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4-03-26 10:50:29刘志侃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研究

刘志侃

(陕西理工学院经法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自身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已被高校广泛关注和逐步认同。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水平还有限,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待提高。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境,客观上要求我们进一步梳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历程并进行反思,进而为创业教育的新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历程

在我国,从可看到的文献中,最早涉及创业教育的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主张“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并提出“人生志在创业”[1]。胡晓凤、姚文忠等于1989年发表的《创业教育简论》是可以检索到的最早以“创业教育”为篇名的文章。他们在该文中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人生志在创业的教育,就是构建合理人生的教育,或者说是提高人生质量的教育。”[2]根据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进展和研究主题的嬗变,研究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

(一)创业教育尝试阶段(1990—199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教育概念后,创业教育进入了我国教育的视野。1990—1996年,我国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江苏省教科所课题组相继在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创业教育的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始于清华大学,该校于1997年发起了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于1998年成立创业中心并进行推广。此时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上处于创业计划“竞赛”或进行具体的创业活动尝试阶段。此阶段之所以称之为尝试阶段,是因为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目标、内容、模式等研究方面还处于空白。

(二)创业教育初探阶段(1999—2006)

1999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自此,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进入高校。我国高校扩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条件。该阶段主要结合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概念、背景和意义、内容、模式、路径等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成功创业者培养等,并以创业就业为归宿。

(三)创业教育展开阶段(2007—2009)

经过了8年初步探索后,该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的数量已超出前两阶段的总和,其研究质量和研究方法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在“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的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困境、体系、模式、课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区域经济环境、不同学科专业及高职院校等方面的衔接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四)创业教育发展阶段(2010至今)

教育部于2010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和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出发,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由此,推动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内涵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并从“企业家速成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发展为高校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其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步入发展阶段。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业教育内涵研究

创业教育的内涵,就是要回答创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了种种观点。如,高校创业教育,就是促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的心理、意志,具有实干的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毕业以后能够自我创业[4]。所谓创业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毕业以后,如何走向社会进行自我创业,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发展的能力,将被动的就业观念变为主动的创业思维[5]。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活动。创业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6]。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自我发展[7]。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8]。创业教育既是提高和开发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使其能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9]。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其本质和核心是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0]。

综上,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3个方面:一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涵盖了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多种内容的教育活动;二是培养企业家精神,引导学生创办企业或公司的教育活动;三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由此观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既要关注教育主体生存与发展需要,落实“知行统一”;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并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旨归。

(二)创业教育目标研究

创业教育的目标既是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和评价的依据,也是创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确定、教育措施落实的出发点和归宿。关于创业教育的目标,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诸如: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和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根本,以培养开创型人才为目标[1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创业观,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12];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和锻炼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8];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开发和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以传授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为立足点,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并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与创业技能[1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其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其独立意识,而并非要其马上创业[14];创业教育目的是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既要使其掌握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造就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的就业观念为主动的创业思维,又要能大胆地走向社会,自主创办企业,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15]。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研究在不同阶段各有其侧重点,其目标主旨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教育体系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有研究者认为,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并由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3个子模块构成一个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块;其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一定的组织保障[16]。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业教育的认识、理念和组织领导体系,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实践体系、资金支持体系等[13]。有研究者提出了构建以政府为创业教育保障,以高校为创业教育关键,以大学生为创业教育主体,以社会为创业教育支撑,以企业为创业教育基地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17]。也有研究者提出构建“两级三域四块”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即打造学校、省级创业教育平台,创业教育内容上拓展为创办企业、创立事业、创建业务3个创业领域,创业教育形式上拓展为氛围板块、课程板块、体验板块、行动板块等4个创业教育链条[18]。还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各方力量的努力,必须构建起由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家庭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15]。可见,在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进程中,还存在着对“教育体系”认知的差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创业教育内容研究

在创业教育内容方面,研究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勤俭节约教育、敬业爱业教育、创新教育、挫折教育等6个方面[11]。创业教育主要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它包括大学生自主的创业意识、大学生艰苦的创业意识、大学生冒险的创业意识、大学生创新的创业意识、大学生合作的创业意识[19]。也有研究者认为,课程设置是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的有效载体。创业教育内容中应该包含3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心理品质与创业能力。其中创业意识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创业行为的发动机。创业知识包含专业技术知识、经济学、法学和管理科学等综合性知识。创业心理品质中,创业能力是最主要的素质,其构成主要是领导才能、组织才能、协作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形式[20]。还有研究者认为,创业教育内容包括四大模块: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类课程、创业相关知识类课程、创业体验类课程[21]。体现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有:创业实践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环境课程[22]等。

(五)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可概括为:(1)“三位一体”模式,如宁波大学在多年创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课程、实训、管理”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即以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技能,以创业实践训练为导向,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以创业教育管理服务为保障,服务于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和创业实训,促使大学生顺利走上创业之路[23]。(2)“孵化”模式,该模式关注创业教育与学生年级特点相结合,实施阶段性培育方案,最终创办企业的模式。如创业教育的萌发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学术讲座、创业论坛等,促使学生对创业教育认知。创业教育孵化阶段——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在开设创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创业教育成长阶段——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始提供适合创业的场所和资金,促成一些经过创业教育前两个阶段培训的学生开创自己的企业[24]。(3)“双平台、双层次”模式。“双平台”,即构建3个课堂(创业理论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联动的教学平台和三类实践(创业课程实验、创业基地实训、创业社会实践)互促的实践平台;“双层次”,即“普及层创业教育+提升层创业教育”相结合[25]。

(六)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创业教育理念提出有其客观必然性,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落实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这一问题的关键[26]。有研究者认为,创业教育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创业教育要与社会及家庭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创业教育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11]。有研究者认为,创业教育要与专业、学科优势、科技创新活动及创业基地相结合[27]。创业教育策略要以改革现有教学体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开设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开展勤工助学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以建立良好的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以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28]等5个方面为着眼点,落实创业教育。也有研究者认为,创业教育要重视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创业教育实践等4个方面[29];同时要重视创业思想教育、强化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创业环境建设[30]。也有研究者提出,要将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创业教育地位与创业教育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创业教育内容,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构、开展创业教育指导,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加速创业教育成果转化[31]。还有研究者提出,确立创新与创业相融合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营造高校与社会共支持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完善专业与创业相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搭建实训与孵化共推动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等[32]。

三、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反思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已取得了突破,对推动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研究看,其内涵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没有达成共识。作为“舶来品”的创业教育,它是21世纪教育哲学的全新理念,是21世纪教育新的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教育就是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就是一个人的“开创性”形成的教育,这是创业教育的基本涵义。这种教育观念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是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新的尝试与探索,是一种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33]。

然而,源于大学生就业困境为驱动力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其内涵囿于“创办企业或创办公司的能力”的研究是一个基本事实。尽管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部分研究者界定了创业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别,但在研究中还是滑向了以“创办企业或创办公司”为逻辑归属。虽然创业教育有其独立的功能、目标和任务,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领域。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就必须立足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综合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高专型”等4种类型为构成的高校类型,正视不同类型高校的经济环境、教育资源、教育任务、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差异,高度重视教育主体的个性特征、学科与专业特点以及学生需要,加强关系与问题意识研究,尤其是要加强高等教育目标、学科专业目标、创业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准确把握创业教育内涵。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研究方面,既要注重高校类型、地域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主体,切实融入教育创新发展价值追求这一教育新理念,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形成事业心、培养开拓能力与创新精神,获得自我生存与发展潜能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创新教育,实质是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创业教育定性研究较多,验证性研究不足

从目前已有文献(不含普通期刊)来看,大多数文章对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研究层面,其重复性研究比较常见,而来自创业一线的验证性研究不足。尽管在文献中有一定的创业教育实践或实现方式研究,但缺少对教育主体基于“创业”需要、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的研判,尤其是缺少历经“该种创业教育”后教育主体的验证评价,更缺少以“创办公司”为目标的创业实际状况的验证研究。目前,针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教育内容的课程设置,还不包括实践课程,已经超过20余门课程的预设。如果创业教育以此为建构逻辑,将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创新转化成为了教育而教育,或者仅仅指向为了创办公司的教育,那么在高等教育领域里长期形成的以学科专业、职业指向为背景的专业设置,将会演变成单一的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必须面向受教育主体的兴趣发掘与培育,面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对接,将创业教育的验证性研究作为检验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客观依据,才能促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贴近高等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有待深化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创业教育主旨和教育规律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教育程序及其方法体系。综观高校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文章很多,但其模式基本上是以综合研究型大学或东部发达城市的个别高校的“探索经验”为雏形。研究中出现诸多“文不对题”的现象,如题目是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但在研究中却把研究重点放在创业教育体系、原则、策略和课程设置上。尽管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模式,但这些模式是否是创业教育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商讨。作为模式,一般具有稳定的结构,应包括要素组合、理论基础、功能目标、操作程序、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等。若以此标准来检验研究者们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许多研究不是模式研究,而是以创业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研究替代了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因此,在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中,只有在准确把握创业教育的本质,并在处理好教育模式、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深化创业教育内在结构认知,才能建构起符合教育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34]。

(四)应重视我国高校类型和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依赖于高校类型特点和植根于特定的区域经济环境。我国不同的高校类型有其独特的教育使命和教育教学任务,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学科门类、文化底蕴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而在目前的创业教育研究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未加严格区分,导致其模式雷同、格式化明显[35]。同时,未将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发展战略的差异而形成的各自的经济特征,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致使其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差别和高校师资差别、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迫切性上的区域差别研究不足,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各地各类型高校大学生实际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因此,在创业教育研究和推进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高校的类型特点,立足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和区域经济特征,结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现状,特别是要综合考虑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实事求是地开展适合高校自身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创业教育的协同创新与针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方面,应从创业教育的协同创新与针对性着手,着眼构建协同创新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思维,为创业教育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调弦定音[36]。从协同创新研究来看,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主体,大部分是来自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研究者,研究视角基本上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立足点,忽视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加强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机制,发挥部门与教学单位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断强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交融的格局。从针对性研究来看,尽管个别研究者涉及了基于“理工类”、“地方性高校、高职类”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研究,但未能超越如前所述的“雷同化、格式化”等倾向。尤其是以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和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创业教育研究,目前尚属空白。因此,加强协同创新和针对性研究,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949.

[2]胡晓凤,姚文忠.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4):1.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4]梁保国,乐禄祉.论创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6):21.

[5]朱再发,郭亚芳.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6):69.

[6]欧阳峣.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2(8):72.

[7]尚恒志.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9.

[8]祝虹,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1-132.

[9]张宏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4):66.

[10]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关系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1(6):106.

[11]双传学.创业教育浅谈[J].江苏高教,1999(4):78-80.

[1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34.

[13]郑本军,楼伟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83 -84.

[14]谢志远,刘元禄,任雪.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1(6):99.

[15]李晓峰,王斌,郑洪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学术论坛,2012(9):209-211.

[16]陈文华,邱贵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2007(5):87.

[17]郭万牛.“五位一体”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1(2):98 -101.

[18]王连森,周庆华.“两级三域四块”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1(8):35.

[19]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9(4):81.

[20]谭菊华,韩桥生.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3):73.

[21]尚恒志.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9.

[22]连城.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课程的科学设置[J].教育探索,2009(3):135.

[23]周秋江,赵伐.“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其运行——来自宁波大学的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4):84.

[24]黄林楠,王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探讨[J].江苏高教,2010(2):105.

[25]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2012(2):138-139.

[26]李运华.广东地方高校创业意识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

[27]阮秀梅,陈立明.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1(4):25 -26.

[28]谢志远,应云进.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2003(3):106.

[29]韦进.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4):73-74.

[30]史永安.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83.

[31]祝虹,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2-133.

[32]刘营军,吴彦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3 -24.

[33]卢威,印法宗,袁斯经.文科大学生创业制约因素与改进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8-92.

[34]张文铁.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145-147.

[35]李冬妮,赵越.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7).

[36]杨道建,李洪波,陈文娟.高校大学生创业引导策略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67.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