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作萱
(防城港防城区人民医院,广西 防城港 538021)
小儿支原体肺炎110例临床分析
宁作萱
(防城港防城区人民医院,广西 防城港 538021)
目的 探讨110例子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11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克林霉素针剂治疗,观察组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通常合并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在治疗方案选取中,应提前做药敏试验,通过实验选取敏感抗生素来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肺炎;支原体;临床;分析
支原体肺炎属于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所致,在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之中较为多见的为肺炎支原体[1]。在各类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约占10%[2],本文对小儿支原体肺炎1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1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中,男65例,女45例,患儿的年龄为9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5.7±1.2)岁,患儿的病程为3~14 d,平均病程为(3.1±0.8)d。110例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全部经胸壁X线摄片及实验室检查等确诊[3]。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及病程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很好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均予以对症治疗,包括祛痰、止咳、呼吸道隔离及氧疗等。对照组给予患儿克林霉素针剂,使用剂量为每日15 mg/kg,使用方法为静脉滴注,将其加至5%葡萄糖液进行稀释,通常稀释成6 mg/mL及以上浓度,每100 mL的滴注时间应≥30 min。观察组依照药敏实验结果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给予患儿阿奇霉素,使用剂量为5~10 mg/(kg·d),使用方法为静脉滴注,治疗3 d之后停用4 d,治疗2~3周为1个疗程。如患儿为重症支原体肺炎,则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析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1 d的清晨、空腹12 h时取肘静脉血3 mL,将其置于专用抗凝管混匀,进行离心之后取血清待测。对患者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测定方法为免疫透射散射浊度法。两组患儿全部采用咽拭子采集咽喉部上皮细胞,同时立即进行床旁接种。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在进行标本采集后,将其分别接种于巧克力平板,及羊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在进行分离提纯之后采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进行测定。
1.3 疗效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治愈的标准为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并且体温恢复正常,肺部的啰音也消失,肺部病灶也全部吸收;有效的标准为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肺部啰音有所减少,病灶部分吸收;无效的标准为患儿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总有效率以有效率+治愈率计。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患儿临床治疗情况上看,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n(%)]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气喘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各项时间对比(d)
从胸部X线检查结果上看,年龄<3岁者的肺部纹理模糊、胸腔积液和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总发生率为59.0%,年龄≥3岁者总发生率为80.3%,二者相较年龄<3岁者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从肺外并发症发生情况上看,年龄<3岁患儿总发生率为7.7%,年龄≥3岁患儿总发生率为36.6%,二者对比年龄<3岁患者发生率明显较低,均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属于临床儿科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随着本病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引发多脏器多系统的功能损害,比如肝炎、心肌炎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肺炎支原体肺炎致病微生物以肺炎支原体为主,其处于细菌与病毒之间,一旦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会引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下行感染则会引发肺炎与支气管炎等。本文研究中,11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的合并细菌感染情况中,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12.85±2.98)mg/L,与正常值相较明显增高,提示患儿在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同时,有合并病毒或者细菌感染的可能。经病原菌检查,结果显示56例标本细菌培养阳性,占50.9%,获75株细菌菌株。观察组采用了敏感抗生素治疗,即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P<0.05),与报道结果相符。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P>0.05),主要为轻微恶心与呕吐,经对症治疗或未给予处理消失。两组患儿均有发热与咳嗽,其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同时,其并发有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经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迅速消退,并且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症状,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1] 朱妍艳,项蔷薇,罗运春,等.儿童支原体肺炎241例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45-47.
[2] 苏海燕,金尾静,张海邻,等.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一例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2):151-154.
[3] 尹嘉宁,刘丽,成焕吉,等.半胱氨酰白三烯、白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1, 29(8):708-710.
表1 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声像特征
2.1 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声像特征:本组共34例(68侧)共170枚转移淋巴结。其超声声像特征多为类圆形的低回声结节,内回声欠均,淋巴结L/T比值:(2.16±1.26)。边界尚清少数淋巴结出现相互融合现象,融合淋巴结的包膜多显示为模糊受侵犯,少数淋巴结结内可出现坏死、液化。淋巴结正常皮髓质及淋巴门结构消失。本研究观察CDFI表现为淋巴结内及周边多星点状和(或)扭曲、紊乱的条状血流,为多血供表现,血流强度以Ⅱ~Ⅲ为主。
2.2 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检测结果(表1、表2)
表2 治疗前后淋巴结纵径(L)、横径(T)及L/T比值变化
2.3 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DFI、CDE及多普勒频谱结果
治疗前血流多表现为淋巴结内及周边多星点状和(或)扭曲、紊乱的条状血流。治疗后6个月观察淋巴结内无Ⅱ级以上血流,未能测及动脉频谱。具体变化见表3。
由于鼻咽癌颈部转移灶对放射线中度敏感,经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消退,随着癌细胞的消亡,淋巴结形态改变,结内结构、血管可发生相应的改变、重组。通过观察总结颈转移淋巴结在放疗前后及随访中的超声变化规律,可注意具有异常变化特征的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癌复发可能。
本研究中,放疗前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多呈L/T<2的类圆形,随着放疗的进行及在随访过程中,逐渐转变为L/T>2的长椭圆形,并开始出现淋巴门结构。放疗前多以Ⅱ~Ⅲ为主,放疗后、放疗后3个月测及颈部淋巴结血流强度以Ⅰ~Ⅱ为主,放疗后6个月其颈部淋巴结无Ⅱ级以上血流,结内多无血流信号,放疗前RI相对较高,治疗后RI下降明显,前后存在明显差异。可能由于转移性淋巴结由于癌细胞的浸润,结内结构被破坏,使结内血管被癌细胞推移积压,新生血管紊乱形态失常,血管舒张受限,其血流表现为高速高阻。在放疗后,淋巴结逐渐恢复正常结构,紊乱新生血管消失,RI逐渐下降恢复正常,3个月与6个月的RI无明显差异,保持低阻改变。因此如在放疗后随访过程中,如颈部淋巴结血流较前明显丰富,或是出现多血供的新发淋巴结,因注意警惕是否存在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复发。
表3 治疗前后淋巴结血流及频谱变化
本研究观察到,放疗结束后仍具有转移性淋巴结声像特征的残留淋巴结,在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逐渐向正常淋巴结的声像特征变化。提示放疗结束后残留未完全消退的淋巴结在随访过程中(放疗后6个月)仍存在继续消退的可能。
总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鼻咽癌患者颈部浅表淋巴结检测敏感性高,应跟踪监测鼻咽癌患者治疗及随访的全程。
参考文献
[1] 夏云飞.实用鼻咽癌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86-87.
[2] 廖思海.彩超在评价鼻咽癌N分期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3):164-166.
Clinical Analysis of 110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NING Zuo-xuan
(Fangche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Fangchenggang, Fangchenggang 538021, China)
Objective To detective 110 cases child pneumonia’s clin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effect. Methods Selecting 110 child mycoplasma pneumonia patients from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with 55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clindamyci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kin sensitive antibiotics. Analyzing the two groups’ efficacy. Results The observation’s efficacy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time of patients’ symptom -disappear and be hospitalized are all shorter(P<0.05). Conclusion Pneumonia mycoplasma’ infection was always infected by the other viral and bacterial at the same time, so before selecting the treatment methods, the patients should take susceptibility testing so that we can select the sensitive antibiotic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Child pneumonia; Mycoplasma; Clinic; Analysis
R725.6
:B
1671-8194(2014)33-0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