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影视改编——以《西游记》为例

2014-03-27 08:35胡园园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电影评介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闹天宫大话西游后现代

□文/胡园园,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电影《大闹天宫》海报

影视的创作离不开当下的文化思想或文化思潮即文化语境的限定。在当下,影视改编的文化语境表现为后现代主义。所谓后现代主义,并不是指现代主义之后,而是指一种反对、颠覆现代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的思维风格。其核心观念应该是反对一切、反对真理、反对传统、消解精英主义。影视改编作为后现代语境下十分重要的一种创作形式,必定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本文以《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为例,分析后现代语境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狂欢——娱乐化

《西游记》因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神魔题材等特点一直是影视改编的宝贵资源。在后现代语境下,受其反传统等精神内核的影响,影视改编的娱乐化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娱乐化塑造上。这种娱乐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一是表现为颠覆原著中某一形象特点,例如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中,猪八戒是一个后脑上扎着小辫、两颊上有着红红的腮红、表情憨态可掬的形象,这与原著中、我们想象中的猪八戒大相径庭,这样的猪八戒的故事无疑更吸引观众。二是表现在放大原著中某一性格特点。在原著中,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面对玉帝、如来都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被众神仙称为“泼猴”,在进行影视改编时,通过滑稽的动作和让人啼笑皆非的对话再现了原著中神灵活现的孙悟空;孙悟空神魔不忌的性格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至尊宝变成孙悟空后,手持金箍棒站在火焰山上,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霸气。

其次影视改编作品本身也体现出一定的娱乐风格。如电影《大话西游》中的“无厘头”风格,台词契合当代年轻人玩世不恭的心态,“如果上天能够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希望是……”成为了很长一段时期内年轻人脱口而出的口头禅,也使《大话西游》成为了年轻人心目中的改编经典。但受后现代语境的影响,近几年的影视改编作品中娱乐化不再依靠荒诞、恶搞等“无厘头”来实现,拼贴、模仿当下网络流行用语成为电影娱乐风格的新模式。今年上映的《大闹天宫》的娱乐性就是依靠拼接、模仿流行元素实现的。如之前盛行的“走你Style”,“走你”一词也移植到了《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通过识别出这种模仿而从中获得愉悦与快感。这种娱乐风格的改变表明,以往一味标新立异的“无厘头”式已经不再是目前影视改编的主流思路,而在原著精华基础上进行新的演绎,才是当下现代语境下的新的标准。

在当今社会,“现实压的使人没有可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处处都是平凡和呆板,于是苦闷的心情也逐渐增加。人要在这呆板平凡的世界中寻出一点生机来排解这种苦闷,遇事要活动,要冒险,要寻出一些出乎常轨偶然变动。”[1]从这个观点来看,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总是希望通过短暂的逃离现实进入想象世界来释放生活中的压力,宣泄不满的情绪。因此在进行影视改编时,注重艺术形式转化间娱乐化的体现,是创作者不可忽视的元素。

二、读图时代下的审美取向——可视化

自电影发明以来,社会就开始进入图像时代,平面阅读向图像阅读转移的趋势逐渐明显。到了后现代语境时,观众的观影需求已经从原来的单纯感受影视艺术图像阅读的魅力发展为有选择的观看具有十分出色的视觉冲击感的影片。在银幕上表现为前期的作品大多以讲述情节为主,科技特效为辅。这时的影视改编作品主要是以影视艺术手段展现文学名著魅力的“忠实于原著”的“移植式改编”。以这种改编方式进行创作的影视作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还原小说的主题、情节等,是对小说文本的复制与移植,影视创作者的创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然,由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创作者们或多或少还是会对文学文本做一定的改动,如原本小说《西游记》一共100回,以“移植式改编”方式改编的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就成为25集的电视连续剧。而现今的影视创作者越来越注重电脑特技的运用。影视艺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必定会注重可视化的表现,也只有以高科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例如同样采用“移植式”改编,张纪中版的《新西游记》就比经典的1986年央视版的《西游记》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其中大量的影视特效制作、拍摄技术功不可没。

同样在电影中,数字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重要。以《西游记》电影改编的几个经典作品——《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在《大话西游》中,特技效果基本是依靠道具实现的,在《西游·降魔篇》中,已经融入了许多数字技术合成的特效。而到了今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整部影片基本都通过数字合成技术制作完成,相应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也获得了比以往的经典电影改编作品更高的票房。

这种可视化的追求也不仅是为了迎合现在观众的观影需求,还是为了适应题材。原著《西游记》本就为魔幻题材的小说,小说中诸多情节如南海取金箍棒、孙悟空练就火眼金睛、被压五指山等就需要读者的想象,电影在对小说进行艺术形式上的转换时就必须考虑到关于想象的可视化呈现。《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有许多这种可视化的表现。在镜头和景别切换上,多采用大远景、推镜头表现天界的宏伟、下界的灵动、魔界的阴沉。孙悟空带着九尾狐如雪游览花果山时,画面中满是青翠的树木高耸入云,郁郁葱葱。这个场景的构建,已经有了完全不输于3D特效巅峰之作的《阿凡达》那般吸引观众的资本。影片还首次以现代拍摄技术表现了孙悟空如何炼就火眼金睛,还原了炼丹炉内的具体景象;以精湛的特技效果表现了许多以前影视改编中没有的情节,如孙悟空连续的72变,吹毛成兵,捆仙索如何束缚妖怪,天庭中龙马奔腾等,把观众阅读小说时形成的想象呈现在银幕上,形成一种视觉奇观,让观众在审美享受之余,也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灵冲击。

到目前为止,《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已获得了超过12亿的票房,虽然票房并不能证明影片的艺术性,但足以表明我国大众的审美口味,可视化必定会成为今后影视创作首要考虑的要素之一。

三、解构精神下的审美情感——平民化

在后现代语境下,社会出现物质有了极大丰富而人们的情感关系变得淡漠的现象,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成为现在的主流审美情感,影视改编也呈现平民化的趋势,这种平民化体现在对主题的消解上。改编的作品中故事不再具有复杂性,而是成为简单、通俗易懂的故事,体现到《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上为消解神话英雄,使传统英雄平民化,具有人性和爱恨情仇,主题也大都围绕爱情来展开。在原著中,人物为了“取经”而取经,而在后现代语境影响下创作者们对人物进行了消解,让人物因为爱等缘由去取经,这些主角们变得更加像“人”了。与此对应的是,影视改编方式也由早期的文本复制的“移植式改编”变为多元化的“演义式改编”。这种改编方式首开先河的是《大话西游》系列。在《大话西游》中,完全颠覆了原著故事情节,著作中的人物名字及取经原由成为影片背景,孙悟空的爱情故事成为主线,孙悟空也不再是见到妖精就一竿子打死的齐天大圣,而与不同的妖精谈起了恋爱,表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原著的有血有肉的“至尊宝”。继《大话西游》之后,形成了一阵“演义式改编”热潮,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影视改编作品如《春光灿烂猪八戒》、《齐天大圣孙悟空》、《嘻游记》、《西游·降魔篇》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也是这种平民化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在影片中,牛魔王成为魔界首领,与天界玉帝的妹妹铁扇公主相爱,但神魔相恋的忌讳让他们的爱情道路充满坎坷,不被众人所接受。最后,在牛魔王树倒猢狲散之时,只有铁扇公主带着孩子回到了他的身边,影片通过这些情节的设置表达了爱情的美好,满足了现代人对真爱的追求。在这一主题下,传统的、神圣的神话人物们由“神性”向平民化转变,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也让观众更能理解、接受他们的矛盾与挣扎。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自“演义式改编”兴起以来,在现在,每当有一部改编自文学的影视作品问世时,人们总要首先以“忠实原著”的标准来对这部作品进行评判并且争论不休。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视改编作为一种再创作,经过影视制作者的层层创作,必不可免的会与文学作品的一度创作有所差别,完全的忠实与原著几乎是不可能的。影视改编既然是发生在当代的作品,也应当以当代的视角来审视每一部作品的意义,在后现代语境下,影视改编作为文学作品的时代性体现,以现代人的角度对文学作品内涵进行新的诠释,不再局限忠实原著的内容上,解构文学经典,是现在影视改编的创作理念。同时影视的商业性决定了影视改编时需要综合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观影需求。

受后现代语境反传统、反权威、消解精英主义的精神理念的影响,平民化、可视化、娱乐化都对影视创作起到了重要影响,影视对于文学的改编就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又因为后现代主义“推陈出新”的特点,后现代语境下的每一部作品的出现,都一定与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我国影视创作者也应挖掘我国文学名著与现代性的结合点,以新的技术手段表现原著的精彩情节,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受众的审美品位和情趣,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1]郑艳玲.影像对文字的多面解读——关于西游记影视改编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8(03):25.

猜你喜欢
大闹天宫大话西游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张净作品
大话西游之品玩骐麟4K悟空播放机心得
《大闹天宫的由来》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大话西游之沙尘暴
《大话西游》喜剧色彩遮蔽下的悲剧意蕴
UPROAR IN HEAVEN 3D 大闹天宫3D版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