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星、尹力的英模电影比较研究

2014-03-27 08:35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生
电影评介 2014年8期
关键词:尹力英模铁人

□文/陈 洁,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生

电影《雨中的树》海报

英模电影经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有百余位电影导演参与其中。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审美情趣的改变以及电影产业市场化的推进,英模电影导演的创作理念也在不断地改进,强调平民视角、确立艺术观念和市场观念成为当今英模电影导演的共识。顺应这种创作趋势,部分英模电影及其创作者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其中,从九十年代到现在一直致力于拍摄主旋律电影的陈国星和尹力,在众多英模电影导演中脱颖而出,成为两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1995年,陈国星执导的英模电影《孔繁森》成为当时近二十部山东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中唯一一部赚钱的电影,并获得华表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优秀导演,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美术以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有研究者称,“如果说主旋律电影是中国90年代电影最重要的现象的话,那么陈国星的电影就是主旋律电影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1]之后,陈国星拍摄的英模电影《我的左手》(2007年)、《郭明义》(2011年)均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一书记》(2010年)则获得了华表奖优秀故事片提名,他的电影无疑成为英模电影中的精品之作。

除陈国星之外,尹力也是英模电影导演群体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尹力在其电影创作初期就已获得无数荣誉,他的儿童片《我的九月》得到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电影《杏花三月天》入选戛纳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电影节、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等,他执导的电视剧《无悔追踪》、《罪证》、《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也获得极大反响。到2004年,尹力拍摄了他的第一部英模电影《张思德》,并凭借此片斩获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和华表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演员奖。之后,他又执导了《铁人》(2009年)、《雨中的树》(2012年)两部英模电影,其中《铁人》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美术以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而《雨中的树》则收获了上千万票房并得到电影界的一致好评。

陈国星和尹力在英模电影的创作中具有相似之处,他们都秉持着强烈的精品意识,并注重对电影质量的打磨,同时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抱有敬畏之心,电影中流露出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赞扬和对“仁”、“义”、“孝”等传统美德的书写,但他们在叙事手段、影像风格的处理上却融入各自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其英模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整体风格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一、叙事结构:单线顺时与多线交叉

叙事结构就是事件的组织方式,不同的情节安排方式可以造成电影中人物关系、事件发展和情感表达的差异。单线顺时结构是一种叙事结构形态,它指单一线索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按照物质现实的时间向度来安排和组织。陈国星在叙述英模人物的故事时,选取人物生命的一段历程,按照人物生活和工作的时间顺序推进故事发展,通过清晰明了的线索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和情感。在《第一书记》中,陈国星按照沈浩放弃省财政厅的工作自愿调往凤阳县小岗村,在三年任期中兢兢业业地发展小岗村的经济,再到任期满后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住沈浩,最后到第二个任期时沈浩积劳成疾、猝死在工作一线的经历完成了对沈浩事迹的回顾;《郭明义》则通过展现普通养路工郭明义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的种种故事,把不同的事件通过时间顺序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模范人物。陈国星的英模电影叙事节奏流畅、故事完整、逻辑清晰,符合线形叙事的传统,但这种叙事方式偏于保守:一方面,这种电影情节的结构模式较为单一,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的故事容易削弱观众的观影兴趣;另一方面,观众对英模人物事迹已有所耳闻,这会造成观影者对故事发展进行预先设定,致使影片的戏剧效果和震撼力被削弱。

与之相比,尹力对英模电影的叙事结构安排则较巧妙而复杂,他运用时空的跳跃设置多条时空线索以不同的人物视角进行叙述,呈现出多线交叉的叙事结构。电影《铁人》里,尹力设置了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当代石油工人刘思成的故事,另一条则是六十年代的王进喜的故事,他让现实与过去相互交错,将两代石油人的情感经历、人生经历交错呈现并进行对比,这种“时空的并置和选择,是创作者有心为之,希望获得相应的剧场效果”[2];同时,这种立体的时空形态并非单纯叙述“铁人”王进喜的英模事迹,前辈石油工人王进喜和当代刘思成相互映衬,刘思成的父亲刘文瑞又与当年企图逃离恶劣的生产环境的赵一林的形象对比,使整个石油工人群体的得以展现,“铁人”群像也就此呈现于银幕。在《雨中的树》里,导演以李林森儿子追寻逝去父亲的足迹为线索,通过艺术化地想象让天人永隔的父子处于同一时空内,并通过儿子的视角展现李林森的故事,赋予主人公不同的身份:当李林森出现时,观众开始接受他作为优秀干部时传达的自身讯息;当儿子出现时,观众则以旁观者的视角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依恋,从而完整、深切地感知到人物的心理转变和情感体验。相较于陈国星电影里的线状因果关系,尹力电影的这种情节结构精细而严谨,强化了电影的戏剧效果;同时,尹力不以全知视角向观众灌输自己对人物的认知和情感,而是交予观众以探寻事件结果的空间,有利于引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影像风格:纪实化与诗意化

纪实性的影像要求导演以忠实的、客观的态度摄录生活,保持生活的完整性,画面中的每个细节都要忠实于自然,逼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陈国星对影像风格的把握呈现出纪实化倾向,体现出具有生活气息的生活化影像。导演在电影《孔繁森》里再现了西藏地区特殊的人文景观和地域风情,用平视的角度展现藏族寺庙的威严与庄重,又以一个长镜头掠过辽阔、壮丽的高原,带给观众置身其中遥望远方的感官体验,另外对藏民生活的房屋、具有藏族风格的房屋装饰都一一呈现,充满生活气息的西藏风貌就此跃然于眼前;《第一书记》着重再现了沈浩的农家生活,泥泞的小路、矮旧的平房、嫩绿的田地以及村民们在屋外开会、吃饭的场景,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幅乡野生活的画面;另外,陈国星在电影《郭明义》里也通过对铁路、厂房、工人生活的大院和老旧的平房的描绘,勾勒出鞍钢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

如果说陈国星用这种纪实风格的影像强化了英模人物的平民身份,并充分衬托出导演对真实生活的认知和感悟,那么尹力作为一个美术出身的导演,则通过电影释放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尹力运用商业性的电影元素、艺术性的电影语言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如诗般美丽的电影世界,他的英模电影也因诗意化、浪漫化的影像语言构筑起不同于其他英模电影导演的特殊风格。电影《张思德》以黑白影像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影片将观众拉回到那个激情洋溢的年代和那片热血滚动的土地,创造了一个与延安有关的记忆;影片结尾处毛主席为张思德开追悼会的场景由黑白渐变为彩色,回忆也开始向现实转换,完成了导演对张思德的崇高精神与美好品德的现实意义的诉说。与《张思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电影《铁人》也运用黑白影像着重表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历史情境和老一辈石油工人的风貌,黑白色调彰显了影片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同时这种黑白色调偏暖接近棕色,淡化了黑白影像的冷而传递出温暖的感觉;在展现现代石油工人时,导演则运用彩色的画面与过去的黑白色对比呈现,流露出导演对旧日时光的留恋和怀念,为影片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温情气氛。再看《雨中的树》,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如它的名字一般富于诗情画意,当主人公李林森指挥抗洪救灾时,洪水倾泻、大雨磅礴,场面逼真而震撼;天人永隔的父子在电影画面中超越时空阻隔的对话场景则将观众带入了想象中的电影时空,增添了一份感伤的情绪却又能带来温暖的心灵慰藉。另外,导演借物抒情,以树的形象暗示李林森作为民族脊梁的代表,扎根于土壤、成长于风雨中为他人遮风避雨;而雨既能滋润大地为树带来营养,也能带来危险和考验,如生活能塑造人却也同时让人承受挫折,“雨中的树”则代表了导演所呼唤的时代精神。

三、文化观照:个体命运与时代精神

陈国星与尹力在创作英模电影时,都强调英模人物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注重对人物个性魅力的展现。不同的是,陈国星以呈现主人公个体的命运为主,而尹力则侧重于将人物置于时代的洪流之中,通过小人物来反映大时代的变迁,挖掘主流价值观下的时代精神。

谈到电影《铁人》时,尹力说这不是人物传记片,而是要表达中国人的过去和今天,同样流淌着中国人血液的不同辈份的人做过什么,生存状态和自身价值有什么变化。电影《铁人》里的“王进喜”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而存在,他的存在除了为当年大庆石油会战中那些为国牺牲奉献的一辈人树碑立传,更是为三十年后以刘思成为代表的新一代石油工人树立了标杆。导演将刘思成的身份设置为王进喜徒弟的后代,是为对接过去与现在服务,而从老一辈石油工人的回忆里得知刘思成父辈的秘密,让观众与当代刘思成建立了情感认同,尹力说,“如果没有这样父辈的影响,刘思成是孤立的,是可能不被观众认可的,找不到关注他的心理依据。”[3]人物关系的巧妙安排和设计是创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双向思考,展现历史意识的同时也观照了现实。除此之外,电影《雨中的树》里李林森逝去后,儿子走遍了其生命曾燃烧过的地方,那些因为李林森的奉献而改变的土地和受到他的品质影响的人们以儿子的视角出现,体现了创作者的历史意识和对现代社会与当代精神的深层思考。

相较于尹力,陈国星拍摄的英模电影则具备了传统的人物传记片色彩,以展现人物的生活、工作的细节为出发点,通过朴实的镜头语言着重描写个人的经历。电影《我的左手》全篇贯穿了主人公胡小军的内心独白,观众接收到的是一个人对自身生命的回顾,得到的信息也比较主观和单一。同样,电影《孔繁森》和《第一书记》没有把主人公所在时代的气象带给观众,对主人公精神的现实性也没有过多地关注,在观众内心泛起的涟漪也仅限于对主人公事迹和品质的感动,缺少能引起观影者深入思考事件本质的源动力。

结语

陈国星的英模电影平实、质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对现实社会犀利的批判与讽刺,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挖掘生活中美好、和谐的一面,以直接、明晰的叙事结构向观众展示英模人物的平凡生活。相比之下,尹力的英模电影大气、深沉,他擅于理性而辩证的表现人物,将英模人物放置在历史中,用过去观照未来,用一个人展现一群人或一代人的生活,他的电影浪漫而感情充沛,并将英模电影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1]尹鸿,何建平.时世造就品格[J].当代电影,2002(05):85.

[2][3]尹力,胡克.新时代的“铁人”——尹力访谈[J].电影艺术,2009(04):68,70.

猜你喜欢
尹力英模铁人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尹力到廖俊波母亲家中转交习总书记回信
海上铁人郝振山
弘扬英模精神 勇于担当作为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尹力:推进连片扶贫攻坚,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全能三项:你也能够成为铁人
"五老"进校讲"双百"英模人物
用英雄精神支撑民族的崛起——读《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