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宗荣
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两大使命:一是经济文化的振兴;二是祖国统一的实现。增强做好台湾基层民众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新形势下两岸工作的重点课题之一。海峡两岸民间信仰对加强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了解与友谊,加深台湾对大陆的文化认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编的《丰城萧氏宗谱》记载,入唐以后,萧氏历祖历宗,八叶蝉联为相,深受唐室倚重。萧氏为兰陵世家,帝室贵胄。唐玄宗曾以女儿新昌公主许配衡公。另据福建大田县《上京萧氏隆美堂族谱》记载,萧公入闽始祖为萧遵,五代后周举人,授指挥使,为西汉丞相萧何第40代孙,南朝梁武帝萧衍第15代孙,唐宰相萧瑀之后。萧遵因国破不仕,与长兄重、二兄瑶随父萧崇兴(字仁府,封安陵侯)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春晦迹入闽。先由福州迁兴化军(今莆田市)仙游县石壁潭居住,后因嫌山高水急,物业凋蔽,遵公与瑶公复迁德化张岩新村,其长兄重一公仍居仙游石壁潭。未几,遵公因失陈四娘以不利故,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初三与二兄瑶再迁漳州府龙岩县聚贤里林埔坪立基垂统,即今天的大田县西部上京镇桂坑村黄城岬自然村(古称林埔坪,清代至民国为集市中心)上举林,故有地卜三迁之说。因而,大田萧氏宗祠是福建萧姓总祠,也是闽台萧氏的发祥地。其二兄瑶因失子不利,转迁沙县紫陵台萧墩居住。萧氏入闽后在闽地开枝散叶。萧氏宗亲在福建现有30万人,分布全省九地市。随着清代台湾的开发,萧氏又由闽粤两地迁入台湾。萧氏人口数在台湾排名第30位,有20多万人,其中30%~40%居住在嘉义。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萧氏迁台的始祖,是于清康熙末年,自闽粤两地迁入。而南靖各派《萧氏族谱》记载,萧姓历代入台开基祖共275人。台湾副领导人萧万长祖籍就在漳州,萧氏蒋三公后裔其中一支由肖溪边外迁漳州龙海,后来从龙海迁往台湾。
萧公为萧姓入闽始祖萧遵的七世孙,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1078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亥子交时,名荡,号法明。因古人常以数为名,故又称十公。萧公出生后,家境日渐衰落,3岁丧母,12岁就随父寄居在尤溪梅仙、顺昌等地,以撑船艄排放木为生。16岁其父因劳累过度去世。自此,萧公有相当一段时间过着流浪的生活。在《丰城萧氏宗谱》中补记萧公曾入庐山学法(民间传说则为闾山),直到20多岁才返回大田老家上举林,而后结婚生子。萧公生前生有多男。如今,其后裔多在福建尤溪梅仙、大田上京林埔洋等地生息繁衍。当时,萧公有相当长时间在闽江流域撑船艄排,养家糊口。晚年,不再适应撑船艄排的重活,就隐居在他年轻时仰慕的地方——南平溪源峡谷。民间传说萧公后来在凤冠岩上坐化成仙。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宋理宗敕封萧公为“溪源显迹德云灵应萧公大师”;民间尊称他为“辅天法主”“化育真人”;康熙帝赐他封号:“清一大师”。 民间传说萧公生前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慈悲博爱、救人急难、公平诚信、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人们在他坐化后建庵以祀,威灵显赫,声名远扬。萧公信仰通过祈雨、祈晴、灵签、祈梦、拜契父等方式与民间善信建立密切的联系。萧公信仰在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等地,受到人们的信奉和朝拜,是福建民间信仰所尊崇的“圣君”之一。它蕴含了一种教人敬畏、感恩、有度、为忠、为善、为孝、惩恶的总体精神目标和理念,至今仍起到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
作为农业保护神的萧公信仰不仅保佑着福建这一方水土,而且随着明清以来福建人民的大量迁往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其它国家,萧公信仰也随之从闽江流域通过请香分灵的方式传播各地,成为移民们的心灵慰籍。钟敬文先生在世时曾特聘日本渡边欣雄教授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通信研究员。渡边欣雄撰写的《汉族的民俗宗教》一书曾记载,台湾、马来西亚华人祭天公生日的习俗中,有排列张、萧、刘、连四圣君的神位,地位仅次于诸位天王。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闽台及东南亚的主祀或配祀萧公的庙宇、法堂达到210座之多,涉及的地区有:福建的延平、顺昌、建瓯、古田、尤溪、永泰、闽清、永春、德化、安溪、漳平、漳州、莆田、仙游、福州以及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1]96。闽人移民在迁徙途中充满各种未知的危险,他们随身携带圣君等神像作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到达目的地后,在新的环境下,移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圣君等信仰仍然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开垦成功以后,随着村社、城镇的逐渐形成,台湾民众特别看重从祖籍传来的神灵,称之为“桑梓神”,民众仍然要祈求这些神灵保佑。这些神灵自始至终起着精神上的慰藉作用。萧公信仰传入台湾的路线:一是泉、漳人民奉香火入台;二是随道教闾山派道师入台。有记载较早入台的萧公信仰是与张圣君信仰一起传入的。台湾的高雄、台北、宜兰、新竹、台中、彰化、云林等地都有张公、萧公等法主公神团的信仰,宫庙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萧公庙宇在台湾就有80余座。如台湾高雄美浓的圣君宫、台北的灵天宫、圣天宫、台中的圣德宫、高雄的圣天宫、屏东的对坛、彰化的圣安宫等。宜兰县的再兴宫创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由福建永春州德化县移奉香火入台后而建的”[2]。而宜兰县苏澳镇的晋安宫则是永春人苏士尾、张光明等人于清道光七年(182年)奉张圣君香火于白米瓮永春(地名)建祠的古老宫庙,该庙中不仅供奉张、萧、洪三圣者,而且还供奉永春晋安宫苏澳开拓先贤英灵神位[3]。
2006年5月,福建全球萧氏宗亲会成立。台湾萧氏宗亲总会则创立于1984年,现有10多个分会。这些宗亲组织成为萧氏宗亲活动的主要发动源之一。尤溪县也多方加强与台湾萧公信仰组织与萧氏宗亲的联谊交流,曾于2008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组织梅仙萧公后裔赴台参加第七届台湾萧氏总会代表大会、第八届环球恳亲大会和萧氏源流研究会等活动。2009年台湾萧氏总会20多人、2011年台湾萧氏总会70多人来尤溪谒祖进香以及开展联欢活动,加强了联系,增进了两岸的交流。2013年8月4-5日,尤溪召开“首届海峡两岸(福建尤溪)萧公文化研讨会”,传承与弘扬萧公文化。两岸的专家学者分别就萧公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促进两岸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台湾萧氏宗亲总会会长萧水三带领10余人与会。在会上他还作了《萧公文化与海峡两岸交流的作用》的学术报告。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并拜谒了位于尤溪县梅仙镇的灵源庵。“灵源庵”已成为两岸萧公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台湾萧氏宗亲会总会特地为尤溪县的“灵源庵”赠送了“弘扬萧公文化,增进闽台交流”的匾额。然后,萧水三宗长一行10余人还继续前往南平溪源庵,拜谒了萧公祖殿。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闽台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也让台湾同胞有更多的机会参观、停留、接触和了解祖国大陆,联络感情,扩大文化认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古以来,闽台文缘相同,闽台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力地推动着当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具有270余年历史的台湾高雄美浓镇合和里过路潭圣君庙,派人到福建寻访萧公祖殿。高雄人朱贵华先生,单枪匹马来到福建,从漳州起一路寻访,几经波折,终于在南平找到萧公祖殿。此后,朱氏又数度往返南平,为高雄、南平搭建了一座宗教文化交流的桥梁。2009年3月和2010年4月,美浓圣君庙两次组织共40多人的朝圣团专程来溪源萧公祖殿朝圣,并与南平市萧公文化研究会的学者、溪源萧公祖殿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1]148。萧公成了信众们心灵的慰藉。如今,台湾同胞偶有组织团队到大陆圣君祖殿进香拜祖,同沐圣君恩,共叙手足情,萧公信仰文化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纽带。台胞们溯本寻源,共联寻梓之谊,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万长十分注重祖籍地的亲情对接,除了多次派代表前往大田拜谒祖先,还多次邀请大陆祖籍地宗长、县政府统战部门领导前往台湾进行座谈交流,开辟闽台论坛。还先后为大田林埔大宗祠、南平溪源庵萧公祖殿、尤溪下保萧公殿、尤溪灵源庵亲笔题词,以表达他对大陆宗亲和萧公文化的深切关怀。
南平溪源庵是萧公的祖庭。针对这一优势,延平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成立了萧公文化研究会。研究会组织一批闽北知名学者、专家、旅游业内人士多次召开萧公文化研讨会。景区先后投入近30万元,整理出版了 《溪源峡谷与萧公文化》《溪源峡谷——自然与文化遗产》《溪源萧公文化》等一系列书籍,集中传播和宣传萧公文化。1999年,福建省旅游局前局长张木良曾邀请台湾学者苏克福博士与研究会学者在溪源庵座谈,这里还留下了台湾名人陈立夫的“溪源仙境”的题刻。上洋村农民办的旅游使溪源峡谷进入了旅游发展的快车道,溪源峡谷景区现已成为4A级景区,它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已形成了品牌效应,为接纳源源不断的旅游者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现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景区都固定举办一次萧公文化节,由景区8个自然村和延平区邻近乡镇的300余村民组建的民俗表演队,表演独具地方特色的“敬奉萧公”“五圣祈祥”“祈梦仪式”,以及烛桥灯、扭秧歌、抬阁戏、战胜鼓、舞龙、舞狮、腰鼓、闽剧清唱等民俗表演节目,使之成为思想健康、特色浓郁的民俗旅游文化活动。这些节目还将萧公扶危济困,祈国盛保民康的精神,融入民俗表演活动中。祈梦文化是萧公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景区现有的萧公祖殿是我国祈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为此,旅游局积极指导景区先后投资50余万元,在萧公祖殿周边修建了求梦阁、祈梦文化展示长廊、萧公圣迹故事展示墙等景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萧公民间传说故事和祈梦文化,既为游客参与这一神秘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又使游客易于接受有关祈梦文化的知识。
萧公属民间俗神信仰,因不脱其“神”,而唯以自身之俗,广为“下里巴人”传唱,可谓之“民教”。正是“民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交流、沟通之渠,而令芸芸众生有认同感、亲和力。可是萧公信仰的命途多舛,溪源庵在文革“破四旧”中已沦为废墟,所有的神像惨遭焚毁,文物丧失殆尽。大多庙产收为集体所有,宫庙人员被列为迷信职业者而受禁绝。但是,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精神追求,在广大群众心目中并没有完全消失。1977年,南平市延平区四鹤街道上洋村民在荒草中清理出十几个平方的地块,盖了茅庵,给萧公安了神位,供人崇祀。1979年村民又捐款动工重修上殿,至次年宣告落成。溪源庵经过多年的经营,终于又重现了金碧辉煌的庙貌。1997年,又是上洋村民的努力,成立了溪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随后,每年迎接着十数万的海内外游客到此旅游,其中也包括部分台胞。正是基层群众的努力,才使萧公信仰及其溪源峡谷的旅游业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两岸基层民众的交往由于受各自不同的管理体制影响,千头万绪,需要多方协作才能顺利开展。如2013年8月在尤溪举办的 “首届海峡两岸 (福建尤溪)萧公文化研讨会”就涉及多个组织:主办单位是三明市宗教文化研究会、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承办单位有尤溪县灵源庵理事会、三明慈航文化服务中心。协办单位有福建省萧氏宗亲联谊会、尤溪县道教协会、大田道教协会、大田县萧公祖籍地萧氏林埔大宗祠管委会、尤溪县姓氏源流研究会。与会的代表来自各地,有台湾的萧氏宗亲,有高校学者、文史工作者,还有寺庙管理人员等。这些组织组成了庞大的阵容,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壮大了声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个地域的整体形象需要通过文化打造。萧公文化交流只有借助于庙宇及其周围的风景,借助于各地萧公文化研究会,不时举办萧公文化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研讨,文化研究才会走向深入。宗亲交流可以围绕着宗祠、族谱、名人、萧公的研究等展开;姓氏研究团体可以签订长期交流合作协议,建立经常性学术互动机制,全方位开展姓氏宗亲源流研究,并通过具备谱牒姓氏文化学术研讨会,以丰富的族谱展览激发台湾同胞的寻根热潮;姓氏宗亲还可以组织台湾宗亲代表深入考察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或者组织到台湾考察;闽台双方可以推介各自的发展优势,洽谈经贸交流合作意向,扩大两岸宗亲交流合作领域,用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只有各方面齐头并进,才能使萧公文化交流保持可持续发展。
两岸交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两岸之间的旅游活动越来越频繁。可以利用这一发展势头,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现代旅游具有真正的大众性、民间性,它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两岸对萧公文化的广泛认同,已成为闽台联系、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海峡两岸开展旅游观光,既可调节旅游者的身心,客观上又可以传播文化,扩大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而且海峡两岸旅游的人员流也必然会带动两岸物流,实现两岸交往的经济共赢和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
萧公信仰虽然只是闽台众多民间信仰中的一种,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两岸萧公文化交流的有益经验值得推广和发扬光大。
[1]陈建生,等.溪源萧公文化[M].福州:海风出版社,2010.
[2]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03.
[3]叶明生.闽台张圣君信仰文化[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