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中共平湖市委党校,浙江平湖314200)
苏州市资产积累,异地生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只租不卖实现村集体经济滚动积累。注重村级集体资产的长期积累,村经济实力由弱变强;从本村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盘活资产、多方融资,大量建设标准化厂房、打工楼和商业门面房等经营性资产,只租不售,保障村集体租赁性经营资产稳定。二是跳出常规实现异地生财。有些村由于邻近生态保护区从而被限制发展工业企业,可以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跨区域到经济开发区异地投资兴建工业小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商用楼和集宿楼等,拓展村集体经济资产,走生态旅游起家,异地生财发家的道路。三是多业并举促进村域经济和谐发展。作为村庄,要坚持从农业起家,保障农民基本收入,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兴办乡村企业,拓展收入渠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走旅游旺家的科学发展新思路。[1]
湖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打好“政策牌”,通过多渠道扶持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支撑力。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以合作开发、产业延伸等形式,有力推动结对村发展。针对村集体开发的项目,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是走好“创新棋”,激活主体强化内生力。对集体流转或经营的土地,在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采用入股、合作、租赁的形式,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对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各类房产及集体非农建设用地,通过盘活,挖掘存量资产价值,实行物业开发、租赁等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舞好“管理剑”,科学规范保驾护航。村里的重大事务通过投票表决;重点投资项目、资产经营事项、重大收益分配等通过“阳光村务”公开招标;建立并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管理民主”的集体资产运行管理机制,在制度上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无锡市创造了分类指导,一村一策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物流仓储业、旅游业、标准厂房、打工楼等三产项目,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通过“筑巢引凤”、 “腾笼换鸟”、“飞地发展”,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创造条件,引导鼓励收支结余较多的村,将货币资金积极投入到优质物业项目中去,变资金优势为资产优势,确保稳定发展、持续增收。二是大力实施“分类指导”战略。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方法,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促进村级经济发展。一类村立足壮大、稳步前行,二类村立足提升、加快发展,三类村立足转化、彻底脱贫。[2]三是大力实施“一村一策”战略。山区、半山区和土地较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利用当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地处城镇结合部、工业园区周边等区位条件较好的村,通过用足用好留用地政策,大力发展商业经济、物业经济,实现区位优势和资本经营的有效结合。
常州市调大规模,优化配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调大村级区域规模,调强集体经济。采用“撤、并、留”的方法进行村级区域调整: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村与附近规模大、实力强的村合并;人口、地域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两个村合并;村级班子相对较弱的村与附近相对较强的村合并;镇周边规模小的村与集镇所在村合并成较大的村。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经营路子。对闲置的固定资产要保持集体所有权,转让经营权,能租则租,不能租则卖,将实物资产转化为货币资产,促进村级经济滚动增值;鼓励有条件的村和区位优势明显的村积极参与城镇开发,通过建造标准厂房,外来工居住楼、商铺、仓储、市场等物业设施,使村集体获得稳定的物业租赁收入;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集体独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增加村集体的资源发包收入;有自然、生态等优势资源的行政村,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增加村集体的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
嘉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主功集体经济物业项目建设,探索“飞地”模式发展物业项目。结合全市“退低进高”工作要求,启动薄弱村抱团物业项目。启动新一轮扶持发展物业项目建设项目集中落地在工业园区、城镇商业区、城乡一体新社区等区位条件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以标准厂房、临街商铺、农贸市场、职工宿舍为主。二是力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化,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设立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集中交易室,建立农村产权交易网络平台,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和转让统一进场交易,实行市镇两级分级交易。为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原则上采用“不低于底价、价高者得”的原则进行竞投。三是改革集体经济经营制度。一方面,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后,得益于产权的清晰化和“准公司制”治理机制的创新,实现资金筹措市场化,投资领域市场化,经营管理市场化,推动集体经济从“社区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实现集体资产运营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创新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主体。有条件的村联合组建公司制企业,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发展集体经济,年终收益按投资比例分红到各村,从根本上突破单村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缺资金、缺土地,特别是缺人才的瓶颈制约问题。
环太湖地区是中国统筹城乡改革的先行地,近年来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方面已取得宝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渠道趋于萎缩、实现形式单一、集体资产流失严重、资产管理运营低效等新情况、新问题。
1.镇街道层面重视度不一
一些镇街道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脱贫转化的思路不清、规划不细,存在镇 (街道)政府与村集体争利益,特别是对薄弱村扶持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一些扶持项目立而未建、或随意变更、或进展缓慢、或收益不高、或产权不明,未形成有效“造血”机制。一些镇街道重项目建设、轻三资管理,特别是对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集体产权公开交易、非生产性开支控制等管理薄弱环节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建立严格的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致使一些村边投入搞建设,边流失集体资产。[3]
2.村发展主体意识不强
从平湖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典型来看,关键在于有无一个战斗力强的村班子。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缺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头雁”,村干部不主动研究政策,等政策、靠政府、要资助;更有一些村干部只求过得去,不谋新发展,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主动、不积极;还有部分村干部想有所作为,但在如何因地制宜选择项目,思路不清,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无从着手。
1.租金收入增势减缓
尽管耕地属集体所有,但受《土地承包法》法律约束,由农户承包经营,集体不可能通过发包土地增加集体收入。特别是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土地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村集体很难拓展对非农建设用地的支配空间,而建造标准厂房、商业用房等等新增物业更是难上加难。[4]
2.政策扶持性收入空间减小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村集体固定面向农民收取的村公益事业资金已全面取消,土地流转收益也全部返回到农户。同时,因为建设征用速度放缓,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基本完成,土地征占用等补助收入将大幅减少。因此,一些村由于缺乏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资产,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还有一些村即使有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但由于集体经济没有积累,缺少启动资金,只能望洋兴叹。
3.农业及相关产业投资收益不高
尽管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薄弱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农业服务增加收入,但由于农业机械、大棚设施等固定资产难保值,租赁收益低,所以村级集体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不高;乡村休闲旅游是新兴产业,是政府扶持发展的产业,而就经济薄弱村来说,由于基础条件不足,村级集体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难度很大。
1.土地空间欠缺
从前大多数薄弱村的发展都是以挖掘原有的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为主要手段,开展物业项目建设;少数村通过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进行物业项目建设(后遗症较大),如此,村内原有的土地资源已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今后的状况,一是即便有政府的资金扶持,村级要开展物业项目建设,也苦于缺乏建设用地而难以落地;二是未经审批而违规操作,出现浪费,造成损失。从整体环太湖地区来看,无论是经济强村,还是薄弱村,要发展物业经济,最大的制约因素即是土地。
2.发展资金不足
首先,村集体支出不断增加而收入却日渐减少,造成积累空虚。从分村情况看,村级经济收入在30~50万元的村只能勉强维持正常运转,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下的村日常开支难以维持,甚至村干部报酬也得不到保障。其次,薄弱村依靠贷款开展创收项目建设的门槛因为金融机构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而被近提高,村集体融资困难;村民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多有抵触情绪。为不触减负的高压,村干部在筹资无路、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对集体创收项目只好望而却步。薄弱村尽管有政府的扶持,但有的连配套资金也难以筹集,或者偿还的难度很大。
3.人员素质限制
目前环太湖地区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运营的管理主体基本上由村班子成员组成,无形间便形成主要领导人说了算的局面。在资产和财务管理上,监督管理执行常常是不到位的。村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变动频繁,而且往往只负责报账职能,镇(街道)核算中心财务人员只负责核算职能,而村财务理财小组又无法真正履行好监督职能,这势必造成一些村主要负责人的行为实际上失去了监督,所以村民对村集体资产“全体农民所有、少数干部使用、个别领导占有”的情况大不满,无形间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难度。
物业经营的对象基本上是标准厂房、市场、沿街店辅、民工公寓等,既具有自然升值的功能,对管理者的经营能力要求较低,可以成功规避村集体经济管理主体素质较低问题。因此,一些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利用自身优势投资建造物业后出租,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一大批经济薄弱村也在盘活村内集体建设用地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积极开展有稳定收益的物业项目建设,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从当前来看,推进物业经营模式,对有一定土地资源,且地理位置尚可的薄弱村来说,是最为直接有效的转化途径。[5]
如苏州以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动员村集体筹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对外出租。中扬镇熊楼、岭桥等位置偏远的经济薄弱村,在省对口部门的帮扶下,在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了标准化厂房,每年可收取租金5至10万元;嘉兴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利用地处海宁 (中国)经编科技工业园的优势,建造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用于出租,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00多万元;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利用扶持政策,建造标准厂房、店面房等,每年为集体增收36万元,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多数薄弱村地处偏僻,资源不足,发展村级经济门路不多,单兵作战能力更弱,因此,对比较偏远的薄弱村而言,迫切需要通过联合整合资源,实现共同发展。一是由镇 (街道)政府牵头,在工业园区统一为经济薄弱村建造标准厂房,增加薄弱村收入。二是村与村合作共谋发展,既有薄弱村之间的互相联合,又有强村带弱村型的联合。
如常州武进西湖街道以各村 (社区)入股的形式,科学整合现有资源,积极组建公司运作项目,实现货币资本向物业资产的转化,成功做强做大物业经济。有别于传统合作社经济靠集体资产发包和土地租赁的单一经营模式,整合物业资产对项目实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经营,打破原有村、社区的行政界线,在更大领域优化配置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攥指成拳”使其具备了实施较大项目的能力;嘉兴平湖市新仓镇芦湾村等7个原薄弱村共同投资1400多万元在镇工业园区“车业创业孵化中心”内,建设标准厂房11924平方米,平均每村每年收益20多万元。钟埭街道由经济强村花园村带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联合建设17000多平方的综合性商务大楼。新埭镇9个村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平湖新联实业有限公司,以开发物业为主实施资本经营。
立足自身基础和特色优势,加快项目向集镇开发、商贸等三产方向转变。探索村级集体资产增值发展的新路子。
如无锡高泾社区改变以往“坐地生财”的“物业经济”主要是靠收厂房、店面、土地租金的形式,在探索资本经营的财富路径上,投入2500万元参与“富城湾公寓”项目的建设,并在龙塘家园等地购置店面,通过资本运作把土地资源转化成经营性资产;湖州景溪村村两委会立足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认真调研、科学谋划,巧借山水做文章,成功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项目,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嘉兴平湖新埭镇鱼圻塘村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底蕴,以“大将军、大蜡烛、大戏台”为载体,实施民俗文化发展战略,以文化资源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旅游文化兴村的新路子。
利用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土地流转等,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盘活资源性资产,挖掘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开发鱼塘、果园等,以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
如湖州安吉县递铺镇横山坞村,在待置换用地上建了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继而出租,每年仅厂房出租收入就达150万元;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民和村利用集体土地开发渔塘298亩,年租金收益18万元。还有一些村利用沪杭高速、乍嘉苏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沿线的优势,以场地租赁等形式参与高架广告经营,收取固定租金,拓展增收渠道;苏州市相城区占上村,通过先征用集体土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出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然后用集体经济收入建设集中居住区,通过对村庄整理,腾出居民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填补以前占用的土地指标,既保住了耕地红线,又扩大了发展空间。
1.发展农业设施
发展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围绕粮油、水产、水果、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畜牧、蚕桑等产业开展的现代农业生产设施项目建设,加大对村 (股份)经济合作社等集体主体的财政帮扶力度,按照一定面积,给予村 (股份)经济合作社实际投资额一定的补助。鼓励村 (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集体所有的农地、水面等资源,围绕主导特色产业,以集体独资或吸收其他资金参股等方式建设农业设施大棚、粮食烘干、仓储等农业设施,以出租、承包等形式取得稳定收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优势。
2.盘活资产经营
鼓励村 (股份)经济合作社充分挖掘、整合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老校舍、仓库等各类集体资产,通过厂房、机器设备、鱼塘、闲置土地等集体资产出租或入股经营的方式,搞活存量资产发包和租赁经营,以存量换增量。同时,还可以对区域位置优越的宅基地实行有偿选位,探索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3.兴办服务项目
以村 (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投资主体,为农村一、二产业提供生产经营的专项服务和配套性服务。组建服务合作、富民合作等各类合作组织,联合兴建写字楼、民工宿舍、仓储设施、商铺店面、农贸市场等物业项目。鼓励高速公路、国道沿线的村通过广告位租赁以获取稳定的收入。同时,要抱团联合发展。对一些地理位置偏远或受规划限制、村内资源匮乏、发展空间较小的薄弱村,要以镇为单位,统一在城镇规划区或工业园区内安排一定用地指标,用于薄弱村兴建物业;鼓励村与村、村与企业抱团联合在新市镇、新社区周边联建或联购物业项目,增加村级集体资产和集体经济收入。
1.就地发展
对位于城郊、二三产业发达的村,要挖掘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采取各种形式开发兴建物业项目,获得稳定收入。积极开展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鼓励村级组织以村庄整治、宅基地复垦为抓手,增加集体建设用地存量,通过物业开发、租赁等增加集体收入。
2.异地生花
对一些地理村内资源匮乏、发展空间较小的薄弱村,要以镇 (街道)为单位,统一在城镇规划区或工业园区内,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用于薄弱村兴建物业;鼓励薄弱村异地购置物业,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3.抱团联合
鼓励村与村抱团联合在城镇规划区或新市镇、新社区周边,联建或联购物业项目,增加物业收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村为主体投资组建开发公司,组团式经营物业项目,采用统一购置、统一租赁、统一收益分配模式,增加村级集体资产和集体经济收入。
1.鼓励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村内公益事业
拓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渠道,建立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级经济组织投入为基础、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企业与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建议市财政对上年度“一事一议”实际筹资筹劳5万元以上且收缴率在80%以上的村,继续给予工作经费上的奖励。对开展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组织实施,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的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优先予以立项奖补。
2.建立村干部基本报酬财政补助制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照农民人均纯收入,合理确定村干部基本报酬。扩大财政对村干部基本报酬专转移支付的范围,减少村级非生产性支出。
3.实行税费减免扶持政策
针对村集体创收建设项目,落实各级有关规定,免收土地登记费、征地管理费、城建配套费、房屋登记费、墙改费等规费;减半收取事业性收费和需委托中介机构出具的如设计、审计评价、公证、评估等服务费用。对村集体建设项目依法办理土地出让的出让金收益部分,一般村返还50%,经济薄弱村则通过财政全额返还。村集体通过资产租赁获得的房产性、营业性收入等地方留存部分,实行先征后奖。村级组织用于非营利性的公共活动场所的用水用电,按照居民生活价格标准执行。对企业用于村级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按一定办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同时,鼓励电信运营企业等加大对惠及“三农”的资费政策倾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下浮贷款利率等方式支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6]
1.落实村级发展用地机制
村级发展用地坚持优先、适量、兼顾的原则。一是落实用地指标。各县 (市、区)根据薄弱村现状,在每年建设用地指标中切出5%用于专门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有重点向经济薄弱村倾斜。每年安排一定量的土地指标,统筹用于薄弱村建设有固定收益的项目,或者通过指标折抵入股等形式,力求用地指标效益最大化,支持薄弱村发展物业经济。二是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本村集体发展物业性创收项目。由于规划因素无法在本村落实的,可置换到城镇规划区、工业园区内尝试发展物业经济。三是建立完善土地征用留用地相关政策。针对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按批准征用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作为村级发展留用地,用于发展二、三产业。镇 (街道)政府可在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安排部分建设用地,用于经济薄弱村发展物业经济。[7]
2.增强金融扶持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银行,允许村以《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作为贷款主体依据,在信贷方面优先支持村集体发展物业项目建设,对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建设项目的,贷款利率可按基准利率下浮。完善信贷支持机制,同时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信用合作组织,切实解决村集体融资难问题。
3.选好配强班子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立足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能力、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不断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形成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村经济合作社和村委会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选配优秀带头人,要把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抓好落实。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村干部致富技能、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使村级班子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开拓创业、加快促进富民强村的核心力量。[8]完善村干部基本报酬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按农民人均纯收入逐步提升。将村干部报酬与发展集体经济挂钩,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村干部干事创业、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1]蒋美娟.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和思考[J].新农村,2011(6):35—36.
[2]练景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3):7—8.
[3]黄鹤群.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26.
[4]龙书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的研究路径探讨[J].调研世界,2010(1)14—15.
[5]周国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J].农村经营管理,2007(5):7—10.
[6]李洪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与功能发挥的理论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6(4):19—25.
[7]王莉娜.民生与民主的互动共进[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8—22.
[8]尹华广.“枫桥经验”:以“大调解”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其实[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