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英译的诗学伦理研究*

2014-03-26 19:23范丽群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韦氏林氏诗境

符 蓉,范丽群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道德经》英译的诗学伦理研究*

符 蓉,范丽群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译者在典籍翻译实践中往往轻视文本的诗学价值,诗学伦理研究正是针对译本诗学价值的理性反思。《道德经》诗学气质玄妙深远,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诗学气韵,对最终翻译质量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描述与分析《道德经》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诗学伦理态度,能拓展典籍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道德经;翻译伦理;诗学价值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文》,相传是周史官老聃所著,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道德经》传世本主要有楚简本、帛书本和通行本。其中,通行今本的基本面貌在汉代开始成形,主要是河上公本与王弼本,两者皆是汉魏时期《道德经》的注释本。从诗学的角度解读文本内容与文本价值是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传统。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表现形式,亦是中国文学之正宗,几乎所有中国艺术表现形式都以趋近于诗的境界为上。作为中国古典哲学典籍的《道德经》也无外乎是。《道德经》被尊为“哲理诗”,全书仅五千余字,运用诗化的文字言说隽永的哲思学理,不仅成就了崇高审美追求对文学形式的引导,更实现了中国哲学精神的诗意升华。它既不像孔子的语录体保留了大量对话痕迹,更不像墨子等人追求论点论据,而是别开生面地采用了整散相见、音调调和、富有节奏感的形式精美的哲理诗体,散发出浓浓的《诗经》韵味[1]。由此可见,从诗学伦理的视角来审视《道德经》的英译过程,分析译者如何表现原著的语义内容、情感志向与修辞立意,这对提高典籍翻译质量,实现译文诗学审美追求,都有积极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 翻译研究中的诗学伦理

在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的宏观语境下,翻译伦理研究作为致力于研究文本建构的力量,也得以再次应运而重生。诗学伦理研究是针对文本诗学价值的理性反思。随着翻译研究视域的拓展与延伸,翻译研究谱系中的诗学因子也逐渐复苏。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就曾公开提出把诗学引入翻译研究范畴,认为在翻译诠释过程中译者被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所操纵。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接受外来文本,译者经常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度改写,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诗学要求与主流诗学精神[2]。法国批评家让克洛德·班松(Jean Claude Pinson)把诗学(potique)与伦理(thique)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复合新词(pothique),用以强调具有伦理性的诗学倾向[3]。

典籍翻译中诗学伦理的阐释主要表现在译文诗性形式的再现与诗意精神的回归。诗是人类天性的表达,是文学的精粹,一切纯文学都弥散着诗的气质。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倡导的艺术“模仿说”(Mimesis),认为诗歌既是再现外来印象的本能,又是求知所生的快乐。诗境是朱光潜诗学理论的核心要义,诗境的思想概念源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学说,“词以意境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4]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出诗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由于情景总在变化中发展,因此情景相生的诗境便处在生生不息的永恒创造中[5]。

二 《道德经》翻译中的诗境

《道德经》的诗学伦理表征不但是对中国诗学传统的遵守与发扬,更是对中国诗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挥。老子运用含蓄微妙的言语,表达精深切要的义理。在翻译这样微言大义的典籍文本时,译者如何在深远广博的语境中表达出原文玄妙深邃的诗境,确实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值得学界认真推敲与细致剖析。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过,“学道学诗,非悟不进。”[6]大家学者译经时思想纵横交错,各有领悟表述不一,分析下面翻译文本,试对比不同译者所悟所道的不同诗境。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7](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8](第一章)

亚瑟·韦利译文[9]:It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s creatures,each after its kind.

林语堂译文[10]: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辜正坤译文[11]:The Nothingness is the name of the beginning of heaven and earth;/The being(substance)is the name of themother of all things.

任继愈的《道德经》注译本继承了传世今本中的理解,把此句诠释为物与名的关系,属于形名之学的讲法。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一片混沌,既然什么都没有,所以没必要用名去区别;天地诞生,又孕育出万物,有形有物,则需要命名加以区分。老子在第四十章中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是说,“有”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而“无”则是“有”的本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源,体现了老子精神与物质、存在与思维的二元对立观点,是老子朴素辩证思想的表现。所以才有了司马光、王安石、苏辙和梁启超等学者的解读:“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显而易见,韦氏和林氏的译文都选择以第一种诠释范式,均以“The Nameless”等同为“无名”,“The named”翻译“有名”。与之相反,辜氏则倾向于后者,用“The Nothingness”翻译“无”,又用“The being(substance)”当作“有”。虽然只是句读之别而引起的多义表述,但从诗境意蕴来看,两种译法却表现出不同的诗味风韵,韦氏与林氏的诗意气质更加古典雅致,韦氏的诗境则更加端正严谨。三位译家都选择了“Heaven and Earth”来表达“天地”,所表现出的伦理价值取向近似雷同。但“始”一字的翻译表述则各有不同,韦氏把“始”译为动词,并使用了被动句式。大多数情况下,“之”在古代汉语中做结构助词,表达所属和修饰关系,可见“始”此处应被当作名词处理,所以两位中国译家选择了“the origin”和“the beginning”两个名词结构。此处翻译林氏与辜氏更胜一筹,诗境契合原文风貌,行文工整对仗,颇具诗味,且林氏措辞比辜氏更为考究。韦氏的翻译虽然与原文形式有所出入,但句型上做了强调处理,诗境也算整体统一。“万物”的翻译三者也区别不大,韦氏译为了“the ten thousands creatures”,林氏与辜氏皆是“all things”,只有大小写略有差别。在“母”一字的翻译上,韦氏再次表现出汉学家严谨的科研态度,不但译作了名词短语“themother”,后面还附加了一个以动词“rear(养育)”做谓语的定语从句,以进一步补充说明原文涵义。林氏与辜氏则皆译为“themother”,再无赘言,林氏还是沿用圣经表述习惯,核心概念选择大写形式。整体来说,韦氏作为外国译者,对于诗境意蕴的挖掘与探索更为看重,其翻译更关注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林氏与韦氏则最大限度地吸取原文在表现形式上一切积极可取的成分,两者译文在诗境韵律节奏上表现更佳。

人类历史浩瀚淹博,中华典籍的传播使命神圣而重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贯通古今中外,只有在中西语言文化互补互释的基础上,中西文化的文脉诗心才能真正做到灵犀相通双美共赏。理论从来都不应该只是一纸空谈,陈言空语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细读文本,结合具体审美经验,理论价值的永恒生命才能得以延续。正是由于诗学伦理与典籍译本的深入对话与阐发,翻译研究的视野才愈加开阔明朗,典籍翻译的创作与批评才能更为深刻透辟。这也为典籍翻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有借鉴意义的新研究范式。

[1]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姜丹丹.诗与思之清醒——论菲力浦·雅各岱的诗学伦理[J].外国文学,2008,(4).

[4]人间词话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

[5]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7]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王安石.王安石老子注辑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Lao Tzu.Tao Te Ching[M].Waley Arthur,tra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9.

[10]Lin Yutang.The Wisdom of Laotse[M].New York:Random House,1948.

[11]Laozi.Dao De Jing[M].Gu Zhengkun,tran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5.

(责任编校:余中华)

On Poetic Values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Daode 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thics

FU Rong,FAN Liqu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China)

How to render the poetic style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Daode Jing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ultimate translation qual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different poetic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translators for the purpose of expanding the scope and dimension of classics translation.

Daode Jing;translation ethics;poetic values

I046

A

1008-4681(2014)06-0097-02

2014-09-04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典籍翻译的伦理研究”,编号:13C411;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伦理研究”,编号:13QN52;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院教改课题“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动态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编号:XJK013CGD013;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翻译实业化背景下翻译伦理诉求:困惑与对策”,编号:12YBA170;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翻译市场背景下译者伦理的迷失及重拾”,编号:12A067。

符蓉(198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范丽群(1976-),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韦氏林氏诗境
佘景峰
诗境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韦氏词典年度最热词:女权主义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例谈诗歌美的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