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兵
群众,大致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指众人、民众或人民大众,即与“人民”一词同义;二是单纯指人群、众人,即许多人的聚合体;三是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表示“干部”与“群众”的区别;四是“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而群众路线中的“群众”是指第一个含义,即人民大众的意思,是具有利益追求和政治表达的集体组织。
路线,一是指思想上、政治上所遵循的根本方针、准则;二是指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准则。从内容上分,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范围上分,有基本路线(总路线)和具体工作路线,如教育路线、文艺路线、军事路线等。群众路线中的“路线”则是指第二层含义,即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准则。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的集中体现,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即如何把党的群众观点落到实处的问题。毛泽东曾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作过专门的论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同时,强调要注意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发挥领导者和人民群众的合力作用,共同推进历史的进歩。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表述是:“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因而,群众路线的实质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即要执政为民。
在党史上,最早使用“群众路线”这一词汇的是李立三,他根据党的六大精神于1928年11月在同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但此时“群众路线”的含义并不明确。1929年9月28日,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并给予明确的解释,强调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问题也要 “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即“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2]。此后,“群众路线”一词便经常出现在党的文献中,在党的七大、八大和十三届六中全会上,有过三次对群众路线的集中论述。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突出人民的主体性”“发扬民主作风”的群众路线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民利益标准,打破了限制人民群众主体性发挥的观念性障碍和体制性障碍,拓展了人民群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具体体现在 “三个有利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等理论之中。
面临世情、党情、国情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江泽民提出了“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和“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的“三个一致性”,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等思想[3]。胡锦涛也曾反复强调,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无论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衡量标准,还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以及目前在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难看出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把群众工作视为党的生命线,不断继承和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群众”地位卑微、举止粗俗、素质地下,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这种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无视人民群众的活动,认为人民群众是“惰性的物质”、消极被动的“群氓”,只配充当英雄人物实现其目的的工具,甚至把群众作为无序、愚昧、盲从、非理性、无组织、暴力的代言人。
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历史的过程”不是由那些自命不凡的思想家或少数杰出人物所决定的,而是“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他们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伟大力量。群众路线既反对精英主义,又反对大众主义(或称民粹主义、平民主义,要求无条件代表社会普通民众的利益,反对任何精英特权和官僚等级),它寻求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党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
人的认识运动是由实践到认识、由低级阶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对实践和认识主体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动力和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本质上体现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上升为统一意志,制定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解释教育、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并检验、补充和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再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检验、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因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体现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走群众路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精神和物质劳动的社会分工导致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片面发展”状态。作为解放自身的一种战略,无产阶级必须争取受教育的权利,通过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著名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曾8次提到这一概念。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5]
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发展自己利益的工具,其性质是人民群众的先锋队组织,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和策略,为参与、掌握和巩固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而,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新的形势下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从总体上说就是要作到“为民务实清廉”。
一要向上看,我党长期奋斗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是人民的幸福。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破除障碍、创造条件、凝聚力量,为实现关乎全国人民幸福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要始终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作风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真正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从而在为民执政中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护。
二要向下看,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大力倡导实事求是之风,集思广益,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因而,做群众工作时,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方法和服务成效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政群关系的融洽程度和紧密程度。
三要向内看,正视党内存在的问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内外诸多的风险和考验,首先要洞察和反思新时期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政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要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再次,要不断提高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自身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加强政治素质、德性修养培养,增强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最后,要发挥民主党派在群众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要向外看,吸取苏联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苏联共产党丧失领导权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体制的缺陷、思想的僵化、作风的堕落使其失去了自身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群众基础,脱离了群众,失去了民心。因而,要始终保持共产党的本色,必须构筑坚强的政治、道德、制度、法律堡垒,时刻警惕和防止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作风上蜕化变质。
参与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2]韩振峰,经淑云.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与发展[J].当代广西,2013(14).
[3]徐永军.江泽民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J].瞭望,2013-08-3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18.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