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勇,吕 娜,李 胜,陈 廷
(1.济宁医学院 a.药学院;b.教务处,山东济宁 272013;2.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它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是非判断与价值取向。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对大学生“政治上正确引导、学习上耐心辅导、生活上精心指导、心理上科学疏导”的神圣职责。在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客观分析新媒体对当代辅导员工作的挑战,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对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传统工作模式的打破。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传统说教、命令的工作方式已不适应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大学生多元、开放、自主、自由、平等、竞争的心理诉求要求辅导员必须以学生为本,加强彼此间的平等对话。
二是工作“维稳”功能的凸显。新媒体传播的快捷迅速,打破了时空限制,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使他们容易对敏感事件产生过激反应,发生群体性事件,这给高校学生工作增加了难度,“维稳”的要求日益凸显。
三是“权威性”的弱化。辅导员权威,是指其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凭借法规制度和个人的知识、人格魅力等因素,使大学生信从、亲近、认可的一种感染力和影响力[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宽广,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他们在接触、辨别、选择、吸收信息的过程中,自身的思想和品性得到了铸炼和升华,自主性、平等性、归属感的心理诉求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对传统的辅导员权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辅导员的外在制度型权威、知识型权威等方面出现削弱,大有被网络权威所替代的趋势。
四是对辅导员知识构建的影响。新媒体为知识传播、更新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这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五是工作路径与形式的拓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通过视觉、听觉、感官的各种刺激,更新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传播路径、丰富了教育的形式、提高了教育的互动性,为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路径。
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2]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正确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已经成为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辅导员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和新的教育形势,树立新媒体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善于借助新媒体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预见能力。
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指辅导员掌握的媒介知识和媒介能力,包括媒介理解、媒介应用能力和媒介创造能力[3]。辅导员要主动学习新媒体传播学的知识,掌握信息传播技巧和策略方法,不断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教育管理部门要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特点,加大辅导员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提高辅导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高校辅导员在新媒体的工作环境下要改变对网络话语的轻蔑态度,学会运用网络语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工作实践中的话语权,多交流,少说教,平等地与大学生对话、谈心、讨论,把思想教育的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用疏导引领、民主互动、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4]。
1.充实火力点。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丰富专业文化知识,熟练信息应用技能,提高处事应对能力,提升人格魅力,着力充实个人的“火力点”,增加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尊崇和敬佩,提升工作权威,增加工作的实效性。
2.寻求契合点。辅导员要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积极寻求、培育双方的认知契合点,少一些政策性、学术性、教材性的说教,多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方式、方法,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形成辅导员与学生和谐相处的教育局面。
3.占领制高点。辅导员要积极提升自我应对能力,主动占领社会舆情的制高点。辅导员的应对能力是指学生在发生各种突发事件时,辅导员所具备的沉着冷静的处置能力[5]。实际工作中要加大对BBS、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言论窗口的监督监测,及时过滤或屏蔽有害的信息;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信息要因势利导,及时帮助他们辨别是非,分清对错,有效防范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新媒体环境下,要创新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1.建立新媒体教育平台。积极打造网络教育平台,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把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密切关注网络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坚持网上时时有党、团的声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6],牢牢把握住教育的主动权。
2.建立新媒体交流互动平台。辅导员要建立个人专门的工作网站,及时发布与学生学习、就业、交往、职业规划等有关的信息,将个人的工作日志、邮箱、电话、QQ留言簿等以博客或微博的形式向学生发布,保持与学生的在线即时交流。
3.建立新媒体自我教育平台。积极帮助学生创建新媒体自我教育平台。从学生骨干中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好、信息技术强、作风正派的网络信息员,引导全体学生进行网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育学生、以学生带动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7]。
4.建立新媒体监管引导平台。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需要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坚持正确引导,把握校园舆情的主动权,对出现的舆情区别对待,既要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尊重网络自由、开放、平等的特点;又要对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诱发的舆情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引导。
在选拔辅导员时除了要考虑其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之外,更重要的要考察其新媒体意识和信息能力,从准入阶段就层层严格筛选;在现有的辅导员队伍中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对于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差的辅导员要及时帮助指导,积极提升整体水平。
新媒体背景下,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奖惩必须突出信息能力在考核评比中的权重。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要符合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工作的实际规律。考核要通过物质的、精神的、政策的措施,做到既鼓励先进又带动后进,充分调动每一名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名辅导员的职业潜能。
新媒体的广泛传播改变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和思维,也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和机遇。高校辅导员要认清新形势,顺应新变化,牢牢把握住“教育学生、引领成长、服务成才”的职业使命,抓住机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投入到大学生德育的实践中去,不断探索自身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积极创新工作模式,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查晓丽,郭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权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9).
[2][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
[3]李海滨.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水平,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新发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S1).
[4]吴勇.基于校园SNS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5]张瑞,邱杰.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提升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6]魏立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王兴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创新运用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