,峰值流速<115 cm/s,血流平稳;狭窄率50%~69%为中度狭窄,峰值流速>115 cm/s,血流加快,有间断射血现象出现;狭窄率70%~99%为重度狭窄,有斑块,峰值流速>250 cm/s,血流急速;彩超检查无血流信号灰阶超声显示充满实性回声者为闭塞[6]。
2.1两组颈动脉狭窄分级情况比较 对照组无颈动脉狭窄者,观察组有1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3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1例颈动脉闭塞,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IMT测量及斑块检出率、类型比较 观察组平均斑块、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斑块类型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IMT测量及斑块检出率、类型比较
观察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IMT: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2.3两组斑块表面形态的比较 观察组46例斑块中,规则型15例、轻度不规则型18例、重度不规则型13例,对照组9例斑块均为规则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71,P<0.01)(表2)。
表2 两组受检者斑块表面形态比较 [例(%)]
观察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
颈动脉硬化的重要标志是内膜损害及粥样斑块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斑块的形成造成颈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许多研究证实,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脑梗死的发生不仅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还与斑块的软硬有关,软斑发展快,容易脱落,脑梗死的危险性大;硬斑较稳定,危险性相对较小,梗死灶同侧动脉硬化斑块较对侧严重[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动脉斑块数量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颈动脉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颈部血管彩超可显示血管内径,内膜厚度,有无硬化斑块,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为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及支架的置入提供依据[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提早发现颈动脉硬化及狭窄,可以使人们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有效地减少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灵敏度高,具有检查方便、无创、重复性的特点,患者易于接受,对颈动脉管壁和斑块形态、大小及类型的显示清晰,对颈动脉狭窄的判定准确,对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对患者做出科学、准确的诊断意义重大,为临床医师在治疗方案选择上提供依据。
[1] 周燕,毛维,宣吉晴,等.颈动脉彩超检查对脑梗死患者的意义探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31(2):139-140.
[2] 战云,左溢华,王猛,等.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梗死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09,15(18):75.
[3] 董慧燕.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8):563.
[4]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血管病修订方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8(6):670.
[5]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801.
[6] 刘立梅,张晓红,刘江涛.颈动脉粥样硬镄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6):2101-2102.
[7] 易兴杨,余昌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4):17-32.
[8] 王红霞,牛小媛.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