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则俊
(长江大学 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湖北 荆州 434025)
心理障碍指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在心理病理学中,常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体心理、情绪或行为相对偏离社会常规模式,从而对自己或社会产生直接伤害或间接危害。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普遍呈上升趋势,程度普遍加重。高等院校中因精神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位居休学、退学学生总数之首。调查结果表明,有30%~40%的大学生存在各类心理障碍。考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探索各种表象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调适,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情感障碍。这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据调查,在大学生中,情感障碍居心理障碍之首。近年来,大学生恋爱现象有泛化、强化趋势,但由于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正处在形成之中,在理想、性格、情趣、爱好等方面尚未定型,而学校在学生恋爱问题上教育不力、引导不够,致使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友谊和爱情,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其恋爱或一见钟情,或单相思,或纯粹为了寻找感情寄托,因此,一旦受挫,则必然引起波折,轻则造成思想苦闷,影响学业;重则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特困生心理障碍。这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特困生呈上升趋势。这些特困生一方面要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要为生计而奔波。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特困生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有些特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卑心理,在家庭无力资助其完成学业,而自身又无法解决现实困难时,往往选择抱怨和逃避。
学习障碍。其一,学习方法不正确。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仍沿用中学那一套学习方法学习专业知识,其结果必然是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信心。其二,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抱着混张文凭的心理,以这种心态学习者肯定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其三,专业兴趣低。为了确保录取率,有些学生选择的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进入大学后,他们总想调换专业,因此,在学习上无兴趣,情绪低落,时间一长,必然导致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此而留级、休学甚至退学。
职业心理障碍。这在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对前途产生忧虑,害怕被人才市场淘汰,却又不知从何做起,存在彷徨迷惘、自暴自弃等心理。
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潜在原因。调查显示,人际关系良好、情绪稳定乐观的大学生,其父母也多有类似的特征。反之,父母对子女或不关心,或过于严厉,或过于放纵,在其子女身上也或多或少有类似的心理障碍。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对他们缺少必要的关心、交流和引导。一旦远离父母,独自面对崭新复杂的大学生活,他们难免会产生心理障碍。
社会大环境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无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给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带来了消极影响。此外,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个人因素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尚不稳定,心理素质相对较差,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中学时代是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缺乏独立生活和同社会打交道的经验,缺乏适应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进入大学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会在心理上体验到某种失落和自卑,情绪调节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不仅使大学生烦躁痛苦,而且妨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大学生心理障碍进行调适。
正确对待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首先,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正常性。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也不例外,据调查,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已接近3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障碍人人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其次,正确认识心理障碍的危害性。心理障碍必将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害性。最后,正确认识心理障碍的可调适性。事实证明,绝大多数障碍是可以调适的,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有能力、更有条件调适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产生是有其具体原因的,如果掌握了隐藏在这些具体原因背后的客观规律,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就能够对大学生心理障碍进行调适。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根据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教育。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应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自觉分析自我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第二,加强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教育。当代大学生尽管个性心理特征比较成熟,但情绪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大学生必须磨练意志,增强理性,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第三,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集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力量,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应积极倡导大学生自强、自立、自爱的独立意识,家庭应营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学校应在物质(校容、校貌)和精神(校风、校纪)方面努力创造条件,并积极与家长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第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第二课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人生阅历,增强免疫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抓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生心理障碍调适的有效形式。从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势在必行。从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际效果来看,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障碍调适的有效形式。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实践往往过于重视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和医疗功效,忽视了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功能。因此,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形式,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障碍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研究这些新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国外经验表明,最佳的心理咨询组织是集政工、心理、医务三位一体的咨询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借鉴这一经验,遵循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采取集体咨询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心理咨询室和电话咨询热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咨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