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余华,彭志飞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南昌 330000)
论中性文化的社会功能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李余华,彭志飞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南昌 330000)
关于中性文化,目前在学界仅仅是从反传统性别的角度来定义。本文把中性文化定义为:它是介于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间,以日常生活为依托,不具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形式。中性文化具有双重性、共享性、民族性及世界性等特征。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中性文化具有其他文化类型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
中性文化;特征;社会功能
在理论界,学者们普遍认为中性文化是中性时尚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效应的、有普遍影响力的文化现象[1]。笔者依据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将中性文化定义为是一种处于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中间的文化类型,它是一种夹层文化。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中性文化:中性文化是介于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间,以日常生活为依托,不具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形式。它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种表现形式。中性文化的种种现象扎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中性文化本身不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且在文化鉴别机制中它也无好坏和高低之分,且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较,中性文化具有双重性、共享性、民族性、世界性等特点:
首先,中性文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按种属关系的定义,中性文化是文化中的一种,其本身就具有文化的属性。另一方面,中性文化可以作为其他类型文化传播的载体。所谓文化载体,是指能够承载文化因素的物体。尽管中性文化具有文化的特质,但它却以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如衣、食、住、行等,文化传播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物质形式将主体的文化追求和价值理念寓于其中。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充分利用美食文化这个载体,把单纯讲美食做法的节目通过一系列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节目内容与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相连接,而百姓的生产生活恰恰是他们脑海中的“旧有知识”。再如服装作为中性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价值输出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夫人彭丽媛出国随行访问时并没有穿国外奢侈品牌,而是身着本土品牌“例外”。彭丽媛正是借着服饰这个中性文化的载体来宣传“不要崇洋媚外”的理念。何为外交软实力?它绝不仅仅指的是第一夫人们的气质与美貌,而是隐藏在中性文化背后的本土文化产业。所以说,中性文化是其他文化的传播载体。
其次,中性文化具有共享性。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群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和审美具有相通性,他们可以分享同一种中性文化,所以他们能够预测他人来到自己的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等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集聚在一起,他们共同分享一种文化而聚集在一起。比如某一次旅游,来自四面八方游客结合在一起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喜欢旅游。人们因为一个目的而聚合在一起,而此时的中性文化呈现出的是共享性的特点。所以,中性文化渗透着共同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正是这个共同准则,使个人的行为能力为社会其他成员所理解,而且能赋予他们更多的生活意义。
再次,中性文化具有民族性。服饰、建筑、饮食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差异,是一个民族显著差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而这些方面的差异就是中性文化民族性的表现。中性文化是一个群体性的产品,是同一文化聚落里人们形成的具有相类似属性的价值体系。既然它是同一文化体系内形成的,那么它就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的色彩。比如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人与建筑的关系上,空间与实体互为转化的关系中。西方古典建筑偏重实体,千变万化,而空间衍变较为单调。中国传统建筑虚实并重,实体上空间上都很丰富[2]。
最后,中性文化具有世界性。马克思在谈及文化的世界性时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3]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地域间的中性文化不断相互渗透,最后形成了具有共同特性的中性文化。所谓中性文化的世界性就是被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民族普遍接受的文化,即各民族文化中的共性。中国的旗袍一方面能显现出中国的特色——民族性;另外一方面,旗袍能体现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就连新加坡和西方高级官员们的夫人都热衷于着旗袍装。由此可见,作为中性文化的代表之一的旗袍文化是具有何等的世界性。中性文化的亲和力使得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2.1 中华文化复兴需要中性文化
发展中性文化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要求。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时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经济基础当然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其文化的兴衰更与民族的存亡相连,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悲哀的。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4]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起着推进和阻碍两方面的作用。继续弘扬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实现文化复兴的题中之义。因此,如何利用好中性文化这个载体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大秦岭》以人文的精神俯视秦岭,用文化的积淀解读秦岭,并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以科学的态度,展示今天秦岭所具备的现实意义及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事实上,秦岭作为一座较为著名的山脉,屹立在东方,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景点,文化工作者将其赋予了“人”的意义,利用中性文化这个载体将秦岭的象征意义给刻画出来,这样一来让百姓就易于接受。
2.2 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缺陷需要中性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与西方比较,的确存在着不少缺陷。首先,我国的传媒往往只是关注于新闻自身,而不是深入挖掘新闻背后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报道往往呈现的是程序化的特点。这样一来,新闻的形式往往千篇一律,很难让一些有益的思想进驻百姓的内心。其次,在我国媒体的报道中,视觉常常停留在传播者和精英的角度,而不是受众者的角度。一些关于文化的报道大多会出现“专家呼吁”、“专家指出”、“专家强调”等字眼,这种固定的版式说教意味颇浓,让读者感到枯燥无味,没有亲切感。再次,中国媒体对文化的传播喜欢采用大篇幅报道。其内容上大而全,过分注重报道的全面性而忽视其重点。而西方媒体的记者始终有这样的“准则”:“新闻的一个标准就是它是不寻常的。另一个标准就是它要有趣。”[5]与西方媒体大相径庭的是,中国媒体在进行相关文化方面的报道时,对于专业性的术语大部分都不会进行解释。这让一些非专业的受众很难理解,这些观众继而会放弃对此篇报道的解读,更不用谈“润物细无声”接受了。
2.3 国外文化的冲击需要中性文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向中国输入“普世价值”的理念。美国的主要手法有两点:第一,联合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人权进行大力抨击,这一点从美国每年提交的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即可看出来。第二,美国通过文化产业的输出对中国群众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从《超人》、《蝙蝠侠》等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电影实际上宣传的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英雄观,而且这当中伴随着享乐主义的成分。在对中国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中国百姓不禁对美国产生好感和崇拜,这一切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有可能成为美国“和平演变”的前兆。事实上这是美国利用中性文化作为载体——电影的形式来传播美国的价值观。除此之外,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以往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宣传国家的进步,而且大有舆论宣传的架势,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西方观众不易于接受中国文化。我们国家也可以利用中性文化来传播自己的价值理念。笔者在欧洲游学时发现,在欧洲大陆上遍布中国餐馆,有趣的是用餐的外国人很乐意听中餐店老板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国外民众用餐的过程就是接受中国中性文化价值输出的过程。
3.1 中性文化的教育功能
首先,中性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当属教育功能。中性文化非常贴近百姓的生活,在群众的业余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文化形式表面上似乎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然而,这些文化类型背后却体现着每个民族对生活、人生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蕴涵了丰富的价值追求。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是中性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某些作品通过农民收割大丰收时喜悦的心情来折射出农民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有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所以,全社会应该在文化战略层面对其采取支持的态度,尤其是传媒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中性文化的特点,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引导大众的舆论走向,继而引导着中性文化踏进先进文化的行列。充分利用中性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中性文化对整个国民的教化作用,必然会加强建设文化强国的步伐。
3.2 中性文化的交往功能
中性文化在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这是由中性文化的世界性决定的。我国古代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各国就开始派使团来中国参观学习,历代的皇帝也会赠送大量的书籍、瓷器和中国发明到国外。中国古代最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属“四大发明”,这些发明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最后成为他们全球扩张的器物。“四大发明”其本身的性质尚属中性,这就要看为那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所用,使用的目的如何。“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始于隋代的雕版印刷,宋代经毕升发展为活字印刷。13世纪时期,一些欧洲游客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印刷术本身尚属中性,但是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为世界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阿拉伯大量的天文、历法、医学和数学通过穆斯林们传入中国,而这些不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的中性文化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3.3 中性文化的认同功能
认同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我认同,第二类是社会认同。笔者在此处取第二层含义。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和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能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价值观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这30多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度主导了话语权,但是伴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这套话语系统变得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难以满足人们个性化文化消费观的需求。正在这个时期,一部讲述中国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诞生了。不同的群体在这部纪录片内找到了不同的需求:在外打工者品出了“家乡的味道”,美食家看到的是中国美食文化,而笔者看见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感。不同的群体在这部纪录片中也可找到相同的主题: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人性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理应展示普通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中性文化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其世界性也日益凸显。在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评委会主席点名要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在纪录片推荐会上咨询量达到第二位,这足以可见中性文化的魅力。通过饮食文化这种媒介记录着一个民族甚至国家的变迁,这是一种很主动的传播方式。国际友人通过观看这部片子,可以深刻地了解美食背后深藏的价值观和中国百姓对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在,这正是中性文化即作为文化又作为载体的作用所在。
3.4 中性文化的娱乐功能
马斯诺在他的书中《人类动机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理论:“人有5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人的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们的物质欲望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所以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性文化的传播使得当今的社会消费结构也有所改变,由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变为越来越注重精神消费。人们开始从集体或者单位组织的娱乐场所解放出来,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娱乐主体的个性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中国进入21世纪来,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紧凑,人们总是要通过某种渠道要缓解压力,而中性文化与群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人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满足物质需求,但是不能满足精神需求。这时人们可以通过旅游来体验和现实生活不一样的人生,从而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殊不知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已经不自觉地受到了中性文化的影响。因此,中性文化的娱乐功能在不自觉中体现出来,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利用中性文化作为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使得受众主动理性的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对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进行自我界定,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先进文化的学习、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王丽.中性文化传播的受众心理解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1(7):30-34.
[2]李仙.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J].艺术与设计,2009(4):92 -9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5]布雷恩·S·布鲁克斯,等.新闻报道与写作[M].范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302.
责任编辑:沈宏梅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Neutral Culture—Taking A Bite of China as a Case
LIYu-hua,PENG Zhi-fei
(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0,China)
As far as neutral culture is concerned,the academic circlemakes the defi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i-traditional gender.However,in this paper,neutral culture is defined as a cultural form which locates between advanced culture and backward culture,relies on daily life and has no obvious ideology color.Neutral culture has some features of duality,sharing,national character and globalization.Compared with other cultures,neutral culture has irreplaceable social function.
neutral culture;feature;social function
G124
A
1009-3907(2014)03-0400-04
2013-12-13
李余华(1963-),女,江西萍乡人,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