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翎,曹奥茜
(湘南学院法学系,湖南郴州 423000)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研究*
童 翎,曹奥茜
(湘南学院法学系,湖南郴州 423000)
在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形势下,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机构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在当今农村社会开始扮演起重要角色。然而我国目前农村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并不完全适应,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农村机构养老服务的介入,能有效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方法;农村养老机构
20世纪末期我国正式步入老龄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快速增多。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农村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确保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获得满足需求不仅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度,也关系到当前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机构养老是指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的方式,将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中养老的模式[1]。农村机构养老是农村养老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2]。但我国农村的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以及养老服务内容的提供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一)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其一是农村养老机构的居住环境多由旧楼改建而来,房屋陈旧,结构简单,几人共住一间,共用一台电视和一个卫生间,房间内保障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比较齐备,但价值稍高一点的其他家电设施则无力提供。其二是缺乏必要的娱乐设施、运动设施和康复器材,有的农村养老机构的娱乐设施仅仅是空出一到两间房提供几套桌椅和牌具作为棋牌室,老人的娱乐活动多是坐在室内,这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其三是安全设施方面较弱,很多农村养老机构的内部和周边几乎没有无障碍设施建设,也没有楼梯护栏、厕所扶手、防滑地板等保障老年人行动安全的设备的考虑。甚至有的机构还没有办法保证老人起码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当然,这不仅仅是安全保护的问题,更是机构服务理念匮乏的表现。
(二)服务理念匮乏
我国的农村养老机构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完善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服务理念亦相对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机构方面来说,我国的农村养老机构多是政府承办,缺乏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定势。运作理念多以方便自身管理为中心,实施封闭管理,很少组织集体活动和室外活动,忽视老年人的休闲活动需求和精神需求[3]。从护理人员方面来说,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由农村剩余劳动力组成,文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人未接受过专门的训练,仅凭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开展机构管理与服务工作[4]。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老年医护知识、心理学知识,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也只是机构的常规管理和日常照料服务,缺乏对老人的人文关怀,忽视老人的情感需求和特殊需要。
(三)服务内容单一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的养老服务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就日常基本照料来说,对于身体健康,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来说,机构只需提供基本的饮食和住宿条件;对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身体残疾,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除了日常照料还更需要有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对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更加专业的临床护理。就精神慰藉方面来说,农村老人由于退出社会,生活单调,再加上身体的机能逐渐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另外,到农村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大多无子女照顾陪伴或者与子女发生矛盾,受农村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的心理更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他们更需要养老机构对他们进行心理的关怀和慰藉。就自我实现方面来说,农村老人也有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希望养老机构能搭建平台,为他们提供学习、娱乐和服务社会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充实的生活空间。老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的需求与现有农村养老机构服务内容的单一形成矛盾。
农村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受到养老机构内部和外部双重方面的影响。机构内部自身层面制约着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和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机构外部的社会条件则制约了养老机构的服务环境设施和发展建设。
(一)自身层面:缺乏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巧
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多为非专业人员,缺乏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专业的服务技巧学习。忽视老年人在机构中的主体地位,漠视老年人的人格尊严,有的养老机构甚至还存在言语辱骂和其他虐待老年人的现象。另外,受社会传统思维影响,大多数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都认为老年人缺乏社会意识能动性,习惯性地为老年人做决定,违背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方,也多是依据养老机构的设备条件和服务人员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来拟定服务标准,而不是注重老年人真正需要怎样的服务。这种落后的服务理念导致了农村养老机构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之间的脱节。在服务技巧方面,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方法多是采用面向一般群体的陪护方法,没有掌握针对老年人的沟通和活动开展等服务技巧。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如果不注意倾听、同理心等方法的运用,沟通很可能无法进行下去。同时养老机构的活动设计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参与和兴趣以及必要的保护措施,很可能因为得不到老人的响应而中断。最终也使服务人员自身产生挫败感和厌倦感,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机构干脆放弃提供此类服务,导致老年人获得的服务愈加单一化。
(二)社会层面:缺乏有效的政府扶持和社会支持
政府是社会养老保障建设的主导者和宏观调控者,也是农村养老机构的主要依靠力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对农村养老机构的扶持作用却未能落实到位。在对养老机构的财政支持上,国家对其公共财力投入未能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形成固定的比例和递增机制,对其财政投入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对一些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项目资助上,除税收方面的优惠落实较好外,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未能如项落实。原因在于这些企业部门都要按国家规定上缴税费,如果对养老机构的项目资助和优惠不能落实到相关企业,企业也很难落实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5]。在人才培养上,高校专门开设的养老护理专业稀缺,社会也缺乏对农村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活的关注和慰问。尤其是在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捷,少有社会团体和个人前来机构看望和关心入住老人。医疗系统和行政系统等社会系统中也缺乏将其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的力量。养老机构缺乏外部援助,发展和建设缓慢,制约了高质量养老服务的提供。
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不断发展的专业与技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理念可以促进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社会工作所提供的多样化和社会资源的联结也能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农村养老机构服务的介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他将需求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该理论介入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一方面要求机构要以入住老人的需求为本提供服务。由于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功能定位较为模糊,没有对农村养老机构进行分类[6],一般机构内入住的老人从年龄到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异质性较大,这就要求养老机构应关注不同老年人的特殊养老需求。另一方面要求机构不能只注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等低层次需要,还要进一步提供满足其爱与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的服务。如在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尊重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并为有条件的老人提供发挥自身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农村养老机构可以通过成立老人自己的组织,在机构的辅助下给予老年人自我管理、领导和控制的权利,减少老年人的相对剥夺感,使其在养老机构度过幸福而充实的晚年生活。
(二)活动理论对农村养老机构服务的介入
活动理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二是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7]。活动理论鼓励老年人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恢复其社会功能和提高个人价值感,因此农村养老机构要通过为老人提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来完善机构养老服务。其一是提供劳动量较小的各类生产活动。农村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大多为农民,养殖、耕作等各类生产活动是老人们最为熟悉和得心应手的活动,利用农村机构的空地和空房开展种菜、饲养家禽家畜等院办经济活动,一方面可以实现机构生活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通过支付工资等形式鼓励老人动手劳动,不仅有助于老人消磨空闲时间,更能在劳动中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无助感,也能成为农村养老机构的一大特色。其二是在机构内开展各类娱乐体育活动。如组织老人观看新闻、影片,提供棋牌室和各类牌具,带领老人进行室外锻炼,跳老年体操、打羽毛球等,丰富晚年生活的同时也能强身健体,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其三是为老年人提供各类社交活动。如在充分保障老人安全的前提下与临近单位举办联谊活动,号召社会力量来到机构看望老年人,开展各项活动等,以减轻老年人的社会脱离感,恢复老年人的社交能力。
(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对农村养老机构服务的介入
社会支持源自鲍尔拜的依附理论,该理论假设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需要借助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来帮助其解决社会事件和问题,这种由支持构建起来的体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入住农村养老机构的老人而言,可以利用的支持系统包括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的支持网络。在农村养老机构内部,首先是通过对养老机构服务理念、管理制度、人员结构、活动安排等的改进和完善来提高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其次在机构内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通过院内老人的相互扶持来构建老人之间的支持系统。入住农村养老机构的老人最长时和最密切的交往对象就是机构内的其他老人和工作人员,老人间的支持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并且基于老人之间的共性与相互的理解使得这种支持系统成为机构老人最直接也是最快速的支持力量。农村养老机构外部支持系统,一是通过联系老人子女和亲友的家庭关怀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性支持和特殊时期的介入性支持。二是为养老机构的服务争取社会资源,有了与养老保障事业相关的其他社会系统的支持,老年人才能在机构内获得更为专业和全面的服务[8]。
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分别是个案法、小组法和社区法。
(一)个案工作方法在农村养老机构的运用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根据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技巧运用个别化的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的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个案法运用于农村养老机构旨在以机构入住老人为工作对象,提高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促进老年人机构生活的幸福、和谐。可以采用的工作模式和方法有:心理社会模式:该方法强调通过人、环境、人与环境的互动影响三方面的要素来协调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心理失衡;任务中心模式:该模式强调充分发挥老人自身的能动性,由案主和工作者针对案主问题共同制定出目标,工作者对于案主问题的解决只起指导和鼓励作用[9]。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农村养老机构的运用
小组工作是经由社会工作者策划和指导,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成员改善其社会功能,促进其转变和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在养老机构中可以开展的小组如:回忆小组:成员共同回忆过去,分享经验以帮助其面对现实,处理问题;治疗小组:通过各组员间的互动和支持,协助组员认识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社交小组:通过各种社交活动的开展和社交技巧的学习增强老人的社交能力,满足机构老人的社交需求[10]。
(三)社区工作方法在农村养老机构的运用
社区工作是包含社区发展、社区组织、社会计划与社会行动的内容。社区工作方法在农村养老机构中的运用表现在社会工作者带领老人融入到农村社区中去,融洽老人与农村社区的关系,减低老人与社区的疏离。通过成立关注社区小组等形式,鼓励农村老年参与社区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力,保证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农村养老机构中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做好社区教育工作,消除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让社会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氛围;二是鼓励社区居民加入老年社会工作义工活动,动员更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1]龚学胜,周媛兰.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高岩.机构养老服务的国际比较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8).
[3]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1).
[4]王洪娜.山东农村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分析[J].东岳论丛,2011,(9).
[5]陶文莹.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数量与功能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桂世勋.合理调整养老机构的功能结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
[7]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龚雯.基于心理需求的机构养老服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10]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简子)
Research on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W ork into Rural Pension Service
TONG Ling,CAO Aoxi
(Department of Law,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 Hunan 423000,China)
Current rural pension service can not totally fit the demand of the old people.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ies and methods into China’s rural institutional pension service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old-age institu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socialwork theory;socialwork methods;rural old-age institutions
C916
A
1008-4681(2014)06-0053-03
2014-06-02
湘南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农村院舍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研究”。
童翎(1983-),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法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