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的知识观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2014-03-26 08:48管春英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哈耶克高校教师人力资源

田 轶,管春英

(常州大学人事处,江苏常州213164)

弗里德利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vonHayek,1899—1992), (又译为海耶克),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被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他与凯恩斯的半个世纪的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与中央计划经济的论战,成为20世纪人类经济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碰撞。虽然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但哈耶克在社会政治学思想中的影响比其经济学成就更为深远。从学术思想层面讲,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构建的根本问题源于他对人类理性之滥用的体察,因而,人的知识、理性的局限性以及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成为哈耶克研究的根本问题,换言之,知识问题及其影响是哈耶克研究的根本性理论的出发点。

一、哈耶克的知识论

哈耶克的知识论在其整个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知识观的发展、演变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逻辑理路。

(一)哈耶克知识论的理论基础

哈耶克知识论有其自身的理论逻辑基础,他认为,“社会进化过程中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为个人理性所不及的,但却在人们生活实践起着支配性作用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不是来自人的本能即人的先验性的能力,也不是来自理性即由理性所设计的,而是‘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产物’,即无数代人类生活进化选择的结果”[1]。哈耶克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或理性能力的局限性,即邓正来新译之“理性不及主义”成为其知识论的根本出发点。诚然,人类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具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但人类理性所达到的认识领域远比我们人类所处的领域要小,因而,哈耶克的“理性不及主义”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二)哈耶克知识论的逻辑理路——从“分立的知识”到“无知”

作为哈耶克自由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基础的知识观,其建立与完善经历了“分立的个人知识”、“默会知识”、“无知”的逻辑理路。

“分立的个人知识”。哈耶克1936年11月在伦敦经济学俱乐部作了题为《经济学与知识》的著名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首次提出了“分立的个人知识”,他认为,“知识只会作为个人的知识而存在。所谓整个社会的知识,只是一种比喻而已。所有个人的知识的总和,绝不是作为一种整合过的整体知识 (all integrated whole)而存在的。这种所有个人的知识的确存在,但却是以分散的、不完全的、有时甚至是彼此冲突的信念的形式散存于个人之间的”[2]。社会中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信息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是分立的且不能被整合,所以,个人的知识的分散的。此外,哈耶克还断言,这种“分立的个人知识”是可以传播的,在不同的社会个体知识的互动与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类活动,从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默会知识”。在对知识的存在状态、传播机制进行考量的同时,哈耶克也开始思考知识的性质、范围。哈耶克在1952年的著作《感觉秩序》中,征引了赖尔的“知道如何”与“知道那个”的知识两分法,谈到了所谓的“默会知识”,他指出,“大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是一种不能清晰论证和表达的、 ‘知道如何’的默会知识”[3]。哈耶克将人类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知识和现象作为“知道如何”一类性质的知识,即“默会知识”,而那些即使知道也无法阐明和表达的知识被划分为“知道那个”一类性质的知识,因而,“默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称为“意会知识”,即这种知识是可以意会但无法言传的知识,是内隐于社会个体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中,由不同的社会个体长期影响而习得的,这种“默会知识”更加接近于个人化知识。“默会知识”概念的提出也使得哈耶克的知识观进一步向“无知”观深入。

“无知”。哈耶克在谈到他的“无知”观时并不是单纯地强调人类的“无知”,而是通过人类的“知”与“无知”的辨证关系来阐述人类必然无知的原因,他指出:“人往往会对其知识的增长感到自豪和得意,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作为人自身创造的结果,对于人有意识的行动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的有意识知识的局限,从而也使人的无知的范围,亦会不断的增长和扩大”[2]255。哈耶克同时将“无知”放在两种环境下进行研究,在封闭而静态的环境中,人类“知”的范围越大,“无知”的范围就越小;在人类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下,人类“知”部分扩大的同时,“无知”的范畴就越大。哈耶克并不反对和排斥人类的“无知”,恰恰相反,他认为“无知”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人类对无知的承认,才使得人类无从知道能够包容一切的知识的存在,这就为人类创造出新的知识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二、知识观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的价值诠释

高校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工程的重要试验田,而高校教师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目标的主要承担者,因而,挖掘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对教师人力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不断创新,提高他们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促进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事业上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哈耶克知识观理论,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作为其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知识都处于分立、分散的个体形式存在,它主要依附于不同的教师个体中,要推进并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其实质在于如何使高校教师的知识在时间与空间中实现交流与传递,形成良性的、健康的、互动的传播机制,使不同教师的知识能够相互碰撞,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扩展高校教师的知识在“无知”领域中的边界,实现知识的增长与学术的繁荣。

三、哈耶克知识观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哈耶克的知识观作为其整个自由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对于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基于哈耶克知识观的重要理论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提出自己的一些启发:

(一)尊重高校教师个体的知识技能

哈耶克指出,“知识的分散性的事实,特别是由于只有当事者本人才具备特定情势下的相关知识的事实,必然自然地导致个人运用其知识而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目标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事实。”[3]20他强调了“分立的个人知识”的知识观中个体知识具有的依附性,即依赖于社会中不同个体成员而存在,并且这种知识的依附性广泛地影响着个体的生产与生活,因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要重视个人主义,强调“在限定的范围内,应该允许个人遵循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价值和偏好,而且,在这些领域中,个人的目标体系应该至高无上而不屈从于他人的指令”[4]。

高校教师不仅是高校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也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之一,根据哈耶克知识论的观点,教师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依附于教师个体本身的,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难以穷尽其研究领域的全部知识,但由于知识的分立性存在,难以使学科领域的知识通过有效地途径予以整合,因而,每一位教师的知识技能在其学科领域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信息,这使得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前提便是重视每一位教师的知识技能,从教师的个体的需求出发,制定与实施适合教师个体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其学科领域中得到纵深发展。

(二)重视教学科研团队的打造

在哈耶克看来,由于个体的知识分散性与独立性,个人能力取得直接直接知识极为有限,因而,他在面对特定情势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将面临着必然的局限性,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知识信息的传递机制研究,而哈耶克在经济学领域解决知识传播问题的途径就是市场的价格机制,并进一步将知识传播的问题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他指出,“我们会不断使用一些我们并不理解其含义的公式、符号和规则,而且通过对它们的运用,我们还能够得到作为个人并不拥有的那些知识的帮助”[5]。在这里,他所谓的“并不理解其含义的公式、符号和规则”即是“默会知识”,他认为,知识的传播机制的实现离不开个体所掌握的“默会知识”。

高校作为学术与研究的重要场所,需要更加重视教师个体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要重视对教师教学与科研团队的打造,依据个人意愿、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重视学科之间研究的交叉性,配备以导师制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使得同一学科领域、交叉学科领域、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能够形成紧密的团队整体,相互分享个体的知识技能,即教学与研究现状、教学与研究成果、教学与研究的经验等,从而,扩大教师个体在学科领域甚至是学科领域之外的“默会知识”,实现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促进教师个体在教学与科研中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三)全面推进教师培养的“三大工程”

哈耶克早在1936年的《经济学与知识》一文中,借鉴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的观念,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概念,由于人类的知识分工的存在,任何社会个人都无法完全掌握人类总体的知识,而且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展以及人类总体知识的增长,个人就越“无知”,换句话来说,也即人类文明之日益丰富以及个人“知识分工”事实的存在,必定造成人类“无知”范围的不断扩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无知”状态的不断扩大,也是人类文明与人类总体知识不断增长的必然结果。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更应该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根据哈耶克的理论,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要挖掘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源,就要促进教师不断接触与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最前沿知识,拓展理论深度,同时,要加强对交叉学科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增强知识迁移,不断拓展高校教师的“无知”领域。全面推进青年教师培养,需要切实推行人才培养的“三大工程”战略:

1.实施学术能力提升工程。每年选拔一至二名特别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世界最知名的高校进行学习研修,鼓励并支持更多地的优秀中青年博士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全面推进中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2.实施国际化视野拓展工程。高校应积极推动三级国际化师资培养机制,即从各教学和科研团队、各学院及学校三个层面立体式推进。投入专项资金,通过省内公派、学校选派、学院资助与科研(教学)团队自筹相结合选送等多种渠道,选拔适龄的优秀博士,赴境外研修或开展海外合作项目,从而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熟练应用外语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

3.实施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工程。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工程既是教师课堂理论知识再提高的教学平台,也是教师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的科研平台。学校在对教师的社会实践背景进行全面调查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专项资金,选派一批教师分赴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

[1][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 [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6.

[2][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上)[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22.

[3]梁峰.知识与自由——哈耶克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8.

[4][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2.

[5][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132.

猜你喜欢
哈耶克高校教师人力资源
哈耶克法治经济思想及其方法论的批判分析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论哈耶克自由观的特征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哈耶克经济制度思想的哲学基础简析