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领域中的动词隐喻研究

2014-06-27 05:46张彤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商品交易趋向隐喻

张彤

(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012)

商品交易领域中的动词隐喻研究

张彤

(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012)

主要探究了商品交易领域中动词的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有些隐喻是通过商品交易域动词本身体现出来的,比如砍价;而有些隐喻则是通过交易动词与其他动词的共现体现出来的,比如买、卖和进、出、上、下共现时体现出来的容器隐喻和方位隐喻。其中,“卖出”和“买进”是一种无标记的现象,而“卖进”和“买出”则是有标记的。“卖上”、“买下”和“买上”是一种常见的组合,而“卖下”则不成立。

结构隐喻;实体隐喻;方位隐喻;标记论;商品交易;动词

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语言和认知也需要不断拓展其深度和广度。而隐喻就能起到加深认知、创新语言的作用。

自莱考夫和约翰逊发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隐喻就彻底摆脱了文学和修辞学的束缚,提升到了认知科学的高度。自此,学者们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学、体育、医学等不同领域的语篇中挖掘隐喻。其中就经济领域而言,有从历时角度分析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特点的,比如《汉语经济隐喻的一项历时研究》;也有从英汉对比角度发掘英汉经济语篇的共性和个性的,比如《中英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映射模式的比较分析》;还有从批判视角对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进行评价的,比如《从批评视角解读英语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等等。

但是,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济领域中的隐喻。其语料也多来自经济类的报纸。我们知道,经济领域不仅包括金融还包括商品交易,另外,这些报纸的发话者多是政府或者官方媒体,因此这类论文对日常的商品交易中的隐喻研究不足,语料也过于书面化,且偏重句子隐喻。本文则主要研究词汇隐喻,意在通过对商品交易领域中的动词隐喻研究,找出商品交易动词的隐喻规律,发掘主要交易动词与相关趋向动词共现的隐喻方面的特点。

本文的语料如未加标注,则来自北大语料库。商品交易领域中的动词以马洪海的《汉语交易域框架语义系统研究》篇末的词元表[1]147-149为基准,适当添加部分动词,比如讲价类动词等等。

1 隐喻的定义及相关特征

简单来讲,隐喻就是一个认知域对另一个认知域的映现。映现之后的认知域叫“源域”。被映现的认知域叫作“目标域”。源喻之所以能映现目标域是因为二者具有象似性。

喻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时会具有系统对应性,这在概念隐喻中十分常见。比如,“爱情是旅行”这一概念隐喻中,相爱的人对应旅行者;爱的关系对应于旅行状况;相爱的人的共同目标对应于旅行中的目的地;恋爱中的困难对应于旅行中的障碍[2]。爱情域和旅行域之间的部分元素互相对应。注意,在这里,二者的元素并非完全对应。“隐喻的系统性容许人们用其他概念来理解一个概念的特定方面。这意味着,这个概念的其他方面将处于隐蔽地位。”[3]76就“爱情是旅行”这一隐喻概念而言,就不要求关注旅行可以独自一人、旅行中要有旅行包等内容,因为它们与目标域缺乏相似之处,因此不凸显它们。

根据人们对隐喻的熟悉程度和隐喻张力的大小,隐喻可分成“常规隐喻”(又称死隐喻)和“创新隐喻”(又称活隐喻)。“常规隐喻”是指那些不再与其他隐喻互动,也不起特别重要作用的隐喻。有些学者甚至已把这类死隐喻归入语言的本义之中了。“创新隐喻”是指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出于需要,临时创造的一种隐喻。它“不仅是整体性的,也可扩展至新的情况”[3]9,也就是说,创新隐喻具有能产性和再生性。

“由于隐喻乍看起来往往是不合语法的……读者或听者碰到隐喻时会产生不自然的反应即张力感。但这样的隐喻经过连续使用,张力感会消失。”[3]5所以,根据张力理论,常规隐喻的张力要远远小于创新隐喻。由于人们对常规隐喻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它们是隐喻了所以才称之为“死隐喻”。

本文研究的对象以动词为主,而商品交易域中的动词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使用,其张力感和新鲜度都已经降低,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多属于常规隐喻。

2 商品交易域中的动词隐喻

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阐释了“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等三种隐喻类型,本文也依据此框架,探究商品交易领域中的动词所具有的这三种隐喻。

2.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4],从而用一种概念的词语来谈论另一种概念。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发现在商品交易领域也存在战争隐喻,我们得出“商品交易是战争”这一命题。其中源域是战争,目标域是商品经济域。这是一个根隐喻,根隐喻会有许多派生隐喻,就商品交易领域中的动词隐喻而言,它有以下几个派生隐喻。

2.1.1 价格是杀伐的对象

能体现这一派生隐喻的典型的商品交易域动词就是“砍价”和“杀价”。比如:

a.可女人们还是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砍价:50!摊主笑笑:60拿去!

b.地摊上的一个刘海戏金蟾仿青铜器王老汉开价150元,对方辣豁豁杀价到70元。

c.“洋倒爷”的赚头小了,不愿来,来了的也拼命杀价。

d.因为没过应诉关,不珍惜失而复得的市场,往往会发动新一轮“杀价”战。

e.但是常买东西的人都知道这里面大有水分,顾客可以“砍价”,“砍”下一半价格已经不新鲜了。

f.许多老外拿着同A公司签的合同去同B公司杀价,杀下一大截后,再拿着B公司签的合同去同C公司杀价。

价格是“砍”和“杀”的对象,商品交易域中,价格对应战争域中的敌方。通过d中“杀价”与“战”的组合以及c中“拼命”对“杀价”的修饰可以看出,“砍价”和“杀价”是典型的战争隐喻。而e和f中连价格这一对象也省去了,在有上文语境的情况下,单用一个“砍”字和“杀”字就能隐喻商品交易领域中的讲价环节。战争域的动词映射到了商品交易域中的价格分域上了。

2.1.2 折扣是敌人

这一派生隐喻同上一个有关价格的派生隐喻是类似的。我们只找到一个动词:打折。

a.想到外国过节,机票、火车票和旅馆住宿都在打折,便宜得让人心动。

b.无论货品过不过季,一律打折,图个凑热闹,也许过了这阵儿,部分价格还会回升。

之所以在“价格”和“折扣”这一抽象概念上映射战争隐喻中“打”、“砍”、“杀”的对象,我们觉得是因为讲价的时候把价格数目讲得越少越好,这同砍杀敌人时,敌人的数量在减少是一致的。折扣也是一样,折扣数越低,商品越便宜,这也和打击敌人时希望敌人数量减少的心理期待是一致的。因此,用战争中的敌人来隐喻价格和折扣。

2.1.3 购物是上战场拼命

网络上流行过一个词,至今仍在使用,叫“血拼”。它不是指本义“进行激烈的殴斗或竞争”[5],而是指上街购物想买很多东西的一种行为。比如:

a.不是说雅诗兰黛有满额送么,并且据说8月涨价,所以约着闺蜜上HK血拼去……天气时好使坏,去了好几个地方,累的很!①网易微博,自由行一站通的微博:【#香港晒货#:周生生BB手绳+护肤妆品】

百度词条②百度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3780.htm.上说,血拼是shopping的中文谐音,而shopping我们已经有“购物”一词与之相对应了,“血拼”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除了基本的语义“购物”以外,还蕴含有特殊的隐喻义——逛街购物有时要花费大量体力,就像上战场拼命一样;另外购物常常是大量地消费,会花很多钱,就像上战场势必会流“血”一样。

2.1.4 购物是抢占军事要塞

这一派生隐喻主要体现在“抢购”这一购买类动词上。“抢购”往往是由于某商品物美价廉并且数量有限,所以才会引起消费者的抢购。这时,物美价廉的商品就像战争中重要的军事要塞,消费者之间就像交战方一样,争相抢占要塞,先抢到者为胜。

2.2 实体隐喻

用物质世界的经验来理解和把握抽象的范畴及其关系,这种认知方式就是“实体隐喻”,又称“本体隐喻”。最典型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即把抽象的范畴及关系看作一个有边界的容器。

马洪海将交易框架式分成买类和卖类[1]15。根据这一划分,我们发现,卖类框架式中的动词常含有语素“出”,形成“卖出”类词簇。卖出类词簇包含“出卖”、“出让”、“出售”、“出手”、“出脱”、“出兑”、“出口”等动词。而买类框架式中的动词常含有语素“进”,形成“买进”类词簇。买进类词簇包含“进口”、“进货、“引进”等等。在这里,买方和卖方分别被看成一个容器,当商品被卖方卖掉时,商品从卖方这一容器中被拿了出来。当商品被买方买来时,商品被放进买方这一容器中。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里货币元素并未得到凸显,按照马洪海对交易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购买类动词是商品所有权向主体(即买方)移动,货币向客体(即卖方)移动。销售类动词是商品向客体(即买方)移动,货币向主体(即卖方)移动[1]29。也就是说,销售者在卖出商品的同时得到了钱,购买者在买进商品的同时拿出了钱。但无论买进类词簇还是卖出类词簇,其构词语素都只关注商品的出和入,并未考虑到货币的入和出。就是说,在构造交易动词时,人们是从商品的视角切入的。并且人们在用“卖”和“买”构成词组时,首先映现在头脑中的是“卖东西”和“买东西”,很少有一下子想到卖钱的。所以,我们认为,在凸显等级上,商品要高于货币。

另外,我们发现卖类框架式中的单纯词“卖”常与趋向动词“出”搭配,买类框架式中的动词“买”常与趋向动词“进”搭配。比如:

a.在他死后的第97年,在著名的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他的画卖出了3990万美元的高价。

b.于是大年初二他就登陆中国银行的网上银行,发出指令买进了一笔欧元。

值得思考的一点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我们常常使用词组“卖出”和“买进”,那么,有没有“卖进”和“买出”呢?

有。但是“卖进”和“买出”在语料库中的数量要远远少于“卖出”和“买进”。“卖进”的语料在语料库中共有11例,“买出”的语料在语料库中仅搜索到30例;而“卖出”和“买进”在语料库中的数量均超过了500条。

“卖进”和“买出”在使用的时候常常要加标记。“卖进”和“买出”的标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卖进”和“买出”放入把字句和被字句中。比如:

A1.据台湾媒体报道,10名大陆女子挤在狭小的渔船底舱内私渡来台,她们来自江西、湖北、河南、新疆,大多不知自己被蛇头组织私渡来台将会被卖进台湾的私娼寮从事色情行业。

A2.梁有才很想把妻子卖进妓院又不能明讲,就在家中叫唤“贫不可度”,拍桌子,打板凳,扔碗筷,骂婢女。

B1.他不惜破费,抱定一个主意,用钱买也得把和尚买出来。

(2)用在由“买出”和“卖进”组成的动词拷贝式中。如:

A1.卖药卖进了监狱。(自省)

B1.买书要买出人格来。

B2.原来,解文华可真是买药买出了乱子。(3)加上处所或者来源。如:

A1.一开始,翠花姑娘的下落不明,不知道卖进了哪家窑子里。

A2.丢进深塘的石头永远不会浮上水面,卖进甘洛山里的娃子再也不会回来。

B1.高粱才是文城人的食粮,而玉米高粱也得先交给敌人,再从敌人手中买出来。

B2.原来,按他们事先谈好的条件,从玉溪烟厂买出的红塔山是72.50元一条,束强以86元一条出手给林西成……

“卖进”和“买出”在加了处所标记以后就变成了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这其实也可以用容器隐喻加以解释。“卖进”是将商品的销售目的地看作容器,“卖”的过程同时也是商品进入容器的过程。“买出”是将商品的来源地看作容器。“买”的过程也是商品从容器中出来的过程。

(4)对举。根据陈一的研究“某些组合形式在简单句中受到限制,但在对举表达式中可以实现”[6],因此对举也是使“卖进”和“买出”合乎语法的一种标记手段。

A1.CD实际就是运用快速与慢速移动平均线聚合与分离的征兆,来研判买进与卖进的时机和讯号。

B1.机构买出和卖出能对股票有什么关系??①http://wenwen.soso.com/z/q119851387.htm.

B2.买出卖出的手续费怎么算?①http://bar.stockstar.com/p529639-1.html.

“卖出”和“买进”的形式简单,不需要加上述几种标记也可以站得住。“卖出”和“买进”的后面可以直接加受事宾语,并且二者的使用频率很高,所以“卖出”和“买进”是一种无标记的用法[7]。相反,“卖进”和“买出”由于要加上述几种标记,所以是一种有标记的现象。

从词组的固化程度来看,由于频繁地使用,商品交易域动词“卖”与趋向动词“出”,交易动词“买”与趋向动词“进”的凝固程度很高。也就是说,在词汇化的连续统中,词组“卖出”和“买进”要比“卖进”和“买出”更接近词。从“卖进”常和方位名词“里”、“买出”常和趋向动词“来”共现,就可以看出“卖”和“进”、“买”和“出”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组合。尤其是“卖进”,在层次划分时,有一种分法是将趋向动词“进”与后面的处所名词组合构成补语,然后再和“卖”构成动补结构。而“卖出”则无法按照这种方式划分,只能将“卖出”整体看作一个谓语中心语。如图1所示:

图1 含“卖出”和“买进”结构的句子层次分析图

也就是说,在对词组“卖进”所在的句子进行层次划分时,“卖”和“进”可以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而词组“卖出”在进行层次划分时,只能整体作谓语中心语,“卖”和“进”必须处在同一个结构层次上。

实体隐喻不只包括容器隐喻,还有其他实体隐喻存在,只要是把抽象的范畴或关系映射为具体的物质世界中的实体,就都可以看作是实体隐喻。比如在商品交易域中,围绕价格有这样几组动词(包括固定词组):压价、抬价,要价(讨价)、还价。在这里,将抽象的价格看作一个可以抬和压,可以讨要、归还的具体实体。这也属于实体隐喻,只不过是非容器隐喻的实体隐喻。

2.3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参照上下、内外、前后等空间方位形成的隐喻。参照Lacoff提出的“高兴是上悲伤是下”,在商品交易领域我们总结出“卖是上买是下”的方位隐喻。它主要通过商品交易域动词“卖”和趋向动词“上”以及交易域动词“买”和趋向动词“下”的经常性组合体现出来的。比如:

a.“晚花皮”豆角无筋不柴,皮厚豆面,好看好吃,到市场上肯定能卖上好价钱。

b.别看它们在这里不起眼,每百条热带鱼才卖几美元,但到了国际市场,每条热带鱼都要卖上几美元、甚至几十美元。

c.最后,陈秀华还帮助王小姐杀价,将一件原价千余元的服装以八百元买下。

d.马克15年前以不到10万英镑的价格买下这座位于开普敦康斯坦蒂亚郊区的豪宅。

我们看到,这里的“上”和“下”全都作了动词的结果补语。“上”表示“接近或达到特定结果”,“下”表示动作结束后遗留下来的结果[8]。商品交易域动词“卖”和趋向动词“上”、交易动词“买”和趋向动词“下”之所以常常在一起组合形成方位隐喻,我们觉得和价格这一切入视角有关。隐喻中的切入视角就如同格语法中的透视域一样。从价格这一视角切入,在强调买时价格高,用卖“上”,比如例子a和b;在强调买时价格低,用买“下”,比如例子c和d。另外,根据认知心理学实验,书本摞得越往上越高,这同样也适用于价格,价格越往上越高,越往下越低。在卖的时候希望价格高一点,因此用“上”;买的时候希望价格低一点,因此用“下”。

虽然“卖”和“上”、“买”和“下”是一种惯用的组合形式,但有没有“卖”和“下”、“买”和“上”组合的情况呢?

这两种情况在实际的语料中是存在的。先说“卖”和“下”组合的情况。“卖”和“下”组合在语料库中共有7例。但是它们的可接受度不高,有时还要与另一个趋向动词“去”共现。比如:

A.因为总理的好感,李经纬只花了40万美元卖下了一个牛奶厂。

B.只不过是足足可以把一整条街都卖下来,可以让一城人都为它去拼命的珠宝翡翠和黄金而已。

C.如果能长期这样,我这个鸭子还真要长期卖下去。

D.卖下来的钱大概可以付清了吧?例A和例B疑似是病句,把“卖”换成“买”似乎就通顺了,这从反面印证了“买”和“下”组合的惯常性。例C虽然是一个合乎语法的现象,但若去掉趋向动词“去”此句就不成立。而且“卖下去”表示的是时间的持续而非动作遗留下来的结果。只有D是可接受度较高的句子,即便如此,“卖下”仍然要和“来”共现才能站得住。因此,总体来看,商品交易域动词“卖”和单纯的趋向动词“下”的组合几乎不成立。

再来看“买”和“上”组合的情况。“买上”的可接受度要高一些,尽管如此,“买上”仍然没有“买下”常见。“上”表示“达到了希望达到或不易达到的目的”[9]。“买上”表示不容易或需要经过努力才能买到。比如:

A.有时咬咬牙,付出全家吃一星期素菜的代价,买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B.患者往往花数千元买上一套仅够用十几天的保健食品,服用后毫无效果。

C.每月提取工资5%纳入住房公积金,靠公积金的积累,要几十年才能买上一套住房。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买上”之所以表示“不容易”,常与商品价格过高而实际支付能力不足有关。即使例C表示的是时间长,但时间积累的背后蕴含着金钱的积攒。所以“买上”也可以从价格这一切入视角得到解释。如同前面所述,价格越往上越高,要买价格高的商品确实需要付出一番努力。

“买上”我们在语料库中找到了269条,也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在口语或有口语风格的作品中常用“买上”。而书面语则常常用“买下”。总之,“卖上”、“买下”和“买上”的可接受度相对较高,而“卖下”的可接受度则相对比较低。

如果反过来从趋向动词看,“下”常和“买”搭配,而“上”常与“卖”组合,当然,在口语中“上”有时也与“买”组合。这种用法可以扩展至商品交易域中的买类动词和卖类动词上。在商品交易域中,有些动词是既属于买类又属于卖类的,比如买类租1和卖类租2。我们就可以用上述结论将它们加以分化。就是说,用“上”可能是卖类也可能是买类,但用“下”一定是买类。此外,我们还可以用这条规律来分化歧义句式。比如:

A.小王租我一间房子。①小王租下我一间房子。(小王是租赁者)②我租下小王一间房子。(我是租赁者)

3 结语

本文主要探究了商品交易领域中动词的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有些隐喻是通过商品交易域动词本身体现出来的,比如“砍价”、“杀价”和“打折”,这些动词本身就蕴含战争隐喻。而有些隐喻则是通过商品交易域动词与其他共现动词的组合所体现出来的,比如“买”、“卖”和“进”、“出、“上”、“下”共现时所体现出来的容器隐喻和方位隐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卖出”和“买进”是一种常见的组合方式,是一种无标记的语法现象,而“卖进”和“买出”则需要附加一些标记才能成立。同样“卖上”和“买下”是一种常见的组合,其理据性可以从价格的高低上得到解释。“买上”是一种较常见的组合,而单纯的不与其他趋向动词共现的“卖下”则几乎不成立,或者说不太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

[1]马洪海.汉语交易域框架语义系统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08.

[2]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6.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6.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81.

[6]陈一.偏依性对举结构与语法单位的对称不对称[J].世界汉语教学,2008(3):28.

[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2-34.

[8]萧佩宜.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1):54.

[9]方环海.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阐释:以趋向动词“上下”为例[J].国际汉语学报,2011(1):139.

责任编辑:柳克

Study of Verb Metaphor in the Field of Commodity Transaction

ZHANG T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This papermainly discusses the structuralmetaphor,ontologicalmetaphor and orientationalmetaphor in the field of commodity transaction.Somemetaphors are embodied by the verbs themselves of the commodity exchange domain,such as kanjia(砍价); while somemetaphors are reflec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ng verbs and other verbs,for example,the containermetaphor and orientationalmetaphor reflected by the co-occurrence ofmai(买)and mai(卖)as well as jin(进),chu(出),shang(上)and xia(下).A-mong them,“maichu”(卖出)and“maijin”(买进)are label-free grammar phenomena,while“maijin”(卖进)and“maichu”(买出) aremarkered.Also“maishang”(卖上),“maixia”(买下)and“maishang”(买上)is a common combination,and“maixia”(卖下) is illegal.

structuralmetaphor;ontologicalmetaphor;ontologicalmetaphor;labeling theory;commodity transaction;verb

H136.1

A

1009-3907(2014)03-0347-05

2013-12-04

张彤(198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

猜你喜欢
商品交易趋向隐喻
实用趋向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日本二手商品线上交易抢眼
从商品交易的角度探析住宅物业服务市场错位
美国对关系国计民生商品过度投机的法律规制及其借鉴
贵阳:西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正式上线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