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与固守:浅议狄金森诗歌策略的唯美主义倾向

2014-03-26 08:48张春芳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狄金森独立性玫瑰

陈 磊,张春芳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 (Emily Elizabeth Dickson,1830—1886),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诗人,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城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家庭,终身未嫁。她拒绝与外界交往,30岁以后足不出户,一生都在在秘密地从事诗歌创作。她升迁只发表过不足10首诗歌,死后留下了1 789首诗。

一、狄金森的诗

在她的妹妹拉维尼亚和众多读者的努力下,狄金森的诗最终得以发表,这标志着女诗人的重生和美国文学史上狄金森时代的到来。第一个版本《狄金森诗选》包含女诗人115首诗歌,是由梅布尔卢米斯托德和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在1790年编辑出版。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狄金森诗歌广泛传播,版本也呈现多样性。主要包括:《艾米莉狄金森(第二辑)》 (1791)、《艾米莉狄金森诗选(第三辑)》 (1896年)、 《单一猎犬》 (1914)、《艾米莉狄金森》(1924)《狄金森诗全集》、《未发表的狄金森诗歌》 (1935)和《狄金森诗歌补遗》(1945)。

学者从不同视觉研究狄金森的诗和人。精神分析批评家科迪诊断狄金森为“一个彻底的精神病患者”。新批评文论家关注歧义、悖论、反讽、拉伸、压缩和智慧在她的诗歌中的运用和分析,并强调狄金森和乔治赫伯特 (1593—1633年)、约翰邓恩 (1572—1631年)之间的相似性。女权主义者沃尔夫将其定位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性别批评家们正在努力寻找线索,以证明疯子狄金森为同性恋。

二、唯美主义

学界普遍认为唯美主义运动起源于英国,发展脉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840—1860的前拉斐尔运动,以及1880—1890的以斯文伯恩派特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运动。早在1840年,拉斯金就已经开始探讨艺术与美的关系。第一版《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1843))就强调“自然界的任何东西都不可以被拒绝、选择或者降级”。[1]113拉斯金、柯勒律治和约翰济慈一起被称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但是,真正确定唯美主义定义的是戈蒂尔。他提出,“一旦事物变得有用,那么就不再与美有关;文学一旦进入实际生活,诗歌就成为散文,自由也变成奴役。只有那些没用的东西才是真的美的。所有实用的完全丑恶。”[1]2

三、狄金森的诗艺策略——隐秘与固守

学界对狄金森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诗人对唯美主义理念的孜孜追求,通过对狄金森诗歌进行大量而系统的解析,以及对诗人信件、日记等生活各个方面的考察,可以析分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采取了隐秘与固守的策略。(一)隐秘的诗歌策略——谜语

谜语把狄金森的诗歌和传统阐释拉开了距离。创造谜语是诗人确立身份独立性的重要策略。诗人描绘诗中之谜的特质,以及读者对待诗歌独立性的普遍态度,即只有那些需要花大精力才能达到一个透彻理解的诗歌才能获得阅读者的真正的认同。鉴于这种认识,诗人在她的诗歌创作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段来建构谜语,造成阅读屏障,从而维护诗歌的独立性。似非而是的表达在狄金森的诗歌中得以广泛地运用正是为此。这种看起来自相矛盾甚至是荒谬的话语给她的诗作增添了一种浓厚的神秘色彩。下面的这首诗很清晰地说明了悖论式语言的文学效果。

一只受伤的鹿跳得最高/我曾经听猎人如是说—/这就是死亡的狂喜啊—— (181)①

对于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主题,其本身就是一个谜。在她的诗歌中处处可见那些需要严肃思考的话题。比如死亡,就是诗人最常写的一个话题之一。 “死亡让事物变得重要”,这个地方的“事物”,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谜”。死亡是任何活着的人都没有也无法体验的,那么诗人用诗歌对死亡的思考和描述,天然地就创作了很多谜语。

(二)隐蔽的诗歌创作——文学自足

至于诗人生前拒绝发表诗歌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其对建构隐秘的内在追求。诗人早期对发表诗歌,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行。她曾经多次写信询问文学刊物的主编对其诗歌的评论。在狄金森的信件中,可以看出诗人曾经试图联系《大西洋评论》的主编托马斯希金森,以期可以在他的杂志上发表诗作。在给希金森的第一封信里,诗人写到“您能告诉我我的诗歌是否具有生命吗”[2]260。狄金森后来也试过几次来发表诗作,但是当她面对希金森对她诗歌的修改意见时,终究不愿意接受。[6]如果诗人真的急于得到当时文学界的认可的话,那么她就没有理由不立刻答应主编的改正要求。简而言之,她的拒绝发表其实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可以从下面的诗句中看出。

出版就是拍卖/人的灵魂/清贫/不必担心/担心的是出卖(788)

(三)固守的韵律格式——斜韵

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不拘于俗套,刻意求新,彰显了其维护诗歌独立性的决心,也体现在大量运用斜韵上。在当时的文艺批评界,狄金森表现出创新勇气和冒险精神,公然挑战了传统诗歌艺术对斜韵格式的偏见。通过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把斜韵作为其追求唯美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沃尔特赫尔伯特把狄金森的斜韵诗歌分成12类,其他一些学者则把狄金森诗歌中的斜韵分成5类,分别是exact,identical,vowel,imperfect,and suspended[5]。正是通过斜韵在诗歌中的大量运用,狄金森有意识地区分自己的创作和传统的英诗。在诗人的眼中,斜韵就像是缪斯手中的竖琴,帮助狄金森谱写着一首首独特的属于自己的音乐。

尽管在传统诗艺中,相对于满 (圆)韵,斜韵往往被认为缺乏音乐性的一种韵律格式,狄金森却不以为然,拒绝接受这种偏见。依然独立奏响自给自足的艺术之歌。狄金森大量使用斜韵,与其说是诗人缺乏一定的乐感,不如说是她有意识地来为其作品增添音乐性。带来的效果也是令人震惊的。譬如:

它摇荡着——摇荡着——/我熟悉的一艘小帆船——被风突袭——/它旋转着——旋转着——/发狂地探索,黎明——(723)

诗的第一节中斜韵的运用,使得诗歌乐感十足。在加上第二节中满韵增加了韵律的同时,完善了诗歌结构。大量韵律词的重复增加了人们在读此首诗时的紧张与刺激感,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即将沉没的“帆船”的危急情形。不同于满韵,在这首诗中斜韵更为其描述的情景配上了乐感,给人以亲临现场般的震撼。由斜韵产生的细微的声音帮助构建类似的音乐来对诗歌内涵作出诠释。

(四)固守的诗歌意象——视觉冲击

狄金森对诗歌艺术的苛求,对唯美主义的自觉实践,对诗歌之为诗歌的主体性探求体现在她对恶的美的意象的喜爱和建构上。她的诗歌创造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美,一种与传统美感迥异的美。诗人把具有美的符号意义的物体和通常只会引起人们恐惧、邪恶甚至丑感的东西绑在一起,给美赋予一层让人恶心的情调。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很少有人在获得美感的同时不会不感到阵阵寒冷。她创作的恶美意象具有杀戮的能力,而女诗人对它孜孜以求更加速了诗人自身生命的终结。不难理解诗人为什么在诗歌中写道,自己的生命完全由美来控制。“美拥挤着我直到我死去/可怜我吧,美”(1687)。虽然在恶美的追求中,诗人殚精竭虑苦不堪言,但她对艺术形式至美探索却永不停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住对美的向往。“哪怕今天我就会气绝/也让我死前可以望着你”(1687)。与狄金森的特别的美感相应的是她诗歌中大量可以同时引起读者美感和恐惧感的诡谲意象。如此而产生的视觉冲击是诗人有意识地增强诗歌艺术性的努力。

玫瑰是狄金森诗歌中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与传统上爱情或者友谊的象征相矛盾,在狄金森的诗中,玫瑰出现的时候往往手拉手着死亡。诗人把玫瑰和死亡的有意结合给人们产生巨大的冲击效应。通过死亡玫瑰的意象,她赋予诗歌强烈的美术性,带来不一般视觉效果。下面的这首诗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忘川河水浇灌的/是不死花的传奇/在永恒的果园里/食米鸟咕咕唧唧/片片花瓣虽然几滴/映入眼帘的羽翼/啊,朱庇特!我的父亲!/是玫瑰的美丽(54)

玫瑰的传统意象在此被颠覆了。当其他人都用玫瑰来讴歌爱情时,狄金森却在其中品到了死亡的气息。“映入眼帘”的“片片花瓣虽然几滴”,但诗人向往着“玫瑰的美丽”,因为在“忘川”里的玫瑰是永生的。这里玫瑰仿佛被笼罩着一层死亡的面纱。通过将死亡与玫瑰紧密结合,诗人创造了一种挑战人们惯性思维的强烈对比。由“忘川”“玫瑰”所引起的震撼,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诗歌本身出发,以人的听觉、视觉和知觉等感官系统为参照,关注狄金森对诗歌“美”的追求,即狄金森重视诗歌的音乐性,突现诗歌意象中恶美的视觉冲击等;还是从唯美主义理论出发,着重研究狄金森如何去表现并实践“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即如何重视诗歌的艺术性,以及如何维护诗歌主体的独立性等,作为美国诗歌的奠基者,狄金森都是当之无愧的唯美主义的践行者。

狄金森的唯美主义意识又体现在她对维护艺术独立性的努力上。她选择隐居生活,拒绝参加文学沙龙,以及不愿改变自己创作方式而谋求出版,都说明了她捍卫艺术自足和审美独立的决心。她在诗歌创作中实践艺术独立性,从知觉上拉开诗歌与社会的距离。首先,他有意地避开社会、政治以及道德等主题对艺术的渗入,除了直接抒社会的冷漠之外,自然、生死、宗教和永恒等远离社会说教的话题成为他诗歌中的主要题材。其次,狄金森对“谜”的偏爱和诠释造成了其诗歌进入社会以及大众生活的障碍。他在诗歌中直接表露了创造“谜”的诗艺策略,通过大量似非而是语言,独特的形式,诗节空白等捍卫了诗歌艺术的独立性。

注释:

①本文中所选的狄金森的原文诗歌出自R.W.Franklin编辑的阅读版的全集,并以其所标的诗篇序号为证。下同。

[1]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Johnson Thomas H.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260.

[3]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3.

[4]Whicher George Frisble.This Was A Poet[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244—245.

猜你喜欢
狄金森独立性玫瑰
没跪 玫瑰
玫瑰飘香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
刺玫瑰
刺玫瑰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